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医唯阳论

2014-01-22 17:54洪宗国
关键词:土家元气阴阳

洪宗国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药学三级实验室,武汉30074)

1 阳主阴从的土家医唯阳论

土家先民自古羌南迁后世居湘鄂渝黔,周朝八百年以巴子国与中原文化一体发展.先秦华夏的阴阳和谐思想也是土家先民信奉的中心思想与核心价值.秦后流落五溪,文化相对独立发展,以后的分分合合奠定了土家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同时又相对独立发展的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其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自身特色.主要体现在土家医药将中医的阴阳全盘接受并作为其核心理论,但在此基础上凸显了阳主阴从的观念[1],并构成土家医药理论的核心理论.

阴阳学说是研究自然界事物的现象与运动规律,解释宇宙间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理论[2].它通过分析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以及某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并把握自然界错综复杂变化的本质原因及其基本规律.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一般来讲,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两个方面的阴阳属性,是由这两方面相比较而言的,是由该事物或现象的性质、位置、趋势等因素所决定的.既不能任意配属,也不允许随便颠倒或置换,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着一定的原则所规定的.

阴阳具有相关性:阴阳双方表达的性质具有相关性,如温度、湿度、长度、高度、亮度、速度、聪明程度等.这种关联性一般可以用某种一维坐标来度量.阴阳具有对立性:阴阳所代表的性质的值往往处于一维坐标的两个极端,或处于零点两边相同的度量值,即数量相等,符号相反.如冷与热相对立,高与低相对立,明与暗相对立,男与女相对立,高山与深渊相对立.它们都分别是温度、高度、亮度、性别、海拔坐标零点两端的度量值.阴阳具有方向性:阴为负,阳为正.一般说来,凡属温热的、上升的、明亮的、兴奋的、轻浮的、活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阳的范畴;凡属于寒冷的、下降的、晦暗的、抑制的、沉重的、相对静止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的等方面的事物或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阴阳还具有相对性:同一事物与现象在不同关联上有不同的性质.如心作为脏相对于腑而言是阴,而作为脏器的上下位置而言,心在上为阳.

阴阳描述事物的一种状态.太极的双鱼代表了这种状态.这种状态包含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还具有一定方向性的两个方面的因素或部分.对立性意味着斗争.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关联性意味着统一.事物也总是合二为一的.这种状态是对立统一的状态.但不止对立统一,还有方向性,还有相对性,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和”.也可称之为矛盾.

阴阳还描述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双鱼的运动描述了这种过程.阴阳互藏.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鱼中有阳斑,阳鱼中有阴斑.阴阳互根.阴阳互为前提,互为背景.无阴就无阳,无阳也无阴.阴阳消长.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阳互变.阴可变成阳,阳可变成阴.

阴阳消长相当于辩证法的量变,阴阳互变相当于质变.阴阳互变可以一直变下去,构成一种循环.相当于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只是没有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我们称这种变化过程为“谐”,与前面的“和”合起来就是和谐.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的核心思想,与中医药学的具体内容融为一体,构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中医的阴阳学说是用阴阳的运动规律解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床实践的一种基本理论.中医阴阳的方向性只确定了阴为负、阳为正的原则,尽管在《黄帝內经》中,可以看出‘阳为主导’的概念.如《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卫外者也”[3].阳气卫外,阴精能够固守于内,阳不能固密于外,则阴亦不能內守了.“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但阴阳的地位是基本平等的.在中医的历史上有主阳的培土派,也有主阴的寒凉派与养阴派.相对于健康状态,寒热均可致病,作为器官,脏与腑均可受损,上下脏器均可得病.作为病因,既有外感六淫,也有内伤七情等等.

土家医全面接受中医的阴阳学说,但对阴阳的方向性进行了发挥,明确强调阳的主导作用.土家医认为阴阳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阳为主,阴为从.在人的生理上,阳气是主导生命的力量.在病理上,阴邪通过损伤阳气而致病,阴邪是外因,阳气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阳气存内,邪不可干.因此诊断疾病首先应该判定阳气的盛衰,治疗则以扶阳、补阳为主.这就是土家医的唯阳论.

