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经尿道电切治疗早期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

2014-01-23 00:00刘鹏举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膀胱炎电切腺癌

梅 方 顾 海 刘鹏举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 杭州 310003

梅 方 顾 海 刘鹏举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泌尿外科 杭州 310003

早期腺性膀胱炎;经尿道电切;膀胱灌注

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膀胱移行上皮化生和(或)增殖性病变,可伴有较顽固的尿路刺激症状、排尿困难、膀胱区不适或血尿。目前治疗方法有经尿道电切、膀胱灌注药物、干扰素、膀胱开放手术等多种手段,但疗效不一。笔者采用单纯经尿道电切治疗早期腺性膀胱炎32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2年2月我院泌尿外科住院的早期腺性膀胱炎患者65例,按住院号分组,奇数为观察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23~69岁,平均(36.6±12.3)岁;病程1.2~5.0年,平均(2.8±1.6)年;临床症状为尿频9例,尿急、尿痛、尿频19例,反复肉眼血尿4例;其中合并膀胱结石2例,留置双-J管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出口梗阻10例;洁尿细菌培养阳性8例。偶数为对照组33例,男13例,女20例,年龄22~68岁,平均(36.2±12.6)岁;病程1.0~5.0年,平均(2.9±1.5)年;临床表现尿频9例,尿急、尿痛、尿频20例,反复肉眼血尿4例;其中合并膀胱结石1例,留置双-J管4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膀胱出口梗阻9例;洁尿细菌培养阳性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早期腺性膀胱炎诊断标准。经膀胱镜检查+膀胱黏膜病理活检证实为腺性膀胱炎,病变位于膀胱颈、三角区、输尿管开口周围,病灶局限,膀胱镜下表现为慢性炎症型、黏膜无显著改变型。所有患者在诊断为腺性膀胱炎之前,均进行洁尿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根据药敏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治疗,复查洁尿细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均转阴性,但是临床症状无缓解,经膀胱镜并行病理活检,确诊为腺性膀胱炎。排除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神经源性膀胱、泌尿系结核、膀胱黏膜白斑疾病。

2 治疗方法

65例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或腰硬联合下麻醉行经尿道腺性膀胱炎电切术,冲洗液为甘露醇,电切病变组织及距离病变周1cm范围,深达浅肌层,先采用环状电极电切,然后用滚动电极电凝,修平凹凸不平面,但对输尿管口周围病变,电切黏膜下层,避免术后发生输尿管口狭窄或术后返流。在手术中尽量勿损伤输尿管开口。其中合并有膀胱结石同期行经尿道膀胱镜下大力碎石钳碎石取石术,合并下尿路梗阻同期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或膀胱颈部电切以解除下尿路的梗阻,留置双-J管者同期行膀胱镜下双-J管拔出,术后保留18~20号三腔尿管,必要时行膀胱持续冲洗,术后约2~5天拔除导尿管。观察组术后单纯门诊随访。对照组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吡柔比星30mg加注射用水30mL经导尿管注入膀胱,并于膀胱内保留30min后排出。灌注1周1次,共8次,然后改为1个月1次,共8次。治疗期间嘱患者多饮水。术后每月门诊随访观察尿频、尿急、尿痛、肉眼血尿;术后定期复查膀胱镜,每3个月1次。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临床症状缓解:术后15个月,术后较术前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复发:术后15个月复查膀胱镜发现病灶,活检病理提示腺性膀胱炎。

3.2结 果 术后随访15个月,观察组症状缓解率84.4%(27/32),复发率9.4%(3/32);对照组分别为60.6%(20/33)和6.1%(2/33),观察组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584,P<0.05),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1,P>0.05)。两组均无癌变病例。

4 讨论

腺性膀胱炎依据膀胱镜下的所见分为4种类型:滤泡样或绒毛样水肿型、乳头状瘤样型、慢性炎症型、黏膜无显著改变型。陈志强等[1]提出将慢性炎症型、黏膜无显著改变型归为早期腺性膀胱炎。随着腔内泌尿外科的发展及活检意识的增强,近年来慢性炎症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腺性膀胱炎越来越多见,明显多于乳头状瘤样型和滤泡样水肿型,这也是有关腺性膀胱炎报道明显增多,而膀胱腺癌的发病率并没有相应升高的原因之一。刘先夺等[2]认为腺性膀胱炎临床存在以下特点:慢性炎症型和黏膜无显著改变型腺性膀胱炎极为常见,明显多于乳头状瘤样型和滤泡样水肿型,腺癌的发病率极低。腺性膀胱炎可能发展为腺癌,而对于膀胱腺癌,膀胱灌注治疗是否有效还值得商榷,在各大指南中并没有推荐膀胱灌注作为膀胱腺癌的治疗方法。

