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打造一流采编队伍

2014-02-05 08:42郑文君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阳泉日报社传统媒体

□郑文君

(阳泉日报社,山西 阳泉 045000)

近几年来,随着报业、网站改扩版,广播电视增设频道,新闻从业人数猛增。从业人员的增加在给新闻事业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表现在新入行的同志缺乏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实践经验的磨炼,对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认识还不够明确。因此,媒体单位应强化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管理和培训,对其思想动态及时跟踪。

职业荣誉与培训愿望

以山西阳泉日报社为例,目前编辑部80%的采编人员为新聘用者。他们刚刚迈出校园大门,学历高、有朝气,对自己选择的职业充满认同感和自豪感,愿意把新闻工作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许多记者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很快熟悉了工作。有的成为业务骨干,有的采写的作品还多次获奖。而让他们更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曾经通过宣传报道,帮助了很多弱势群体和困难家庭、困难职工,很有成就感。这表明他们对实现新闻工作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明确的判断,具有较强的职业荣誉感。

但是,他们中有一些人在大学学习时没有受到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其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以及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离党的新闻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表现在工作上就是注重新闻业务轻视思想道德建设,注重完成采访事务轻视政治理论武装,注重职称晋升却轻视职业精神和纪律作风建设。因此,在采编队伍中大力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业务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近年来,阳泉日报社十分注重团队建设,不断提升采编人员业务素质,先后举办数次专题培训。

敬业精神与危机意识

新闻采编队伍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追求,这既是由它的工作性质决定的,也是具有传统意义的。为弘扬传统精神,践行“走转改”要求,捕捉鲜活感人的新闻,阳泉日报社许多记者积极深入一线,走农家、下田间、进工厂、到社区,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勤奋、坚持和热爱生活,让人深受鼓舞和欣慰。然而,热情中也不乏存在危机意识和本领恐慌。面对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受到挑战,采编人员普遍感到有些不适应。尽管他们工作热情高、劲头足,但在采访环境发生变化的新情况下,不免产生一些危机感。

一方面,对传统媒体而言社会关注度不如先前,而内部工作标准和要求一再提高,竞争力加剧,任务不好完成,使他们感到压力很大。个别年轻采编人员对新闻工作的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性认识不强,新闻理想方面不明,甚至没有职业愉悦感和成就感,简单地把新闻职业当成普通的“饭碗”看待。有的对于写作,抱着脚踩西瓜皮的态度,滑到哪里算哪里,缺失“策划”与“计划”。有的写作没有深度,更谈不上高度,所以,感到本领恐慌;另一方面,新媒体“兵临城下”,传统媒体面临竞争力问题,尽管大家都认为传统媒体在目前不会出现存亡危机,但对眼下社会关注度相对弱化、订阅份数相对下滑,尤其对新闻行业个别单位出现的经营秩序、广告导向和效益不佳表示担忧。因此,新闻单位应针对问题,把握好采编人员的思想脉搏,从正面加以引导。并通过加强政治学习、业务培训、知识更新等途径,努力做好重大主题报道、热点引导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等,不断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从而增强全体采编人员的工作热情和信心,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传统媒体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工作压力与“身份”纠结

目前,各媒体单位都在推行绩效考核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工作提质提效。阳泉日报社在这一机制下,采编人员全部实行百分考核制,工作任务大、劳动强度高、负荷感较重,而与之不匹配的是薪酬水平难以体现行业优势。而更比薪酬让采编人员“纠结”的是“身份”问题。长期以来,媒体单位人员受编制、身份的传统限制较重,改革用人机制后,虽然灵活了许多,也按照政策给他们办理了“三险一金”,但涉及到其他一些具体事务时,仍或多或少地受到“身份”的限制。比如,在提拔任用方面,其模式仍然守旧。抑或有“不在编的不提拔正科级”,这种僵化的模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工作情绪,使一些同志产生顾虑,感觉前途迷茫,甚至有“骑驴找马”、伺机“跳槽”的念头。

鉴于此,呼请新闻宣传管理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坚持党管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注重为从业人员创造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让广大采编人员在事业上有“多通道”发展,个人成长进步上能够打破“编制”、“身份”的传统限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在活力,拓宽其成长路径。媒体单位可通过竞争、轮岗以及差异化激励机制,鼓励聘用人员“只要能干事、干成事,同样与在编人员一样,享有同样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够有提拔重用快速发展的机会”。在这个方面,阳泉日报社做了有益的尝试:在报社内推行了轮岗制度,对采编人员进行了岗位交流,同时还在聘用人员中提拔了“德、能、勤、绩”突出、为群众公认的副科级干部数名,这一行动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在报酬待遇方面力求实现与在编人员同工同酬。并注重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的培养和塑造,帮助他们出好作品;在各类评奖活动中重点推荐新人新作,在单位内外部不断给其创造登台献宝、介绍创作经验的机会,择优推荐至其他媒体担任访谈嘉宾,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增强其归属感和成就感。

阳泉日报社还鼓励青年采编人员创新传播手段,实现一业为主、多媒体发展,通过个人微信平台、个人博客等方式建立个人影响,促进创作创新,使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媒体的传播影响相得益彰。目前,招聘记者李德平(网名龙城碎月)多次在《金融时报》、《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作品。他在新浪、网易和凤凰博报开辟的博客已广受关注,其创办的以刊载本地原创文章为宗旨的微信公共平台《阳泉贫说》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与《阳泉日报》微信公共平台形成了互补共进之势。广告设计师刘海涛设计的阳泉方言漫画,上线第二天点击量即达到两万余人次,其事例被凤凰网、新华网、汇众教育、山西新闻网等数十家网媒关注,在百度搜索的相关结果达到284000个。

青年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同时,社内还积极策划组织一些大型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工作激励、责任激励、使命激励的方式,使其得到更多展示才华、崭露头角的机会;通过适度包装和与读者互动,增强社会认知,激发其职业荣誉感,巩固其职业忠诚度,不断使这些“新新人类”从幕后走到台前。

总之,针对新形势下采编人员思想和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媒体单位党政部门应积极予以关注,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党的新闻事业和新闻队伍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阳泉日报社传统媒体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2019年de第一场雪
梦幻老君山
“新春走基层”研讨会嘉宾分享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阳泉 草书赋》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