2 土家医生理上的唯阳论

土家医认为:人活着就是一口气,这口气可分成阳气与阴气两个部分.阳气指一切有利于生命成长与持久生存的内在的与外在的力量.内在的阳气主要是父母遗传的元气,它提供了人体遗传趋势中发育与生长的模板.外在的阳气来源于水谷精微与运动锻炼对人体各种功能的涵养与培育.阴气指一切导致生命体受损,不利于持续生存的内外力量.内在的阴气同样来源于父母遗传物质遗传趋势中导致生命衰败的因素,外在的阴气则来源于生命过程中一切损伤机体的因素,如中医的六淫七情与不内不外因.所有内在的阳气与阴气都蕴藏于遗传物质中,人力大多不可为.而所有的外在的阳气与阴气则取决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正是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人类健康的差异与寿命的长短.

“万物之精,莫不以阳统阴,故阳者,阴之主也.阳盛则壮,阴盛则老”[4].人体生命就是阳气渐生至盛,再由盛致衰直至消亡的过程.汪古珊胎化死生论曰:“赤子初生,元气混纯,纯静无知,体虽属阳(内在遗传趋势),而象则属阴(生命功能),故于卦为重坤.自一至三岁长元气六十四铢,则一阳生而为地雷复.至五岁又长元气六十四铢,则二阳生为土泽临.至八岁又长元气六十四铢,则三阳生而为地天泰.至十岁又长元气六十四铢,则四阳生而为雷天大壮.至十三岁又长元气六十四铢,则五阳生为泽天夬.及至十六岁又长元气六十四铢,则六阳已具,阴尽而阳钝,是为重乾.际斯时也,元气弥沦,流动充满,知觉运动,先天主宰,盗天地三百六十四铢之真阳元气,原父母二十四铢之祖气,所谓先天三百八十四铢之真阳元气,以全周天之造化,共为一斤之数者,靡不于是乎全焉”.此时人体功能达到极盛状态.

“由十六至二十四岁谓之一关,耗去元气六十四铢,一阴暗伏于下,即剥去纯阳一爻,于卦象应乎天风垢.…至三十二岁又耗元气六十四铢,于卦象应乎山天肫.…至四十岁,又耗元气六十四铢,于卦象应乎天地否.…至四十八岁,又耗元气六十四铢.于卦则应乎风地观.…至五十六岁,又耗元气六十四铢.于卦象应乎山地剥.…至六十四岁,卦气已周,其所得天地父母之元气,共三百八十四铢,而足一斤之数,至此阳气则耗散已尽,于卦象乃复为重坤.当此时也,纯阴用事,真阳无存”.此时人体功能达到急衰.

人体的生长发育在生理上与心理上达到成熟期是不同的,并且随时代的变化与营养条件的改善而变化,性别之间也有差异.在生理上中医认为男子按八计算,二八十六为成熟,女子按七算,二七十四算成熟[3].土家医统统以16岁为成熟年龄.但生理功能不完全等同于性功能,故人体的生理成熟期可能要推后几年.考虑到心理的成熟期个体差异更大,很多民族在18岁时给孩子举办成人礼.不考虑成熟年龄的精细计算,土家医胎化死生论认为身体的健康主要在于阳气的涵养与生命功能的保全,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也具有科学性.

3 土家医病理上的唯阳论

人体性命的根本是阴阳二气相交,五元化生而生,五脏分属五行,五行金木水土各一行,唯火有二,即君、相二火,君火即隔上之心阳,于象为离,阳重阴轻,统上元之阳为用.相火居下,为肾中之真阳,于象为坎,阴重阳轻,统下元之阳为体.但坎离相交而成乾,为中元之阳.乾元之气,人之立命者,健运不息.上下二阳本乎乾一气所分,即一元之气,一元即阳气,阳气流通,阴气不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阳病丛生[5].

三元阳气的功能是下阳主升,上阳主降,中阳主和.下阳是上、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则无上、中二阳,下阳本于先天所生.中阳乃是后天所赖,中阳不运,上下即不相交,故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后天概以中土立极.三阳各有专司,处上、中、下三焦,负天、地、水三元,一焦一元阳气.阳盛则壮,男女一样,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若五毒侵袭,三元阳气受伤,则群阴峰起.

人以精、气、血三元为本.气血即阴阳,阴阳即水火,病症百端,无非水火不济.精乃气血之精微,故为阳中之元阳,阴中之真阳.阳行则阴行,阳停则阴凝,阳衰则阴盛,阳微则阴绝,阳气健旺,百病难作,阳气稍病,群阴蜂起.万物之精以阳统阴,阳不统阴,气血精亏.气血精滞,诸病始致.

