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2014-01-25 05:31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4年3期
关键词:肠道病毒疱疹脑炎

滕 巍 刘 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沈阳110001)

手足口病

滕 巍 刘 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科,沈阳110001)

手足口病是基层医院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幼儿,大多数症状较轻,少数患儿呈现脑炎等重症表现,且具有进展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本文主要介绍手足口病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诊断;治疗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B组的2、5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1 流行病学

1.1 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

1.2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患者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

1.3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1.4 流行特征 发病季节以夏季及初秋为多,从近年报告的疫情资料来看,手足口病每年的发病时间高峰位于7月份左右。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 d,平均3~5 d。

2.1 普通病例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1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2 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尤其是<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 d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2.2.1 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2.2.2 呼吸系统表现 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2.2.3 循环系统表现 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3 实验室检查

3.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3.2 血生化指标 部分患者可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轻度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3.3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可有动脉血氧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酸中毒。

3.4 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3.5 病原学检查 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3.6 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的升高。

4 并发症

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

5 诊断

5.1 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诊断时最重要的依据是皮疹,伴或不伴发热。少数皮疹不典型者,如出现重症病例的表现,应高度怀疑该病,及时转诊。

5.2 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阳性者即可确诊。

6 治疗

6.1 普通病例 预后一般良好,多在1周内痊愈。应适当休息,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

6.2 重症病例

6.2.1 神经系统受累 控制颅内高压,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症给予降温、镇静、止惊等治疗。

6.2.2 呼吸、循环衰竭 出现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呼吸衰竭征象者,宜及早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维持血压稳定,必要时适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7 预防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本病至今尚无特异性预防方法。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7.1 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晒衣被,多通风。

7.2 切断传染途径 流行期间应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感染的机会。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并作好患者粪便及其用具的消毒处理,预防疾病的蔓延扩散。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7.3 保护易感人群 在伴有严重合并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区,密切接触患者的体弱婴幼儿可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

R51

A

1672-7185(2014)03-0010-03

10.3969/j.issn.1672-7185.2014.03.005

2013-12-16)

猜你喜欢
肠道病毒疱疹脑炎
羊肠道病毒的流行现状及防控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更正:应重视无菌性脑膜炎及抗体阴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断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六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儿童手足口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100例
浅谈肠道病毒EV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