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北山区强风化岩坡面水土流失治理技术

2014-01-30 22:48陈志学谢永生郝晓东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8期
关键词:鱼鳞坑柠条风化

陈志学,张 怀,谢永生,郝晓东,周 伟

(1.承德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河北 承德 067000;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 杨凌 712100)

1 强风化岩坡面的特点和治理现状

1.1 强风化岩坡面的分布与危害

冀北山区地处潮河、滦河上游,是京津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密云水库、潘家口水库的重要水源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十分重要。本区属半干旱山区,多年平均气温1.0~9.0 ℃,多年平均降水量350~650 mm。冀北山区的荒坡,土壤侵蚀强度多数为轻度,少数为中度,强烈以上侵蚀很少且多为强风化岩坡面,在本区的中北部分布较多。

强风化岩坡面虽然所占面积比例很小,但侵蚀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此类坡面冬春季冻融风化,夏季雨水冲刷,每年形成的风化层遇暴雨随径流向坡脚聚集,一部分进入沟道、河道,成为该类地区小流域输沙的主要源地之一。以平泉县东北沟为例,试点小流域总面积19.34 km2,现状水土流失面积869.71 hm2,占总面积的45.0%,现场勘查表明小流域共有风化岩面积314.78 hm2,占小流域总面积的16.3%,年侵蚀量约1.2万t,占小流域年总侵蚀量的63.2%,其中强风化岩面积37.40 hm2,仅占小流域总面积的1.9%,但年侵蚀量约5 600 t,占小流域年总侵蚀量的29.5%。因此,对本区强风化岩坡面的治理是减轻水土流失危害、减少小流域输沙的关键之一。

1.2 立地条件分析

强风化岩坡面是冀北山区干旱阳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不易治理、侵蚀最为严重的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立地条件恶劣,坡度陡,硬度大,风化层干旱贫瘠,夏季地表最高温度可达65 ℃。本课题通过对立地条件因子分析筛选,认为影响强风化岩坡面造林成活和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土壤水分。为了找出此类坡面的特殊性,课题组分别选择秋季造林时间、汛期下过透雨后1天、严重干旱时(初秋,连续21天无雨)3种情况,测定土壤含水量。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强风化岩坡面的土壤含水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并且随季节变化小,造林季节在2%~4%,0—30 cm分层含水量变化不显著;雨季含水量也不高,即使前一天刚下过透雨,含水量也只有5%~6%,分层也不显著;在遇到严重干旱的情况下,各层含水量下降都极为显著,0—20 cm降至2%以下,这样低的含水量会造成浅根性植物不能正常生长,新栽植的苗木很难成活。因此,加大栽植深度达到20~30 cm,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关键之一,但由于强风化岩坡面过于坚硬,这个栽植深度并不容易实现。

1.3 治理现状调查

强风化岩坡面与一般风化岩坡面不同。在试点及周边区域,一般风化岩坡面的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属于轻度、中度侵蚀坡面,自然生长着少量的山杏、油松,在以往的小流域治理中栽植了部分刺槐,现状调查长势良好,是当地水土保持部门成功的治理典型。而强风化岩坡面的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下,侵蚀强度在强烈以上,坡面的地表风化物类似沙丘,里层物质却是坚硬的岩石,这样的土层结构既有沙丘干旱、松散、造林不易成活的特点,又不易整地,比治理沙丘还难。长期以来,除了对风化层较厚的坡脚进行部分造林外,多数处于自然状态,没有治理。

2 强风化岩坡面的分类和治理方案

2.1 强风化岩坡面的分类

调查发现,因长期的风化与侵蚀,强风化岩坡面演变得非常复杂,坡度、坡位、坡形、土壤侵蚀这些常规的分类因子,不管哪一个单独使用都无法描述这个坡与那个坡的区别。通过分析筛选,本课题组认为植被覆盖度这一因子既能体现立地条件又简单实用。按照现状的地表植被覆盖度,可将强风化岩坡面划分为3种类型,各类型及特点如下:

