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写作技巧浅谈

2014-02-05 08:42张著昶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铜仁消息要素

□张著昶

(铜仁日报社,贵州 铜仁 554300)

消息写作技巧浅谈

□张著昶

(铜仁日报社,贵州 铜仁 554300)

作为消息来说,它是新闻当中最基础、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在报纸当中,它的比例可以占到80%以上。因此,写好消息可以说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长期从事这一工作有一种感受,新闻写作是一项技能,可以说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不是看会的,而是干会的。就是说,新闻写作是人人都能学会的一项技能,不一定非得科班出身,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能把自己发现的事情按一定规格、顺序写清楚就行了。当然,有一定文字功底,爱好点文学的人,更会得心应手。

然而,新闻写作又实实在在是一门学问。上面说的“人人都能学会”,讲的是入门,入门确实不难,再往里走,就复杂得多。就像学习夹杂着汉字的日语,挺有趣,挺好懂,深入学下去,啃到语法,就不容易了。难度在哪里呢?在怎样去发现新闻,同时,要用适当的新闻语言技巧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新闻写作者具备理论修养、新闻敏感以及深刻洞察事物的视角和能力。具体讲就是与时俱进的政治性,超前预见的前瞻性,纵横捭阖的思辨性。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入门不难,登高不易”。

那么,写消息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搞清楚新闻概念:什么是新闻?在日常生活中“新闻”一词有两层意思:一种是广义的,广义的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泛指报纸、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调查报告、评论等。一种是狭义的,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就是狭义的,专指消息。

新闻的特点及结构

概括地说,新闻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真实性——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必须真实,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一项根本任务。这是由新闻的内涵和特性所决定的。我国最早的报纸是唐代的“邸报”,是当时地方官员进京时所居之处传递的一种报纸。上面刊登的是一些重要的文告、奏章、人事任免等,到宋代时,又产生了一种不同于邸报的小报,专门刊登探子们刺探来的官场情报。消息就是传递一种信息,所以,要求采写发稿要及时、迅速、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了,新闻所表现的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客观存在的事物。

新鲜性——“新近发生”,这是说新闻不是隔年的老黄历,不是旧闻,强调的是变化中的“新”。作为一种信息,新闻是事实的反映,但并非任何事实、任何信息都能成为新闻,新闻必须是新鲜的所见所闻。新闻的“新”包含内容的新和时间的新两方面。内容的新即要有新意,时间的新就是要及时。

倾向性——一切新闻机构都是某一阶级、某一集团的喉舌,都是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进行新闻宣传的,这就给新闻带上了无以争辩的政治倾向。新闻反映的是有意义的事实,是经过新闻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实。因此,我们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围绕国家的中心工作和指导思想来报道。同一件事情,比如说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作为西方媒体来说,如果它们来报道,站的角度不一样,就会同人权等等内容扯上关系,这就体现了一种倾向性。

关于新闻的五个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即“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现在有的还要加上一个H“怎么样”,也就是结果。新闻界之所以把它们叫做五个“W”和一个“H”,是源于国际新闻界的习惯说法。19世纪80年代,美联社首先提出新闻五要素的说法,就是五个“W”。据说,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在1886年3月30日发了一条消息,是报道一场风暴灾难的,在它的第一自然段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都被十分简略清楚地表述出来,以后,这篇消息被视为要素完备的典范之作。1898年,美联社主编又把新闻要素归纳为六个,增加了一个“H”,从此对新闻要素的认识就这样被固定下来了。

是不是在一篇新闻中,所有的要素都一定要出现呢?对于这个问题人们的看法目前还有分歧。因为,不断有人发现一些写得很出色的新闻中,个别的要素并没有出现。对这一问题许多人的看法是,只要不影响阅读理解,个别的要素可以不出现,否则就有画蛇添足的嫌疑了。

在追踪报道中只有最后一篇才会出现“何果”,当下新闻中常见“本报将继续对这一事件的发展进行报道”等说法,先期报道无结果,后续报道才会出结果,这对追踪报道来说是必然的。连续报道或同时发出一组报道时,不必在每篇中都出现所有的要素。在连续报道中,前面已说清楚要素,后文不一定再交待,在一个版面上编发的一组报道,六要素也不必每篇都有。

但是要强调的是,何时、何地、何事三个要素,在任何情况下是不能省略的。当然在这里还要提到,在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在具体到某一篇稿件的时候也要灵活地来对待。比如,社会新闻批评性稿件,涉及到具体人的时候,可以用化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比如2004年,贵州铜仁日报社有一名记者在跑社会新闻的时候,某区工商局找到记者,说是要登一个启事。记者一看内容,讲的是某个体协会的会长,因为贪污,铜仁市工商局按正规程序撤销他的协会会长职务,要登报申明。这个人在铜仁做生意做得早,因为喜欢到处跑,也是小有名气。这是一条新闻线索,于是,记者就跑到工商局采访,事实弄清楚了,写了一条消息,文章当中,点了该人的真实名字,报纸出来不久,记者就接到当事人打来的电话,说是要到法院起诉,果然不久,就接到铜仁市法院的传票,铜仁日报社成第一被告,铜仁市工商局成第二被告,后来官司打赢了,因为事实准确,没存在恶意诽谤或者虚假杜撰。当事人不服,又上诉到中院,结果是维持原判。所以,遇到类似问题就要更加慎重,只要事实清楚,用化名或者简称某某,这样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消息的写作原则

其一,必须用事实说话。通过报道事实向读者阐明某种思想和观点。作者的倾向性通过事实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而不是特意将它指出来。

其二,必须完全真实,可靠,有一说一。要真实可信,分寸得当,还要强调反映本质的真实,不搞片面性和表面性。

其三,新闻要新,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结构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说对我们从事的这一职业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心存敬畏之心,对我们所从事的这份工作倍加小心,倍加珍惜。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闻失实的几种表现及对策。

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猴子牧猪”的报道是我国著名的假新闻案例,曾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笑柄。该报道发表后,立即引起一些科学家的注意,可是所在部队的军人却认为,那不是什么新闻报道,简直是幻想故事。实际情况是:那只猴子不是逮来的,而是买来的。所谓放猪不过是猴子模仿人的动作闹着玩而已,全是出于猴子好动、好模仿的本性,根本谈不上像人一样去放牧,更谈不上放牧本领的大小。

张冠李戴,移花接木——采用了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将不同场合不同人身上发生的事情结合到一个人身上,这种在文学创作中用到的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绝对不能用。

添枝加叶,夸大事实——其实过度的夸张容易防止,小处的添枝加叶却是不少人都有的习惯,绝不能因自已的一点虚名和利益,去违背原则伤害读者,也损害了自己的信誉。

好稿件是磨出来的——文章的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自己写完一篇文章后,切忌不经过认真修改,就急忙传给编辑部,把本应是作者自己完成的工作留给了编辑部。有的记者或通讯员发来的稿件还有不少的错别字,有的甚至都还没有理顺,读都读不通,极不负责。鲁迅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要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唯有如此,方能精益求精,创作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猜你喜欢
铜仁消息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一张图看5G消息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看雪——铜仁梵净山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