许多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因此,腺性膀胱炎术后进行膀胱灌注可以有效防止复发及恶变的发生。治疗上普遍采用经尿道电切、电灼术以及抗癌药保留膀胱灌注等措施。但近年来,有关腺性膀胱炎的报道明显增多,与膀胱腺癌的低发病率不一致,特别对于早期腺性膀胱炎,其膀胱腺癌的发病率更低,本组65例无1例发现癌变,腺性膀胱炎是否易恶变为肿瘤还缺乏有力的证据,腺性膀胱炎恶变为膀胱腺癌目前仅见于个例报道[3-4]。

早期腺性膀胱炎术后可能复发,但是膀胱灌注是否能够预防复发,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据证实。国外多个文献报道腺性膀胱炎经尿道切除后均未行膀胱灌注化疗,基本无复发[5-6]。膀胱灌注化疗考虑化疗药物可能的化学性膀胱炎及其他的毒副作用,引起患者的尿路刺激症状及下腹部隐胀不适,其化学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与腺性膀胱炎大部分类似,从而降低患者经尿道电切对临床症状缓解的效果。本研究发现对照组临床缓解率低于观察组,并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术后膀胱灌注化疗明显增加患者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并不能减低其复发率,笔者认为,早期腺性膀胱炎行经尿道电切术后不需要行膀胱灌注化疗。

正常膀胱黏膜被覆移行上皮,在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可以化生为鳞状或腺性上皮,因此腺性膀肌炎的发病与下尿路慢性感染、梗阻、结石、长期留置导尿管等造成的慢性刺激有关[7],去除梗阻、结石、双J管、造瘘管等局部刺激因素,可以降低腺性膀胱炎的复发。笔者在电切膀胱内病灶的同时治疗其合并的病因,观察组及对照组复发率都低于10%。

本组结果表明,早期腺性膀胱炎在去除病因的同时行经尿道电切术与经尿道电切术后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复发率无明显差异,因膀胱灌注可能导致的化学性膀胱炎从而引起其临床症状缓解率下降,而且膀胱灌注化疗明显增加患者经济、心理负担。对于早期腺性膀胱炎在去除病因的同时仅需经尿道电切术。由于本次研究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有限,以后还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以期为早期腺性膀胱炎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1]Chen ZQ,Lan RZ,Ye ZQ,et al.Anarysis on patnogenesis of 50 cases of bladder proliferative lesions[J].Huazhong Univ Sci Tech(Med Sci),2003,23(3):294-296.

[2]刘先夺,范玉玲.腺性膀胱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8):1226-1228.

[3]冯照晗,刘乃波,余力,等.腺性膀胱炎及其并发症治疗的临床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25(3):213-215.

[4]Parker C.Cystitis cystic and glandularis:a study of 40 cases[J].Proc R Soc Med,1970,63(3):239-242.

[5]Shigehara K,Miyagi T,Nakashima T,et al.Cystitis glandularis forming a timorous lesion in the urinary bladder:A rare appearance of disease[J].Indian J Urol,2008,24(4):558-560.

[6]Touffahi M,Fredj N,Lefi M,et al.To analys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ognosis of florid cystitis glandularis(pseudoneoplastic entity)[J].Prog Urol,2007,17(5):968-972.

[7]位志峰,叶章群,陈志强,等.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及预后(附104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7,15(2):120-121.

单纯经尿道电切治疗早期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

刘 渊 应永强 秦 勇

2014-01-20

猜你喜欢
膀胱炎电切腺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肿瘤复发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手术室细节护理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手术患者中的干预价值
肾镜联合电切镜外鞘治疗膀胱结石临床效果分析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膀胱炎是怎么回事
胃腺癌组织eIF3a 和MMP-12 表达的研究
行为治疗在非溃疡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原发性肺腺癌结肠多发转移1 例报告
电切镜联合输尿管镜在腺性膀胱炎中寻找困难输尿管开口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