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康复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模式探讨①

2014-01-25 03:35郑飞雪贝维斯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培训班残疾人康复

郑飞雪,贝维斯

社区康复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模式探讨①

郑飞雪1,贝维斯2

社区康复人才培养一直是社区康复工作重要一环,如何针对学员的背景、工作角色和职责及残疾人需求培养出懂知识、会操作、能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社区康复培训组织者希望达到的目标。本文通过讨论中国残联/香港复康会合作项目中国社区康复合作项目中探索的一些方法,如逐级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及实地探访等,为今后类似的培训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社区康复;逐级培训;实地探访;参与式培训

[本文著录格式] 郑飞雪,贝维斯.社区康复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模式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5):495-496.

社区康复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因为切合中国国情得到大力的推广。尤其是进入“十五”后,社区康复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社区康复工作纳入社区建设规划,融入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服务和特殊教育等部门业务中[1]。

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万,75%在农村。残疾人中60%有康复需求,但得到康复服务的比例仅为8.45%。康复人才匮乏是制约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快培养一支能够具备较高知识和业务水平、能够有效服务广大残疾人的康复人才队伍,切实缓解我国康复人才短缺的现状,成为我国康复事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近几年来,中国残联充分认识到康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康复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康复人才培养是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2]。为了探索中国农村社区康复技术培训模式,建立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社区康复队伍,推动农村社区康复,提升管理人员的社区康复意识,香港复康会于2009年~2011年与中国残联合作,在中国开展农村社区康复实用技术培训。本文介绍项目开展取得的经验。

1 工作方法

在全国选取4个项目省,各项目省选取2个项目县作为农村社区康复培训项目的试点。工作方式采用三级培训活动形式,逐级开展。项目管理方与各个项目省残联先就项目县的选择、项目活动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的组织和管理等达成共识;然后根据项目省残联提出的培训需求,设计每级培训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一、二级培训包括管理和技术培训班,学员来自省、市级残联管理人员和相关康复机构的技术骨干;二级培训在项目县开展,从一级培训学员中选择有一定实践经验,能够教学的优秀学员,同时为了帮助建立当地的技术网络,适当兼顾当地的学员作为师资力量,培养项目县的社区康复队伍。三级活动:二级培训的学员在当地县残联的组织下,通过入户指导、宣传、小组活动、辅具适配和环境改造等活动,实践所学的理念和知识,锻炼社区康复工作能力,直接服务于残疾人和家属,宣传残疾预防知识,弘扬扶残助残的平等参与意识。

2 结果

2009年~2010年,根据项目省提出的培训需要,共在4个项目省开展管理、技术培训班14次,培训时长共计77 d,培训学员440名。其中管理培训班共培训来自省、市及示范区县残联管理人员共计195人,技术培训班共培训来自省、市各康复机构及项目县残联技术人员共计245人,涵盖培训方向为成人肢体残疾康复、脑瘫儿童康复、智力残疾康复、孤独症儿童康复及成人精神残疾康复等。

2009年~2011年,从一级培训的学员中挑选优秀学员共50人担任二级培训老师,在项目县开展二级培训任务。共在4个项目省的8个项目县开展培训班30个,培训时长为145 d,培训人数771人次。

2010年~2011年,二级培训的学员在各项目县残联的组织下,在各项目县重点乡镇和村开展三级活动,其中入户指导709次,涉及各种类别残疾人238户。印制和发放宣传资料,包括小册子约5200册、折页13200张、光盘1300张、标语236条,讲座53次;组织和开展小组活动共计65次,包括偏瘫康复小组、精神残疾亲友小组、智力残疾儿童家长联谊组、脑瘫儿童家长联谊组、残疾人互助组等。并对76户进行辅具适配和环境改造。

3 讨论

3.1 三级工作模式

有些培训对学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工作情况没有进一步跟进,以致培训流于形式。在经过前期项目的经验总结后,本期项目着重做精品项目,力图通过少而精、培训+实践的方式,为当地培养一批能够教学、具有实践经验的社区康复队伍。

逐级开展和推进的工作模式,能保证每次培训的效果都在下一次活动中得到实践和检验,并且有机会把课堂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工作能力。如一级培训学员,在培训社区康复理念、知识和技术时,也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并有机会在下一级培训中得到展示和锻炼;而二级培训学员则通过所学的知识直接转化到三级活动的实际工作中,在服务残疾人的同时,将知识学以致用。在这过程中,一直有专家和项目管理人员指导和跟进。

此外,在二级培训和三级活动前,项目管理方还集中项目省的二级培训师资和三级活动的组织者进行培训,就课程的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及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期帮助他们在开展培训和活动时,不流于形式,达到更好的效果。

