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审美文化研究

2014-01-28 07:20兰州文理学院73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3期
关键词:飞天西域形体

魏 绘 (兰州文理学院 730000 )

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象征,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它是中国古代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交汇、长期交流融合演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奇迹。敦煌飞天历经千年而不变,流传至今,如此大的覆盖力,为什么至今受到人们喜爱?为此,我们有必要从美学的角度,以审美文化角度来探讨一下敦煌飞天的美的艺术风貌。

一、历史之美,美在独具特色

千百年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文化经济交流的繁荣,敦煌飞天的形象在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融合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变发展史。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由于受印度和西域飞天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飞天。其艺术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上体半裸,肩披大巾,与西域龟兹等石窟中的飞天相似。发展到隋唐时,佛教天人与道教羽人,两位天神融合为一体,成为后来的飞天。如第249窟西壁佛龛内上方的四身伎乐飞天,体态健壮,具有北周风格,脸型丰圆;第428窟中的伎乐飞天,造型生动,反弹琵琶,打击腰鼓,形象优美,姿态万千。到了唐代,敦煌飞天发展到高峰时期,完成了中国化历程的演变。其艺术形象达到了最完美阶段。敦煌飞天优美的形象,至今仍然吸引着人们,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不断地给人们的启迪和享受。

二、象征之美,美在浪漫升华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维以诗性与象征为主要特点,常以象征、比喻、意会的方式去表达美和性感。敦煌飞天正是古代艺术家大胆地摆脱了佛教的清规戒律,巧妙地用夸张和想象,用飞天在天空中的飞翔象征人们对幸福生活和自由、和平的向往,也象征着中华民族激昂奋进的精神。用“飞”来倾吐他们千百年来被压迫、被屈辱、被歧视的心声,用“飞”表示他们的精神解放。《太平御览》中有“飞行石中,神化轻举,以为天仙,亦石飞仙”的记载,马王堆楚墓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中的神仙羽人,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飞得那么自如浪漫,“天女散花”在彩云中飞得多么美丽动人,“麻姑献寿”飞得多么轻盈飘逸。所以敦煌飞天艺术是浪漫主义的艺术,理想主义的颂歌,是古代人们善良、美好理想的进一步飞腾与升华,成为激励人们与愉悦人们的精神力量。

三、造型之美,美在中西合璧

飞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羽人和飞仙是中原道教的飞天。北魏前后,佛教的飞天和道教的羽人就在敦煌莫高窟同一洞窟中出现,这样中原飞天和西域飞天在此融合了。一方面中原的羽人披上了西域飞天的大巾,另一方面是西域飞天而是按照中原飞天的装饰,她们头束双髻,髮垂于胸前,肢体修长,手脚纤巧,着大袖长袍,或披帛覆肩,长裙裹脚,在紫云浮空,天花旋转,清虚明朗的太空翱翔。此后一个中西合璧的新飞天造型出现了。

四、线条之美,美在流畅柔美

线条是中国画独有的绘画语言,具有其独立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象征意义,飞天的线条的艺术灵魂在“飞”。飞动感的创造与表现是飞天艺术的关键。西晋之前,飞天的造型一般用明暗不同的色块来表现形体,很少用线条来显示,因而缺少灵动飘逸之气。到南北朝时期,飞天的造型逐步由色块演变为线条,流畅的线条不仅勾画出柔美的体态,而且增强了动态之美。发展到唐代,飞天造型日渐成熟,线条简练,韵律感强,人物造型脸颊圆润,体态丰满,神态飘逸,神采飞扬,充分体现了唐代的审美理念。从敦煌壁画飞天的每一根线条都经过精心锤炼、推敲,若从整体去看,满壁线条穿插交织,疏密有致,此伏彼起,你呼我应,如交响乐中的韵和声的效果,蔚为壮观。从中可以看出此时线条造型已显示出图案化结构的发展趋势。中国古代的艺术家运用高度概括的流动线条,把飞天完美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乐舞之美,美在声色并举

敦煌飞天,从北凉到唐宋,流行千百年,当我们一进入洞窟,就如涌入我们眼帘的蔚蓝色的天空莲花围绕飞天,在彩云中起舞飞翔。敦煌变文中描写“化身童子见飞天,落花空中左右旋。”显示出了一个辽阔高朗的天空境界,也透漏了净土思想的信息。特别是在唐代,飞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飞天在龛顶上自由地击鼓吹箫,轻歌曼舞更是显示出一派舞乐齐现的美景,把人们带入到一个天乐齐鸣,仙女如云的仙境。唐代变文给伎乐飞天配上了音调铿锵的赞美之辞:“无限乾闼婆,争捻乐器行。琵琶弦上急,羯鼓杖头忙,并吹箫兼笛,齐奏笙与簧。”这些文字真切地描绘了飞天的欢悦气氛和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六、形体之美,美在飞舞飘逸

人体是艺术中永恒的主题,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唯有人体最具有匀称,最和谐,最庄重,最优美的特色,人体是一种高度精密的机体,是有思想的万物之灵。”敦煌飞天以歌舞伎为蓝本,大胆吸收外来艺术营养,促进传统艺术的改变,创造出来的人体造型艺术,古代画家正是抓住这个题材,运用各种手段,各种形式把飞天的形体表现的淋漓尽致。敦煌飞天的形体之美是随着时代的和审美的转移而变化的,从西晋时期主要通过扭动的体态表示飞舞之姿到南北朝时期以线条表现的飘带更加灵动多变,充分表现出了飞天飞动感。如莫高窟172窟中的黑飞天,她那优美多姿的体态,飞翔自如,灵动优美的舞姿,灵动柔美的形体,真可谓是东方的“维纳斯”。综观历代飞天形态,都是通过人物形体的变化,使画面中的人物造型有流动的意态,从而体现出力量、运动和速度构成的动态之美,体现出飞翔的节奏与韵律。

艺术的最高目的是创造美,尽管“每一代的美都是而且也应该是为那一代而存在”,但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敦煌飞天审美文化中那自然洒脱,理想之美与现实功用相结合的独特风格,兼容并包的东方美的艺术魅力,仍将为世人所享受,它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且也使我们从中得到丰富的启示和滋养,是值得当代美学所珍视铭记并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1]谭树桐.敦煌艺术的初探[A],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艺术编下[C]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

[2]段文杰.飞天—乾达婆与紧那罗—再谈敦煌飞天[J].敦煌研究,1987(1)

[3]谢得生.敦煌飞天形体姿态的来源[J].敦煌研究.2001(2).

[4]高阳,敦煌壁画中吉祥天女的服饰与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文化[J].敦煌研究,2005(6).

[5]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出文学版社,1954.

[6]李东风,吉祥美好的化身——敦煌飞天的艺术美感[J].文艺研究2009(02).

猜你喜欢
飞天西域形体
飞天之梦
张骞探西域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论戏曲表演形体设计的变化与统一法则
飞天探月,永不止步
飞天之路
班超出使西域
西域散章
酒坛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