人体气分阴阳.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有功能与物质之分,功能为阳,物质为阴,阳气主要指元气与卫气,即人体的各类生命功能.元气来源于精,卫气是人体功能的外化.从物质层面讲气有能量与实物,能量为阳,物质为阴,气中的宗气为能量,为阳,营气为食物精微,为阴.故阳气主要指人体的各种功能以及推动这些功能实现的能量.人体功能受损,能量虚弱,不能完成生命整体与各器官的使命,不能推动物质(血液、津液)的正常流动,本身即为病态.当遇到外邪病气进攻时,不能捍卫人体健康,各类疾病也就长驱直入.

4 土家医诊治上的唯阳论

土家医审求病因,基本接受中医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及不内不外因的三因分类.由于土家医更重视阳气的协调与充盈,更重视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康,因而更重视三因对阳气的扰乱与损伤.认为只要阳气协调充足,就能抵御任何阴邪病气的入侵.因而阳乱阳虚是疾病的重要病因.

土家医阳气首重上元君火心阳、中元脾胃乾阳与下元相火肾阳,即心肾脾三脏的功能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土家医阳病主要有损阳、乱阳、弱阳以及由此引起的气血精亏与气血精滞.主要的治疗方法相应的有赶清除毒以防损阳,调和三元以谐阳,温补三元以壮阳,最后通过强阳以补气血精亏,以通气血精滞.

土家医的病机主要有五毒侵袭,三元受损;阳不统阴,气血精亏;气血精滞,诸病始至.其中五毒侵袭可导致三元受损与功能紊乱,进而导致阳气虚弱.阳气虚而不能统阴,不能防范与抵抗阴邪病气的进攻,不能有效地造血生精,因而造成血亏与精亏.阳气虚弱时,还会导致气机紊乱与脏腑功能紊乱,不能有效推动血液、津液、精神物质的运动,导致产生一系列疾病.故阳气是土家医病机的中心枢纽.

土家医的治法主要有赶清法、温补法、消活法[1].赶清外邪,温补内虚,消活内瘀.赶清消活需要阳气,温补主要补充阳气.在消除外邪内瘀与调整补充正气之间,土家医多倾向于先补后消,认为只有使正气充盈和谐,才能有效地赶清消活.而在调整补充正气时更多强调补阳与补气.因此调阳补阳是土家医治病的第一要法.

土家医调阳补阳,在于调整补充三元阳.上阳主降,下阳主升,中阳主和.上元心阳不足,宜补心阳.心阳太过,则宜补下元肾阳,使肾水上炎以济心火.而中元脾阳为上下之枢纽,天下之本.故土家医调阳补阳主要立足于温补脾阳与肾阳.

土家医将疾病分成七十二症,七十二痧,七十二风,三十六痨,三十六疮疡、三十六惊,三十六伤疾,其中一百单八症为常见病与多发病,是土家医特色的疾病谱[6].其病因大多在于身体本身阳乱与阳虚,或由于五毒侵袭导致三元受损,继而阳不统阴,气血精亏,阳气无力,气血精滞.故土家医治病,首要赶清外毒,防止外毒损伤三元阳气,其次通过温补扶阳补阳使阳气充盈.只要阳气充足,气血精也就健旺,并在全身流布顺利.由气血精亏与气血精滞引起的诸病可不治而愈,或只需稍加消活即可恢复健康.

土家药分七十二参、七十二七、七十二莲、三十六风、三十六还阳、三十六蜈蚣、三十六血,其中有疗效卓著的“一百单八将”[6].其中七十二参与三十六还阳均为补阳药.麻、辣、咸味的温热药主温,甜、淡、滑味平淡药主补.土家医用药类似中医,但更重视补阳药的应用.

5 土家医常用调阳补阳方剂

土家医方剂丰富多彩[7].按功效分类,以《寿世得效方》手抄本为代表,即表出剂、清败剂、化散剂、赶排剂、提升剂、补益剂等十四剂.按病症分类方法分类,有七十二症剂、七十二风剂、七十二痧剂、七十二劳剂、七十二惊剂、七十二窍剂、七十二疱疮剂、七十二痒剂、二十四气病剂、二十四痢剂、二十四伤剂、三十六妇女病剂、二十四霉剂、二十四疡剂、十二癫痫剂、十二走胎剂、一百单八症剂等.

5.1 益气解表汤

棉花根 12g,大麦 9g,小人参 9g,红苏麻 9g,水蜈蚣9g.取上药加工片,加水一碗,先武火后文火,煮取汁一小碗,温服,以皮肤有温热感为度.主治表虚着凉症.本方为补阳发表方,适用于阳气虚外感.用棉花根、小人参补表气、固汗窍,为主药;大麦助棉花根固毛窍,为帮药;红苏麻散风寒不伤表气,为客药;水蜈蚣搜邪出表,引诸药达皮窍,为信药.全方以补表气为主兼散风寒,达到表气旺,邪气出目的.