3.2 实地探访

更有效的培训方式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培训一开始,我们安排学员们到几户不同残疾类别的家庭实地探访,不仅了解残疾人的情况,也了解其家庭的环境、家人和邻里的看法。实地探访增加了学员对于全面社区康复的理解和认识,使学员们意识到残疾人的康复不只是关注残疾人身体方面的问题,还应该考虑他们的活动需要和参与问题,如入学等。尤其对于一些之前没有经验的学员,实地探访使他们对于残疾人、残疾人康复有了感性认识。

在培训班开课前几周,安排人员预先拍摄残疾人的活动以及家庭社区环境;课程最后,利用这些录像作为结业考核案例,让学员结合所学的知识为他们制定一个关于日常功能活动、环境、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全面社区康复计划,并且汇报演示。案例的前后贯穿有助于学员对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内容有整体全面的认识,既加深了学员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检验了此次培训的效果。

3.3 教与学的融合

项目的目标不仅是培训知识和方法,还注重培训能够担任社区康复技术指导的师资力量;除了实用技术的传授外,还有教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技术培训班上,除了项目安排的专业老师讲授以外,还安排学员分别承担不同课题的教学任务,让学员根据主题自己准备半小时授课,所提供的教具只有大的白纸、黑板、记号笔以及一些实习用的褥子或床等,不主张学员用多媒体,因为农村地区缺乏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在课程进行到某主题时,安排承担该主题的学员先上来讲授,要求多采用互动的方式,多演示和实践;之后老师就这部分内容总结、教授和实习。学员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是参与者和主导者,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印象。

一级培训的学员要承担二级培训任务。因此,对于如何做好二级培训,我们也进行针对性的再培训。首先让承担二级培训任务的学员到项目县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内容涉及到当地残疾人的一般状况,二级培训学员的背景、人数,教学场所等,引导学员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学员准备教案时,项目管理方会邀请相关专家和他们一起讨论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提前演练上课过程。

3.4 学员的选择和人数的控制

在以往的培训工作中我们发现,学员的选择直接关乎培训的效果和后续工作。如果参与培训人当前或今后不从事这类工作,学员的积极性不高,还会影响整个培训班的氛围。因此,在发通知时,除了说明培训的目的,我们还会针对学员的选择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职务、专业、工作经历、态度等。收到名单后我们会进行二次筛选,对于存疑的电话再询问,甚至要求重新选择。为了保证培训的效果,除了用实用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吸引学员外,在课程一开始也会提出要求,并且说明课程的目标和与他们工作的相关性。

学员人数的控制也很重要。合理控制人数,才能保证培训有序进行,学员实习的时间和得到老师指导的机会也更多,管理更加容易和顺畅。技术培训班大致控制在25人左右。

在中国残联提出加大两个体系建设中,明确指出,加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强康复机构建设和加强康复人员队伍建设[3]。社区康复工作离不开了解社区康复理念、懂知识、懂技术的人。我们认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从培训对象的需要出发,运用好的培训方法,如实地探访、教与学的融合、培训+实践等,有利于学员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尽快学以致用。从培训的设计到培训过程的安排和监督,需要细致、全面的分析和考虑。

本项目由于培训师资力量有限,学员数量和学习诉求逐年增加,实施过程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困难。另外,由于各地区政府给予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不一,使得各地培训效果也有所不同。今后,我们将继续针对不断提升的学员诉求改进培训方式和流程,提高培训效率。同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以得到政府的理解,扩大培训影响,并对培训成果的可持续性提供保证。

[1]王颖,沈晓敏,路彦钧.发展适合我国城市社区情况的社区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2):112-113.

[2]杨卫.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中国残联康复部主任尤红谈合作培养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项目[J].中国残疾人,2012,(9): 64-65.

[3]张金明,赵悌尊.国际社区康复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2):184-186.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Administerial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ZHENG Fei-xue,Sheila Purves.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re,Beijing 100068,China

Personnel training is always a key element i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CBR)work.For trainers as well as organizers,the aim of CBR trainings is to develop applied talents who are able to understand,practice and service in accordance with trainees'background,roles and responsibilities,need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This paper reviewsed tentative approaches such as progressive training, participatory training,and field visit in the CBR training project develop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Federation and Hong Kong Society for Rehabilitation.It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further trainings on CBR or similar topic.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progressive training;field visit;participatory training

10.3969/j.issn.1006-9771.2014.05.025

R49-4

B

1006-9771(2014)05-0495-02

2013-10-10

2013-10-17)

1.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68;2.香港复康会国际及中国项目,香港。作者简介:郑飞雪(1976-),女,汉族,河北阜城县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残疾人社区康复。

猜你喜欢
培训班残疾人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培训班组图
我骄傲
90团举办初级农艺工培训班
画画培训班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荒岛培训班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