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社会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

2014-02-05 08:42江波
中国地市报人 2014年9期
关键词:真实性电视新闻细节

□江波

(宜春市广播电视台,江西 宜春 336000)

电视社会新闻故事化的利与弊

□江波

(宜春市广播电视台,江西 宜春 336000)

近年来,“时政新闻简明化,社会新闻故事化,经济新闻实用化”的观点被不少电视制作人所认同。因此,以讲故事为叙述方式来展示社会新闻的体裁也被上上下下的电视台栏目所运用。如,中央电视台的《财富故事会》、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南京电视台的《周涛讲故事》,以及宜春市广播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等等。电视新闻故事化,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精彩性和市场效果作用明显,但在追求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也容易出现违背新闻本质的因素。笔者拟就保持新闻故事化的可视性和传播力作如下探讨。

电视社会新闻需要故事化

电视社会新闻故事化是指运用电视语言以故事化的手法来做社会新闻报道。哥伦比亚大学的萨伊德在他的《报道伊斯兰》中说:“新闻是一种知识形态。记者总是根据自己在其中的利益去报道世界。新闻不是自然存在,而是人为存在。记者通过把自己采访的素材赋予意义和重要性,使其采写的故事娓娓动听。在真实的世界里寻找、发现新闻主题,发现戏剧性的故事、有人性的细节,把貌似单调乏味的普通人变成一个个充满了人性味的感人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电视新闻传播就应该向电视受众讲述真实故事、传播有效信息。但国内电视台长期以来严肃有余、枯燥平板,千篇一律的新闻表现形式违背了新闻内在的要求,限制了新闻的大众传播力和影响力。因此,电视新闻故事化出现是新闻传播理念多元化的结果,是实现电视语言的回归。故事这种叙述方式符合绝大多数人的接收喜好,能调动观众的接收兴趣,容易与观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至达到共鸣,而且故事化新闻能更好地维持受众接收信息的积极性,进而将这种积极的情绪转移到电视媒体。

电视是视听艺术,电视语言包括图像、声音、音乐、字幕、图表、特技等等。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较之文字语言、声音语言更能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在展现现场细节和情节上更具优势。社会新闻故事化,深度挖掘电视语言具有的强烈的现场感和冲击力,能使电视新闻的魅力充分展现。

过分故事化损害电视新闻真实性

新闻故事化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是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中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故事因素,以讲故事的形式表现事件。但过分故事化,必然会扭曲新闻要素,损害新闻真实性,这样的“故事化”会产生负面收视效果,理应杜绝。比如,前不久广西卫视报道了一位名叫杨六斤的孤儿的新闻,新闻称“父早亡,母改嫁,随后爷爷奶奶去世,孤儿杨六斤独自居住数年,吃野菜捞鱼维持生计”。新闻播出后杨六斤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爱心人士为他捐款达500万元。此后,多家媒体再次深入杨六斤的家乡德峨镇新街村实地走访,发现杨六斤虽然身世堪怜,但生活其实并非节目所展示的那般艰苦,他一直与堂哥一家同住,独居生活是从2014年3月才开始。此外,他每周五天住校,周末才回堂哥家。因此,当此事报道后堂哥接杨六斤回家时,却被诸多观众误读为堂哥“抢人抢钱”,给堂哥一家的名誉带来极大的损害。日前,广西卫视卫星频道总监李晓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前方记者在采访时想帮助杨六斤,想让大家更多地同情他,所以导致节目一些细节与事实不符:比如说“杨六斤独居5年”内容造成新闻失实。“杨六斤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好故事,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新闻。正是这样一篇过分故事化的新闻,被多家网站及报社转载,当作真实的新闻传播出去,对社会和当事人造成极大地伤害。新闻故事化是一柄“双刃剑”,建立在新闻真实性之上的故事化写作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如果忽略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故作人工扭曲,这柄“双刃剑”就会显出另类的刺人锋芒。

用新闻要素规范电视新闻故事化采访与写作

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认为“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告诉受众五个W,即何人、何事、何时、何地和何因,提出供给受众任何可能得到的细节。”新闻五要素是界定真实性的试金石,任何一个要素不存在,或者不准确,就不成其为新闻,新闻故事化的基石是新闻的真实。新闻故事强调细节的描绘和现场的再现,给受众如临其境的感觉,它是视觉文化统治人们感官的一种表现。电视声画结合的特点,既能直观展示细节,又能细腻地构建情节,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写作中突出“内容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现场化”三个内容能有效纠正电视新闻过分故事化倾向,保证新闻真实性原则又使得电视新闻内容引人入胜,鲜活灵动。

内容情节化:首先情节要真实可信,不要为了“故事”而“故事”,把一些本不合适的新闻素材硬生生写成故事的形式,从而出现故意展现故事情节曲折性、夸大或扭曲人物形象的情况。其次新闻内容五要素齐全准确,情节结构紧凑严密,主题线索明确,脉络清晰。无论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还是以人物的行为为线素都要有一个明确的故事主线贯穿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新闻素材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选取最能反映主题的材料来反映新闻中的事件与人物。

情节细节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说过“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可以说细节的描写让新闻内容真实可信,情节推进合理自然,同时又容易激起新闻的表现力和生动性。日常的生活是平淡的,琐碎的,这就要求从普通中发现亮点与细节,注重展现新闻故事情节中的细微处,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人物的个性,捕捉生动传神的生活细节,从而增强电视社会新闻报道的可视性,使报道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新闻故事化离不开故事化的细节,但在细节上的处理上不可脱离实际,在细节选择上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或者事件的发展逻辑。

细节现场化: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而电视声像的真实性是其他传媒所不可比拟的。因此电视新闻要善于运用电视画面直观、明白这个最具有优势的特征,突出新闻的“现场感”,动态直观地展示和再现新闻事件的进展过程。拍摄对象的一个简单动作,一个细微的表情,一句普通的话语,一个不起眼的场景都可以成为电视画面的点睛之笔。如作者参与采写的一篇电视新闻《万众瞩目的时刻》,这篇反映第五届全国农运会开幕式盛况时演职人员幕后故事的新闻获得了当年江西省新闻奖二等奖,该篇新闻中多处适时抓住的现场细节描写仍让新闻当事人记忆犹新:一位负责中学生队表演的老师在一名学生去厕所后迟迟未归时急得满头冒汗,以及他在学生上场之际为平抚孩子们的紧张情绪,热情洋溢地与学生击掌。另一位演职人员在开幕式表演即将圆满结束时热泪盈眶,不断喃喃自语“真不容易,真不容易”。这些新闻现场的细节展示让电视新闻变得丰满、感人。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制作采写电视新闻目的就是为了向电视受众传递信息,传播观念。在不违背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将新闻中的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让观众都看得懂、想看、爱看,并与之互动是符合电视制作规律的。

猜你喜欢
真实性电视新闻细节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细节取胜
电视新闻评论发声三策
电视新闻的三大功能性硬伤
电视新闻解说词发展三趋势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