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例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4-01-24 00:02刘云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年7期
关键词:占位性宫腔宫腔镜

刘云霞

41例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的临床观察

刘云霞

目的探析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41例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诊治过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宫腔镜诊断结果为14例子宫内膜息肉、2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 而术后病理结果显示15例子宫内膜息肉、2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 检出率分别为93.3%、96.2%。40例手术成功, 1例出现子宫穿孔。术后随访未见子宫异常出血以及复发等情况。结论宫腔镜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准确、直观, 在诊断宫腔占位性病变方面有重要价值。

宫腔镜;宫腔占位性病变;诊断;临床价值

宫腔占位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症, 最为常见的有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其中,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是子宫内膜长期遭受雌激素作用而引发局灶性增生后发生的良性病变[1]。而雌激素长期持续刺激黏膜下肌瘤, 而导致接近宫腔的肌壁间肌瘤朝着宫腔的方向生长, 进而将子宫的内膜表面覆盖。而宫腔占位性病变一般极少发生子宫内膜癌。发生宫腔占位性病变临床多表现为继发性贫血、子宫异常出血等, 有些还会导致不孕不育症,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近年来, 随着宫腔镜检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成为临床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的重要手段。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采取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对本院41例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41例使用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为25~63岁, 平均年龄(42.6±5.7)岁;手术前对患者的盆腔行B超检查均提示为宫腔占位。其中, 有5例患者于B超检查前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经B超检查后方发现, 并有3例有生育要求。患者中有11例继发性贫血、30例子宫异常出血。术后经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5例子宫内膜息肉、2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其中, 9例为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6例为单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根据国际宫腔镜中心对宫腔占位性病变中子宫黏膜下肌瘤的分类标准, 15例0型, 8例I型, 3例Ⅱ型。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手术均选择在患者月经干净后的5~7d进行, 患者有不规则出血症状的应在抗感染治疗后再行手术。术前行常规检查, 以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了解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贫血情况(根据患者的贫血情况在术前纠正贫血症状, 使血红蛋白>8 g/L)等[2]。术前一晚于患者的阴道后穹窿处置入400 μg米索前列醇, 以软化宫颈。对于患有青光眼、高血压的患者则视具体情况给予静脉注射50~70 mg苯三酚。

1.2.2手术方法 于腰硬或硬膜外进行联合麻醉, 取患者膀胱截石位, 并常规消毒和铺巾。暴露宫颈, 扩张宫颈管至10~12号。采用葡萄糖(5%)或者甘露醇(5%)作为膨宫液。设置宫腔压力为85~95 mmHg、凝固功率为60 W、切割功率为80 W[3]。置入宫腔镜后, 注意观察子宫内膜、双侧宫角、宫颈管、官腔病灶的情况(包括大小、数量、颜色、位置等)、蒂的宽度与肌壁之间的关系、宫腔等。根据术中的不同情况进行有差别的手术方法。对于0型子宫黏膜下肌瘤, 则直接将蒂根部切断并取出瘤体, 若瘤体较大难以直接夹出时, 则可分次切割瘤体将其取出。对于I型子宫黏膜下肌瘤, 可在接近宫壁处使用电切使瘤根变细, 将瘤体切割成沟槽样结构, 再用钳夹旋转瘤体, 使之断离宫壁, 然后使用电凝止血。对于II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则可自瘤体最为突出处将被覆内膜划开, 再将凸现宫腔的瘤体切削掉, 切削方法与I型相同。在手术过程中, 应注意识别子宫肌壁和肌瘤包膜的分界线, 为了便于进行切割操作, 可使用缩宫素, 以促使肌瘤突向宫腔。同时,完全切除子宫内膜息肉, 并酌情将息肉旁内膜组织切除。

1.2.3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患者缩宫素以及抗生素治疗以预防感染。对于创面较大的患者则给予雌激素治疗, 可修复子宫内膜。同时,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制定随访计划表, 于术后第1、6、12、18、24个月进行随访, 以了解患者的预后情况, 并对来院随访者行盆腔B超检查。

2 结果

2.1手术结果 41例手术中, 40例顺利完成手术, 仅有1例出现子宫穿孔现象, 主要是由于活动性出血开腹而进行子宫修补术造成。手术时间最短10 min, 最长90 min, 平均手术时间为(28.5±9.8) min;术中出血15~120 ml, 平均出血量为(33.1±7.2) ml。其中, 子宫内膜息肉、0型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手术时间均在30 min内完成。经术后病理证实, 有15例子宫内膜息肉、26例子宫黏膜下肌瘤, 而经宫腔镜诊治的结果为14例子宫内膜息肉、2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 检出率分别为93.3%、96.2%。

2.2随访结果 进行的随访结果显示, 患者均未发生宫腔粘连和感染等并发症, 贫血的症状也得到很大改善, 并未发现有子宫异常出血和复发病例。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属于宫腔占位性病变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随着宫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与B超技术相比, 宫腔镜技术的诊断价值更高。采用宫腔镜能够直视病变组织, 同时准确定位病变组织, 其检出准确率很高。在本研究中, 使用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为93.3%、子宫黏膜下肌瘤为96.2%, 可见, 宫腔镜检出率很高。另外, 使用宫腔镜进行手术, 具有手术时间短、子宫无切口、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 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今后子宫在妊娠时发生破裂的概率。

另外, 使用宫腔镜电切术对于治疗0型和I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效果显著, 其安全性很高, 但用于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则有一定的限制, 子宫浆膜层与肌瘤的距离必须超过5 mm, 肌瘤在5 cm以下方可采用该手术[4]。而对于蒂宽和多发肌瘤,且直径>15 cm的肌瘤则应在术前做好缩小子宫体积和肌瘤的预处理工作, 以最大程度上降低手术的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而针对深埋于肌层的肌瘤, 在进行初次手术时应将周围肌壁和肌瘤切除, 其他剩余部分则可在再次手术时清除。采用宫腔镜进行子宫黏膜下肌瘤手术时的适应证应注意结合手术者的临床经验、技术操作水平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但使用宫腔镜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即不能发现子宫肌层的受累情况。作为形态学检查手段, 即使组织被放大很多倍也无法替代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此临床上多采取宫腔镜与彩阴超联合检查的手段, 这对降低误诊率, 提升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意义。综上所述, 使用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

[1] 黄小芬.宫腔镜诊治宫腔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分析.安徽医学, 2013, 34(06):79-780.

[2] 孟君, 马琳.宫腔声学造影、宫腔镜与组织病理学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一致性研究.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10):1553-1555.

[3] 娄玉芹, 郭清, 张铭娜, 等.宫腔镜结合宫腔超声诊治子宫腔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河北医药, 2012, 34(23):3593-3594.[4] 韦红兰, 李忻琳.不孕和不良孕产史者子宫腔病变分析.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13, 24(05):414-415.

528425 广东省中山市东凤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占位性宫腔宫腔镜
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行宫腔粘连切除术后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分析
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在肺和纵隔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Role of telomere shortening in anticipation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观察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应用
宫腔镜下清宫术与常规清宫术治疗人工流产不全的临床效果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比较3号和4号Supreme喉罩在50~60kg女性患者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经阴道二维超声、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在宫腔粘连诊断中的联合应用
蝶鞍分区联合影像征象对鞍区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