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2014-02-04 03:02
中国储运 2014年6期
关键词:预算法领域政府

▶刘波:强化预算约束比放开地方债更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04月24日)

在预算法这次审议过程中,舆论把关注聚焦于地方发债权,这也折射出当前立法的工具化思维,希望借预算法来解决眼前的难题,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预算法作为“经济宪法”的基础性,应该通过修法为我国的公共财政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预算等财税问题已经成为多领域改革的制约瓶颈,存在的问题不胜枚举:预算审批形式化、预算外收支泛滥、超收收入随意挥霍等等,《预算法》必须为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基本的规则体系。《预算法》的这次修改路漫漫其修远,三审草案也很难成为终点,惟愿公众等待时间的付出能转化为预算制度的实质性改进,最终的结果能够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预算民主原则,让民众把对政府“钱袋子”的监督权紧紧捏在手中,最终发挥出预算法对转变政府职能等许多领域改革的助推效应。

▶祝乃娟:行动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04月25日)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市场经济的完善,在中国意味着要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些领域内,市场已经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这些领域应该放手交由市场,政府只需提供规制即可。正如发改委所说的,“竞争性领域少规划或不规划”。同时,垄断国企的改革也应该加快,他们所处的一些领域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竞争,而是由于历史原因他们依然占据着垄断地位,这已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不言而喻的不利影响。对于每一个五年计划,人们最终关心的还是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何种的实惠。很多人面对“中等收入国家”的字眼依然会有“被中等”的感觉。可以预见,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居民收入分配以及缩小收入鸿沟依然是最大的挑战之一,这不仅是兑现各种民生施政纲领的具体方式,也关系到社会稳定问题。

▶顾骏:投资拉动该换民资做主角了

(《中国经营报》2014年04月26日)

政府投资无论在中央还是地方,都形同大兵团作战,沿大路展开,没有问题,所以“铁公基”之类屡屡成为优先考虑项目。但“铁公基”也会饱和,产能过剩到哪里都一样消耗现金流。分散作战,深入产业体系的末端,做实各个环节,却非政府投资所强,让民间投资唱主角成为必然选择。然而,私人存款虽有43万亿元之巨,却始终找不到明确而且安全的方向:已被垄断的行业进不去,能够进去的行业早已产能过剩。那个曾经甚至至今仍让许多平头百姓留恋不已的股市,则因为体制性诡异,现在只能靠有限的存量资金苟延残喘。现在,要启动民间投资不能不“向改革要红利”。(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张茉楠:高质量增长需要高投资效率

(《新京报》2014年04月23日)

到底如何认识中国高投资率与高储蓄率,这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问题。过去3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是9.8%,其中最大的贡献是资本积累,约占60%左右。可以说投资与储蓄的比例和结构是由中国经济所处的特定阶段和人口结构所决定的,它会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而逐步趋向合理,不宜人为进行调整,更不宜直接套用早已进入后工业化和高收入阶段的发达国家的指标去衡量。因此,如何提升投资效率成为新的课题。中国经济难以像过去一样实现10%以上的增长,但同时中国经济也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和全面转型的时期。中国储蓄依然是中国的优势,如果很好地将储蓄转化为有效率的投资将会形成当前乃至长远的资本存量,这对中国经济高质量的增长是有益的。

▶互联网让开放不可逆

(《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04月22日)

中国已经没有哪个方面不被互联网冲击着、影响着和改变着。经由互联网,开放在中国已经不可逆。今天,在不少领域,不少部门,不开放、不透明、不公开的习惯依然存在。即使在这里,如果进行历史性的比较,开放、透明、公开的程度也已大大加强。在互联网上,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比在现实中得到了更充分的彰显,这股力量会倒逼着现实演进,最终让网上公开平等交流的习惯,也能在现实中摸得着、看得见。在不久的未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一定能在政府运作和人民生活中得到更加完整的体现:信息公开成为政府的基本责任和习惯;政府各类预决算以及所有公共资产和负债状况都能透明化;各项法律、法规和政府的管理制度,不公开不生效;政府对人民的服务,离互联网“用户至上”的要求更加接近。

猜你喜欢
预算法领域政府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新预算法对事业单位影响分析
新预算法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预算法》修改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