(1)裸坡:植被覆盖度小于10%,分布于坡度陡的侵蚀坡面,多在中上部坡位,少数在下部坡位。

(2)低覆盖坡:植被覆盖度10%~30%,分布于坡度陡的侵蚀坡面、淤积坡面,多在中上部坡位,少数在下部坡位。

(3)高覆盖坡:植被覆盖度30%~50%,分布于坡度缓的淤积坡面,基本都是在下部坡位。

2.2 不同类型坡面的治理方案

以“水土保持原理”“聚流生产理论”为指导,在不同类型的强风化岩坡面布置不同的高标准整地措施,改善小地形条件,提高造林成活率。

(1)裸坡:采用水平沟编篱技术,宽行密株栽植灌木树种,实现坡面绿化。

(2)低覆盖坡:采用隔坡生物篱技术,宽行密株栽植灌木树种、稀植乔木树种,在实现坡面绿化的同时,提高土地生产力。

(3)高覆盖坡: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采用小鱼鳞坑整地,稀植乔灌树种,提高土地生产力。

3 试验过程和结果

3.1 适生树种筛选

3.1.1 试验树种

长期以来,本区风化岩坡面的造林树种主要是刺槐,成活率和生长情况都较好。但刺槐为小乔木,枝叶覆盖效果较差,减轻侵蚀能力较弱。为了找到更为合适的树种,本课题组根据强风化岩坡面的立地条件,初步筛选出沙棘、柠条、刺槐、油松4个备选树种进行优选试验。

3.1.2 试验布置

沙棘、柠条为1年生播种苗,大小都用,没有进行分级处理,以体现实际施工情况。刺槐为1年生截干苗,油松为2年生容器苗。沙棘、柠条、刺槐为水平沟整地,油松为鱼鳞坑整地,共计布置试验样地14个。

3.1.3 数据分析与结论

通过栽植后两年(2011、2012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从苗木情况看,沙棘与柠条高度相近(25~35 cm),但沙棘的地径(3.4~5.6 mm)远大于柠条(2.3~3.1 mm);从生长情况看,在各类坡面沙棘、柠条的成活率、保存率都较高(60%~95%),株高和新枝长也相近,但沙棘的冠幅和地径(35~80 cm,5.6~9.2 mm)远大于柠条(10~50 cm,3.2~5.5 mm),且分枝多。就目前而言,沙棘明显优于柠条,是强风化岩坡面的一个优选灌木树种。至于长期生长情况,还有待于继续观察。

(2)在各类坡面,刺槐、油松的成活率、保存率都较高(刺槐70%以上,油松85%以上),生长也很旺盛,但刺槐分枝少,不适合强风化岩坡面对树种生长的要求,可用于一般风化岩坡面造林。油松成活率高,与选用的苗木为容器大苗有很大关系,又具有四季常绿、枝叶茂密的特点,可以确定为强风化岩坡面的一个优选乔木树种。

(3)各试验树种只要第一年成活,第二年几乎没有死亡现象,而第二年秋季的气象条件又恰是非常干旱(初秋,连续21天无雨),表明4个试验树种都具有极强的抗干旱能力。

3.2 水平沟编篱技术

3.2.1 试验布置

在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裸坡进行试验,面积1.32 hm2。一半试验水平沟整地(无编篱)技术,一半试验水平沟整地、外沿编篱技术。

(1)水平沟整地。开挖长度:因地形而异,一般8~20 m。开挖宽度:坡沟或坡下的松软坡面挖宽0.7 m、埂宽0.2 m;一般坡面挖宽0.5 m、埂宽0.15 m;坚硬坡面挖宽0.3 m、埂宽0.1 m。开挖深度:30 cm。坚硬坡面无法挖深的,可将上方坡面表层风化物铲下,堆积至30 cm。外沿土埂须培高10 cm左右。上下两沟间距:以小地形为准,避开裸岩或不利地形,避开灌丛、密草。一般间距为2~5 m(水平距),其中缓坡2~3 m,陡坡3~4 m,特殊情况4~5 m。开挖次序:施工时从最上部开挖,依次向下。每条水平沟向内、向深挖,用挖出的沙土培埂,多余的沙土顺坡溜下;挖出的深沟用上部坡面搂下的表层沙土填平,整理成台面。

