“错误”也能演绎精彩

2014-01-21 15:34潘丽莉
关键词:误差错误实验

潘丽莉

摘要:作为教师——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我们该如何因势利导,让学生发现实验错误背后的东西,这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明白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知识而更应渗透科学精神及科学价值观的教学。

关键词:实验;误差;错误结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1-084-1

一、案例分析

我在上《测量呼吸与心跳》一课时,先指导学生数安静状态下的呼吸和心跳次数,这里有两个难点:⒈强调一呼一吸算一次。⒉怎样数心跳。我用演示和视频花了一些时间教学生如何摸手腕数脉搏。接着安排学生进行试测,确定学生们都掌握了这一方法后开始测量一分钟的呼吸与心跳次数,为了减少误差各数了三次,再取其平均数。结果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的数据是有问题的。

课后我找了一些所数数据异常的同学了解了一下,可能是以下几点导致了误差:①摸脉搏的方法掌握不好,尤其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找到,有些同学显得力不从心;②学生的抗干扰能力较差,数数时受到外界影响,导致数错;③由于紧张影响了正常的呼吸和心跳,所以数据过大;④部分学生课堂没有专心听讲,没能很快进入状态,数据属猜测。很明显,这些错误的数据形成大多是因为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的种种失误所造成。

当课堂中出现“错误”数据时,很多教师就措手不及,便采用回避或放弃对这类数据的分析;有些学生就故意改变实验数据,使之与教师提供的答案或教科书中的答案吻合。其实出现“错误”数据是引导学生反思实验的一个良好的时机。学生实验过程中实验方法是否正确、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态度是否严谨都有可能成为“错误”数据的产生原因。因此教师及时捕捉“错误”数据,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客观上避免“错误”数据的产生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同时在分析与反思之中,激发学生为获得正确的数据进行再次实验,并逐渐形成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解决“错误”问题的策略

1.学会反思“错误”数据。错误被当成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构建知识过程中必然伴随的现象,是“入门”的积极信号,学生的错误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而不是把它当作必须马上删除的偶发事件。如果学生实验中出现“错误”数据,教师应该重视关注这一数据产生的原创性,帮助学生解释和自我澄清脑中的“潜在认知活动”,用各种方法探索和表达他们的想法,引导学生注意他们这些想法和推理的一致性或矛盾之处,与学生一起探究这些数据产生的原因,从而促进其更多科学素养的发展。

①反思实验过程,即实验中的人为因素。例如前面所说的两个案例中,由于人为因素导致最终出现了问题数据。②反思实验器材。一些“错误”数据的产生也不排除实验器材本身因素的制约。在科学课堂上,应用适当的器材进行实验,是实验活动成功的基础之一。而使用不恰当的实验器材则会给实验活动带来障碍。比如测力计,由于经常使用,弹簧往往会出现问题,要么测量数值不准,要么失去测量功能。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测出了完全不同的数据,这应该是测力计的问题。③反思实验检验。有的实验中,我们让学生对同一个实验至少做三次,以此来提高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例如在“研究摆”时,让学生记录10秒之内摆摆动的次数,每种情况实验次数为3次。但是在实验时中有的小组只做了一次,就得出数据。

2.把握“错误”数据处理时机。根据“错误”数据特点的不同,我们要恰当把握分析的时机。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分析“错误”数据的时机:

①“热思考”分析。在“错误”数据被发现后立即进行分析,主要适用于错误数据产生的面比较广、错误数据影响孩子们得出结论等情况下。例如《摆》一课中所得到的数据影响了孩子们顺利地得出结论,孩子们的意见存在较大的分歧。这时,老师就不应该急于求成,强行将概念结论灌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孩子们理性地思考,分析这些数据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得到的,分析这些数据是在怎么样的原始数据基础上得到的(数据的偶然性),可以指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是否准确(加强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当学生懂得对数据背后的思考时,那么,数据不但成了结论的强有力支撑,更是对学生实证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当“错误”数据影响得出结论时,数据分析工作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②“冷处理”分析。发现后,放置一会,等常态数据讨论完后进行分析,多用于产生面比较小,不影响得出结论,产生原因又比较明确的数据。每个实验组,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常态数据,顺利地得出结论,当自己的数据不太利于解释事件、得出结论时,他们往往比较失落,教师可以在大部分学生用自己证据得出结论后,专门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照顾了全局,又让所有学生都经历了一次反思、修正,一般还不会影响课堂的秩序。

③“延课外”分析。作为课后拓展内容之一,课后分析研究,多用于个别还没找到明确原因或产生原因比较复杂的“错误”数据。这类数据很难在课堂中分析出个所以然来,但我们决不能置之不理,学生还是很想把问题弄个究竟的,我们要慎重对待,保护学生这种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课后分析研究。有些数据可能还要一测再测,但当问题解决后,教师和学生都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我们要把握孩子们在获取数据方面的缺陷,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获取客观、准确、足够的数据。培养他们采用多种方式,多人或多次重复实验,以寻求尽可能多的支撑自己假说的证据,最终实现让“错误”数据尽量不出现在我们的科学数据的舞台上。

总之,对于小学课堂中“错误”数据的出现,教师应该以尊重科学的态度,巧妙引导,让“错误”不再被“冷落”,通过对“错误”数据的分析和反思,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素养,让“错误”也演绎出一段别具特色的精彩,让科学课堂收获一个个不期而获的美丽!endprint

猜你喜欢
误差错误实验
在错误中成长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隧道横向贯通误差估算与应用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精确与误差
最酷的太空实验
“怒”与“努”
“浮”字等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