5.2 火气汤

蜂窝球 15g,土大黄 15g,百味莲 10g,朱砂莲10g,开喉箭10g.水煎日一剂,分二次内服.忌辛辣干燥食物.功效败火通便.主治火气证.本方用性味冷苦之蜂窝球为主药,用其赶火败毒之功,去中元重火;土大黄赶火通便,清下元火气,消大便硬结;朱砂莲止血止痛,去肚子痛及便血;百味莲,赶火健肚止痛,加强主药功用;开喉箭赶上元火气,除口干等证.

5.3 温阳止白方

小杆子6g,海金沙根6g,山高粱6g.水煎兑甜酒服,一日三次,每日一剂.忌生冷.功效温下元,止白尿.主治白浊.小儿属纯阳之体,小便应清.由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火气低下,不能温暖下元,精微物质不能得到升化,而随尿排出,平时伴有夜尿多、纳差、精神差,可见大便稀软.方中小杆子温下元,固精微,为主药;海金沙根清尿止白,为帮药;山高粱壮肚气补后天,提转精微物质,为客药.诸药合用有温下元、壮肚气、转化精微物质功效.

5.4 补火回阳汤

韭菜根15g,阳雀花根15g.水煎取汁兑白糖服,每日一剂或二剂,每日2~3次.忌生冷食物.功效补火回阳.主治火虚证.命火生于腰中,见于功能体现.一旦生命之火衰退,使人体功能下降,表现为功能不足.命火衰退不能温养四肢而见畏寒肢冷,面色蜡白,精神差,男子阳痿不举,女子性淡经闭.方中韭菜根补命火,生火气;阳雀根补中气、提神气.两药合用,一补先天,一补后天,一补中元,一补下元,先天之命火充足,促中元运动,生化能量;后天中元健运,不断为下元提供物质基础,使下元旺盛.

5.5 益火壮阳汤

一点白50g,补骨脂15g,刺首乌10g,仙茅6g.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二次温服.也可将该方研粗粉与猪腰蒸食.忌生冷.功效益火壮阳.方中一点白性热壮腰,能壮命门之火,为主药;补骨脂、仙茅性温,能助火壮阳,助一点白强壮阳器功能,为帮药;用刺首乌意在强体生精补血,使命火产生有源,是谓“阳中求阴”,为客药.四药合用,共奏益火壮阳之功效.

6 唯阳论的意义

阳主阴从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思想,但在中医发展的过程中,阴阳更多地处于平等的地位,仅仅只有方向性的内涵.土家医高举阳主阴从大旗,将之作为自身的核心理论,作为其生理、病理、药理以及辨证论治的基础,是对中医理论的发展,构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色.

中医历史上有以李杲为代表的温补脾阳的培土学派,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8].也有以郑钦安为代表的温补肾阳的火神学派[9],认为“元气为人生阴阳之主宰.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土家医吸收了“培土”与“火神”学派的精华,在土家医药体系中结合其特征的理法方药构建出唯阳论理论框架,独树一帜,难能可贵.

土家医最重三元阳气.这里涉及三元论,唯气论,唯阳论,是三大理论的集中概括.三大理论各有侧重,三元侧重于结构,唯气论侧重于气血精津中抓住气这一主要矛盾,唯阳论则抓住阴阳这对矛盾中阳这一主要方面.单刀直入,擒贼擒王,体现出土家医药理论的风格与特色.

[1]朱国豪,杜 江,张景梅.土家族医药[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6:22-29.

[2]王 建,储全根,王 秋.中医药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10.

[3]孔 立.中医八大经典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6.

[4]清·汪古珊.医学萃精(上)[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45-52.

[5]谭庆刚.从《医学粹精》看汪古珊的医学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1815-1816.

[6]田华咏,潘永华,唐永佳,等.土家族医药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40-46,146.

[7]彭芳胜,田华咏,滕建卓.土家医方剂学[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07:41-460.

[8]金·李杲.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2.

[9]唐步祺.郑钦安医书阐释[M].成都:巴蜀书社,1996:1-5.

猜你喜欢
土家元气阴阳
快手元气早餐
No.3 元气森林宣称2021年营收约70.2亿元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The Dunhuang murals are helping to revive travel on the old Silk Road
钟 鸣艺术作品欣赏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明清两朝地方文献辑录的土家语词汇分析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