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体温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2014-01-27 02:46张木春李建荣段银河刘忠平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4年1期
关键词:原虫热效应大叶

张木春 李建荣 段银河 刘忠平

(1.云南省马龙县纳章镇畜牧兽医站,云南曲靖 655100;2.云南省马龙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曲靖 655100;3.云南省马龙县马过河镇畜牧兽医站心,云南曲靖 655100)

肉牛属于恒温动物,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赖于相对的体温恒定。体温是产热与散热守恒的结果,由下丘脑内调节生产和行为活动的中枢所控制,通过颤抖、非颤抖性生热运动、采食、代谢及某些激素的分泌而增加产热。一般肉牛的正常体温为37.0℃~39.0℃,健康牛的正常体温昼夜内略有变动,一般从夜里1:00~上午9:00体温较低,中午以后体温略高,相差0.5 ℃左右,如果温度差高出这个范围,就称为发热。根据体温升高多少的不同,可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热、高热。低热是指体温升高在1℃以内,中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1℃~2℃,高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2 ℃以上。发热原因,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大致分为两类(感染性、非感染性)。一般认为,发热是肌体抵抗病原体感染能力增强的表现,因此在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发热综合征

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低头耷耳,甚至呈昏睡状态;食欲减退或废绝;呼吸和心跳频率增加,体温每升高1 ℃,其基础代谢水平增加12.6%,心率增加4~8次;肠音减弱,反刍动物表现前胃弛缓,反刍减少或停止;粪干小,消化紊乱;皮温增高,末梢冰凉,多汗,恶寒;尿量减少,有的出现蛋白尿;腺体分泌减少。

2 发热及疾病可能性分析

2.1 微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0.5℃~1.0℃,常见于局限性炎症和病情较轻的疾病,如感冒、鼻卡他、口炎、胃卡他和消化不良等。

2.2 中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1℃~2℃,见于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一般性炎症及某些亚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如胃肠炎、咽炎、喉炎、支气管炎、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

2.3 高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2℃~3℃,见于急性感染性疾病和实质器官的广泛性炎症,如牛瘟、牛肺疫、牛出败、流感、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急性弥漫性胸膜炎和腹膜炎等。

2.4 过高热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3 ℃以上的发热,见于某些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如炭疽等,也见于日射病和热射病。

3 发热的体温曲线和热型

3.1 稽留热

高热持续数天,昼夜温差1℃以内;常见于炭疽、牛肺疫、大叶性肺炎等。

3.2 弛张热

体温升高后波动范围较大,昼夜温差超过1℃,但不易恢复到正常体温;常见于小叶性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败血病等。

3.3 间歇热

体温突然上升,达到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 d至数天,如此无热期和高热期在短时间内反复交替出现。

3.4 不规则热

发热的曲线无一定规律性,多见于非典型经过的疾病,如布氏杆菌病、渗出性胸膜肺炎、慢性结核等。

4 依据发热及伴随症状诊断

4.1 腹泻

常见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牛病毒性腹泻、牛衣原体性肠炎等。

4.2 呼吸系统症状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牛肺疫、牛恶性卡他热、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出血性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

4.3 皮肤和粘膜病变

常见于口蹄疫、牛恶性卡他热、气肿疽、蜂窝织炎、药物疹等。

4.4 神经症状

应考虑日射病、热射病、乙型脑炎、传染性脑脊髓炎、李氏杆菌病等。

4.5 黄疸、贫血和血尿

主要见于血液原虫病、附红细胞体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4.6 流产

主要见于布氏杆菌病、衣原体病等。

4.7 淋巴结肿大

常见于淋巴结核症、血液原虫病等。

5 临床诊断思路

5.1 先排除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

动物体温受年龄、性别、品种、生产性能、生理状态、外界环境气温以及昼夜变化的影响。动物体温的生理波动有昼夜节律,如牛的直肠温度下午比清晨约高0.5 ℃。小牛、兴奋状态的牛、暴露在高温和高湿环境中的牛体温可达39.5℃或更高,生产性能高的品种体温较高;但生理性因素引起的体温升高往往是暂时的,而且不伴有发热症候,容易与病理性发热相区别。

5.2 发热在畜群中是群发还是散发

散发性发热常见于组织损伤、免疫反应性疾病和一般的炎症性疾病,没有传染性。群发性发热一般见于全身性感染、环境温度过高和疫苗注射,如果能排除外界高温或烈日暴晒以及免疫接种,首先应该考虑传染病或血液原虫病。

5.3 考虑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微热提示病程轻微或局限性炎,过高热见于某些重剧的急性传染病,也见于环境高温,或药物反应如肾上腺素用量过大,常可诱发超高温43 ℃以上。

5.4 注意热型

热型是某些疾病发热规律的表现形式,如出现间歇热首先应该考虑血液原虫病,出现稽留热应该考虑急性烈性传染病和大叶性肺炎。

5.5 观察退热效应

退热效应是指动物体温降至常温及其降温后的反应状态。退热效应有以下几种情况:

5.5.1 自发退热

这是一种疾病经过中的定型退热效应,如大叶性肺炎在稽留7~9 d高热后,体温骤降或逐渐降至常温,不再升高;间歇热的无热期:严格来说,这种退热效应也是一种自发退热,但体温自发退至常温后一段时间内会再度发热。

5.5.2 药物退热

使用解热镇痛药等退热药后,可出现数小时的退热效应,但药效过后可再度发热。

5.5.3 特异性退热

全身感染、血液原虫病时使用特异性抗生素及抗原虫药后,病原体被抑制或杀死,炎症被控制并消散,体温自然下降,不再升高;温差倒转:健康动物体温清晨最低,傍晚最高,昼夜温差在0.5℃~1℃之间。在某些疾病经常上午体温高,下午体温低;注意发热时的伴随症状:注意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并与其联系进行综合分析,常可提示比较明确的诊断方向。

6 发热病的处理原则

(1)短期低热和中热,一般不主张使用退热药物,但如果发热时间持续过久,则必须使用退热药物。

(2)对于高热病牛,无论持续时间长短,都应尽早使用退热药物,以减少发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3)发热时牛的代谢率升高,对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加大,所以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并给予充足的饮水。

(4)发热多与感染有关,要尽早确定病因、病原体,尽早使用敏感的抗生素类药物。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体温下降见于濒死期。在传染病中预后不良。在意外性体温过低时,动物应带入温暖环境,缓慢地温暖到正常温度。

猜你喜欢
原虫热效应大叶
掺杂半导体硅材料电阻率测量的光电效应和热效应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肉牛常见原虫病的症状及防治分析
覆盖方式对土壤热效应和食葵生长的研究
化学反应热效应类试题解析
虫见大叶
《圈养丹顶鹤血变原虫的流行调查研究》图版
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活性部位及其机制
紫花大叶柴胡根、茎、叶的结构及与药效成分积累关系
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对利什曼原虫中国分离株的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