(2)编篱外沿施工。打桩:在水平沟外沿打木桩,木桩长60 cm,大头直径3~4 cm,两桩间距50~60 cm。木桩打入地下深25~30 cm,地面之上高30~35 cm。编篱:选用当地阴坡生长的天然柞树枝条,长2~3 m,编织于木桩之上,粗细搭配,压紧防止漏沙。编篱完成后,再次将上部坡面的表层沙土搂下填平,外沿稍高形成小反坡。

(3)水平沟内造林。在水平沟内栽植沙棘2行,密植,株距0.3 m,每穴栽植1株。

3.2.2 观测项目

(1)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情况。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水平沟编篱与无编篱,沙棘的成活率、保存率均为60%~70%,在株高、冠幅、新枝长、地径等生长方面没有显著区别。

(2)措施拦沙效果。经估算,水平沟整地(无编篱)的单位面积拦沙总量约为12 000 t/km2,水平沟编篱的单位面积拦沙总量约为36 000 t/km2,是无编篱的3倍。

3.2.3 试验结论

裸坡是强风化岩中最难治理的坡面类型,本次试验的水平沟编篱技术,造林成活率高、拦沙效果好,是治理裸坡的一项实用技术。缺点是外沿编篱耗材多、用工多,造成投资显著增加。调查结果表明,除了陡峭的裸坡外,大部分裸坡可以直接采用水平沟整地(无编篱)技术,省去编篱这一步,以节省投资。

3.3 隔坡生物篱技术

3.3.1 试验布置

试点对比沟小区属低覆盖坡,由1个治理小区和1个对照小区组成。在治理小区采用隔坡生物篱、鱼鳞坑整地技术进行试验,面积684 m2。

(1)隔坡生物篱。整个坡面呈隔坡带状,上下两带隔坡间距(水平距)为10 m,小区内共布置3个隔坡带,每带由3条水平沟内造林形成的生物篱构成,带宽为2 m。配置时先在坡脚布设一带,然后自下而上依次布设。在水平沟内栽植柠条1行,密植,株距0.3 m,每穴栽植1株。

(2)竹枇护埂鱼鳞坑。鱼鳞坑整地:为了减少破土面积,找到适合竹枇护埂的整地规格,本课题试验了不同尺寸的鱼鳞坑整地,从中优选出了小鱼鳞坑整地形式,规格为长60~70 cm、宽50~60 cm、深30 cm。开挖鱼鳞坑位置以现场小地形、土层厚度为准,稀植,避开裸岩或不利地形,株行距大致为2 m×3 m。竹枇护埂施工:竹枇尺寸为30 cm长、3~4 cm宽,每坑所用竹枇数量为25~35个。将竹枇一头削尖,打入地下10~15 cm,在鱼鳞坑外沿围成半圈。

(3)鱼鳞坑内外造林。在带间的隔坡面上营造柠条、油松混交林,鱼鳞坑内栽植油松1株;鱼鳞坑外混栽柠条,无整地,开挖小穴,随栽随挖,每穴栽植3株。

3.3.2 观测项目

(1)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情况。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柠条的成活率为90%,保存率为90%;油松的成活率为93%,保存率为93%。各树种生长良好。

(2)措施拦沙效果。经估算,隔坡生物篱的单位面积拦沙总量约为12 000 t/km2,竹枇护埂鱼鳞坑的单位面积拦沙总量约为4 000 t/km2,二者合计单位面积拦沙总量为16 000 t/km2。

