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及情境创设路径研究

2014-01-24 07:46徐丽军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平等性中学语文创设

徐丽军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1 交往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情境教学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观点之一。马克思实践论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以此为基点产生了社会交往关系。社会交往关系包括两种“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其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为后者,即“人对人的作用”,强调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而主体亦是受动与能动的统一。基于此,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构成交往理论中的双方,在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双向交往,平等对话,彼此建构。

2 交往视域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的特性

我国中学阶段的学生大都是11 ~18 岁的青少年,其认知特点和人格发展都具有特殊性: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他们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其思维水平与成人接近,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他们处于角色认同时期,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将有助于以后适应社会,自立于社会;除此之外,中学生的自我认知越来越重要,这一时期叛逆性较强,且强烈期望收获成长,获得肯定和重视。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立足于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对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渴求的尊重和表现欲给予充分关注和适当满足。

2.1 “情感贯串”的特性

中学语文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浓缩,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其人文性很大程度上是学科的生命力所在。触人心弦的文字、感人至深的故事、洋溢着美妙生活气息的墨迹,无处不彰显着智慧,无处不渗透着美感。中学语文是追求美的学科,这种美不仅是形式的美,更是蕴含丰富生活感受的美,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1]。这种情感活动蕴含于语言之中,超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担负着唤醒学生生活情感的使命,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更要激发其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情愫。

2.2 “情”“境”联结的特性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以“情”为线索,以“境”为工具,将感情作为一种必备元素植入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语文教学是为了将学生的感情纳入语文学习中,此处的感情包括对知识内在的渴望之情,对语文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的认同感等。所设置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深切的空间感。“情”在“境”中,“境”中有“情”,“情”“境”密切相连,学生的感情在特定的“境”中被唤醒和理解。

2.3 促进学生发展的特性

语文具有基础性,与数学等其他学科交相辉映,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儿童的智能、情感及个性品质发展的影响更深远。”[2]中学语文情境教学着眼于学生情感和智能的双向发展,力求将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获得发展。

2.4 师生融洽相处的特性

教师、学生和情境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他们在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居何种位置,能否正确回答这两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情境教学的最终效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积极融入情境,获得认知,陶冶情操。教师是引导者,学生具有主体性,情境则有天然的工具性(如图1)。

图1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示意

交往视域下的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性。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学生融入到教学实践,大胆与老师切磋,积极建构真正有活力的、属于自己的知识。师生共同探讨知识,互相借鉴对于知识的解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文字和语言都焕发了活力,而情境教学也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在其中实现教学相长。

3 交往视域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原则

3.1 情感性原则

中学生情感丰富细腻,对于情感的感知程度远远大于对知识的知觉程度。中学语文情境教学将情感融入知识,让知识富有生命力,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只有投入情感的知识才充满美的意蕴,才能够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亲切感,在流露着真情的字里行间受到精神的洗礼,获得精神的深邃体验。

3.2 平等性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人为割裂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亲密关系,片面夸大了师生差距。传统教学以试卷上的分数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优秀生”往往会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而“差生”或者所谓“后进生”则倍受冷落。结果是优秀生恃宠而骄,差生和后进生失去前进的信心和动力。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的平等性原则关注教师和学生在知识面前的平等地位,强调处于同等位置的学生之间自然的平等性。师生和生生的平等性并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平等,也具有社会意义的对等性。

语文情境教学的平等性原则,要求教师深刻认识自身在知识传递中的作用,帮助学生发挥出应有的主体性,同时注意营造健康的竞争与合作氛围。

3.3 实践性原则

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中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3]。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出发点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模式。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性原则要求任课老师具备一定探究能力,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观察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情况,从而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创设出具有实践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其中找到某种归属感,激发起他们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感情。

实践性原则还要求老师充分把握语文的实践性特性,深入剖析课程内容,深入挖掘课程目标的实质,实现二者与课堂实践、学生情况的结合,引导创设特定情境,激发置于其中的学生的表现欲,使其收获知识并获得一定满足感。

3.4 适宜性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不乏教师尝试运用情境教学。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课堂的活跃气氛,采用各种方式搞活课堂,却容易导演课堂闹剧。中学语文情境教学需要把握一定尺度。其中的情境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投入感情才是目的所在。

4 交往视域下中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创设路径

4.1 依循文本,依文本设情境

语文教学必须依照文本,深刻解析文本才能够抓住语文学科的要害。教师创设情境只能从文本出发,又要以其为着力点。文本本身凝聚了厚重的文化韵味,具有丰盈的审美意味。语文课堂不同于活动课堂,单纯追求课堂的热闹,用各种形式,如音乐、视频、表演等丰富课堂内容无可厚非,但也要根据文本需要适时取舍。比如学习某一首古典诗歌,一些老师要求学生将诗歌译成现代白话文,还有的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诗歌表现的画面。这种做法没有抓住诗歌本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用现代白话文代替了音律和谐的文言文,用静态的画面替代了诗歌本身生动活泼的画面。无疑,将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诗歌本身具有音律性和画面感,而且字里行间都有诗人创设的情境,这时要做的目的不是另辟蹊径再设情境,而是要挖掘诗歌固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用身心去体味其中的韵味。

4.2 把握重心,依中心设情境

课堂教学不可能包罗万象,需要教师找到切入点,快速准确定位文本重心和课堂重心,紧紧围绕重心,创设适当的情境。例如,老师引导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背影》重点在于深沉而带点琐碎的父爱,难点在于体会“我”的想法的变化。因此,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细致体会文章中的父爱。从父亲的动作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引导。而且从《背影》中除了可以深刻体味出浓浓的父爱之外,还有儿子对父亲的带有悔意的爱,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剖析其缘由,进行情感教育。在知识技能层面,这篇文章着重细节的描写,尤其是对父亲背影的描述细致入微,教师抓住这一点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从细节入手展开叙述的技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而有些老师对“父亲”翻越护栏大讲特讲,一定程度上就将文章中的意蕴淡化了,脱离了文章中心,当然也就难以实现其教学目标。

4.3 情境相合,依实际设情境

中学语文情境教学为了感情而设置“境”,在“境”中而生发感情,“情”与“境”相合。例如,老师带领学生学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作品中对祥林嫂境遇的书写饱含深深的同情,同时对祥林嫂所处的社会环境深深地憎恶。文章通过“我”的视角叙述了鲁镇的社会现实状态,叙述了祥林嫂的遭遇。想要深刻理解祥林嫂的遭遇,就必须把握文章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背景,亦即“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体会她的情感。在这种悲凉的情感支配下,教师引导学生所创设的境,必然是深沉和凝重的。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文中字字句句含情,每个字符都是老先生对祖国和家乡浓郁的热爱之情的见证。学习这篇文章领会作者的情感,设身处地感受其中情怀。还要看到,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对雨的描写细致入微,观察视角独特,体会其中观察的奥妙,选取关注体验生活的角度也是学习此文的关键。这时,所创设的情境又不同于前一篇文章了。

情境相合,对于任何一个文本的学习都是如此。依据文本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既要符合文本需要,又要使情与境紧紧相关。单纯注重“情”,或者单纯注重设置“境”,不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情感和核心内容。

[1]张素君,叶华.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和情境教育[J].文学教育.2012(8):52 -53.

[2]杨刘送.中学语文小说情境教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平等性中学语文创设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图书馆学视阈内的客观性原则之诠释
孟子性善论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平等性原则在法国公共服务基本法中的适用性问题研究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