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膜妄心应褪净

2014-01-22 00:16纳兰泽芸
做人与处世 2014年24期
关键词:周有光钱钟书杨绛

纳兰泽芸

记得以前读钱钟书,说钱家人笑钟书“书痴”,并说“痴人有痴福”——钟书爱读书,只要有书读,他别无营求,好像享受富人“命中的禄食”一样丰足。

钱钟书先生有一段时期将书房命名为“容安馆”,这个所谓的“容安馆”书房,是由小客厅里拦了一扇屏风隔出了一角,窄小只能容身。他做到了真正的“容膝易安”。

谁能想象,在这样一扇屏风拦出的一角里,他写出了《管锥编》、《谈艺录》等令人惊叹的伟作。

所以说,思想,是能够穿越物质的局限,能够穿越时空而存在的。

钱钟书曾说:“弈棋转烛事多端,饮水差知等暖寒。如膜妄心应褪净,夜来无梦过邯郸。”大意是说,世事无常,个人心中喜忧,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心境平和恬淡一点,将营苟之心褪却一些,可以活得坦然一些。

钱钟书的淡泊与 “死脑筋”,人人皆知,最著名的要数“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那是他在文名炽热之时,许多人实在是崇拜他,想拜访他一睹真容沾点才气,钱钟书开个玩笑予以婉言拒绝。

这是一种沉静,一种内敛,一种不事张扬。

一次在医院病床上,夏衍女儿送给钱钟书一块蛋糕,冷不防一位记者进来拍照,钱钟书将脸孔和蛋糕一起埋进被子里,不管蛋糕上的奶油糊了一脸。

这与当今某些人稍稍有点名气,恨不得有一架摄影机一天24小时跟拍自己才好是多么迥然。这是两种截然境界,犹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

尼采曾说,母鸡下蛋的啼叫和诗人的歌唱相似,都是痛苦使然。

喜欢写点文字的人心里都知道,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但看到自己的创作成果之时是充满欣慰的。就像,母鸡好不容易下了个蛋,蹦下鸡窝咯答答一样,那是艰辛之后的欣悦。这种欣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钱钟书多少次面对国外大学机构或出版机构的重金相邀,坚持自己的治学做人原则,哪怕在天文数字的金钱面前也毫不动容。他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还迷信这个东西吗?

然而,他与夫人杨绛的生活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色泽已褪,所谓书架,是四块木板加几块砖头搭成的。

曾见过杨绛的一幅照片,背景是钱钟书家中,的确是素朴至极,没有一件称得上“豪华”的东西。如果他们想要“豪华”,什么样的豪华他们不能得到,但是,要他们违背自己的治学做人准则去追求所谓的“豪华”,他们绝不作为。

也许,真正的“奢华”不在外在,而在人的内心。

记得周有光先生有一则《新陋室铭》。说起周有光这个名字,可能许多人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要说到中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知道,周有光就是《汉语拼音方案》主持者和主要拟定者。有了这个方案,汉字才能被一个个注上拼音,然后才能扫盲、才能推广普通话、才能进行电脑输入等等,周有光为汉语的科学化、国际化、信息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0多年前,周有光的居室条件简陋至极,书房、客室、吃饭间都在一间小小的屋里,书没地方放,只好放在菜橱里,他曾戏称:卧室就是厨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在艰苦的环境里,这篇《新陋室铭》诞生了,读来令人莞尔的同时,不得不感佩他的超然心胸:

“山不在高,只要有葱郁的树林。水不在深,只要有洄游的鱼群。

斯是陋室,只要我唯物主义地快乐自寻。

房间阴暗,更显得窗子明亮。书桌不平,要怪我伏案太勤。

门槛破烂,偏多不速之客。地板跳舞,欢迎老友来临。

卧室就是廚室,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仰望云天,宇宙是我的屋顶。遨游郊外,田野是我的花房。”

周先生说,“嚼得菜根香,百事可做。”他生于1906年,如今已是109岁高龄。109岁的周先生,淡泊心胸,乐观豁达,他说,大智若愚,大道至简。

我有时也会和我先生开开玩笑,我说娶了我你不必像许多男人那样,被妻子逼着到外边拼命挣钱,只要有书给我读,一碗白米饭,一碗小青菜,我就知足,就能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当然,现在让经济条件好点,主要是为孩子们将来有好点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生活,本身其实是简单的,但绝大多数的人们制造出了太多的复杂。其实,你简单了,生活也就随之简单。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永远无法栖居在桥上的。

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当然,不是说物质不重要,某种程度上,物质相当相当的重要。

在这个物质远胜于精神的年代,追求物质,已成了人们众所趋之的目标。

但是,能否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在稍稍停下的间隙,观照一下自己的内心,让狂躁的物欲之心能够让思想的净水洗濯,得一丝清凉之气?

正如钟书先生所言:褪尽如膜“妄心”,始能夜来无梦,安然而过。

(编辑/袁恒雷)

猜你喜欢
周有光钱钟书杨绛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选择
选择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周有光的长寿五句话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
周有光语萃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