3.3.3 试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隔坡生物篱技术是低覆盖坡治理的一项实用技术,在隔坡开挖的水平沟中栽植柠条构成生物篱,可以起到截短坡长的作用,减轻了径流侵蚀,拦截了部分泥沙;在隔坡面布置鱼鳞坑整地,栽植油松、柠条,可以提高土地生产力,快速提高地表植被覆盖度。

竹枇护埂一方面为鱼鳞坑整地提供了工程防护,一方面拦截了部分泥沙,为苗木的成活和生长提供了土壤基础,因此在一些重要地段的陡坡,竹枇护埂是一项不错的防护技术。其缺点是投资大、施工慢,如果不是必须的情况,还是建议采用普通鱼鳞坑整地。

3.4 小鱼鳞坑整地技术

3.4.1 试验布置

在植被覆盖度30%~50%的高覆盖坡,进行小鱼鳞坑整地、稀植乔灌树种试验。小鱼鳞坑整地规格为0.8 m×0.6 m×0.4 m(埂高10 cm,活土层深30 cm);沙棘每穴栽植3株,油松每穴栽植1株。各栽植点以小地形为准,避开裸岩或不利地形,避开灌丛、密草,只找坡面裸露处栽植,不规定株行距,总体为稀植(大致为3 m×3 m 或3 m×4 m)。

3.4.2 观测项目

(1)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情况。两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沙棘的成活率为95%,保存率为95%;油松的成活率为97%,保存率为97%。各树种生长良好。

(2)措施拦沙效果。高覆盖坡以淤积为主,大量中上部坡面的风化物在此处淤积,造林整地只是为了有利于苗木成活,没有拦沙的要求和意义,故此不再估算拦沙效果。

3.4.3 试验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在高覆盖坡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进行小鱼鳞坑整地,稀植沙棘、油松,造林成活率高,植被生长良好,对原地貌自然生态的破坏也降到了最低程度。

4 总体结论

(1)冀北山区是京津地区的重要水源地,植被的恢复与重建十分重要。强风化岩坡面在本区的中北部分布较多,虽然所占面积比例很小,但侵蚀强度大,是本区最不易治理、侵蚀最为严重的部分。

(2)强风化岩坡面立地条件恶劣,持水能力非常低,是此类坡面难以自然恢复、造林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解决的办法是增加整地深度(30~40 cm),以保证足够的栽植深度(20~30 cm)。

(3)树种选择不当,是影响强风化岩坡面造林成活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沙棘1年生播种苗苗木健壮,油松容器大苗抗逆性强,是治理此类坡面的优选树种。

(4)强风化岩坡面演变得非常复杂,需要进行实用性强的分类。通过调研,本课题组以植被覆盖度为分类因子,将强风化岩坡面划分为裸坡、低覆盖坡、高覆盖坡3种类型。

(5)对上述3种类型的坡面分别采用水平沟编篱技术、隔坡生物篱技术、小鱼鳞坑整地技术进行综合治理,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治理成效显著。

5 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栽植深度达不到技术要求是强风化岩坡面造林的最大问题。水平沟整地、外沿编篱其实都是为了在栽植深度方面起作用。但尽管如此费力施工,实际栽植深度还是达不到20 cm的技术要求,栽植时人为造成苗木根系弯曲的现象十分严重。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整地土方量太大,坡度陡导致水平沟宽度、深度增加,开挖的土方量成倍增加;二是施工困难,高强度开挖对原地貌扰动剧烈,一镐下去,往往造成开挖点上部风化岩呈块状脱落,下部风化岩也松动下滑。因此,如何使整地深度达标,又对原地貌影响小,是下一步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猜你喜欢
鱼鳞坑柠条风化
黔中石漠化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柠条饲料林培育技术
播种时间对柠条播种造林的影响
太行山区困难立地“五步造林法”
一种基于样本传播的图像风化方法
陕煤集团神木柠条塔矿业公司
不同规格鱼鳞坑坡面侵蚀过程及特征研究
全风化花岗岩路基设计与应用
风化泥岩地质断层水疏排工艺探讨
我在西藏种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