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疫病文献研究的现状与思路方法※

2014-02-05 15:05萌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疫病文献临床

张 萌张 诏

(1山东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2012级,济南 250355;2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济南 250355)

疫病,是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一类疾病。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疫病种类不断演变,中医药学对疫病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古今丰富的疫病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整理中医防治疫病的规律,将对防治现代新发、突发传染性疾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1 疫病文献分析

1.1非医药文献 非医药文献的范围十分广泛,有经书、史书、诸子百家、小说、笔记等。如《尚书》、《诗经》、《礼记》、《墨子》、《吕氏春秋》等书中就指出疫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反常有密切关系。《汉书》、《晋书》中记载有疫病的预防隔离措施。各地地方志中一般会详细记载当地历史上传染病发生流行的情况,从中可以了解疫病对地方社会与经济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发现有关传染病的描述。如《全唐诗》中很多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疟疾病因、疫病传播途径的认识,有的还提到疫病发生地当时的气候条件与自然状况,如指出季节气候变化无常、蚊虫众多等[1]。这些都为疫病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1.2医药类文献 春秋以降,随着对疫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历代众多医籍中都有关于疫病病种、病因病机、防治方法和药物等的记载。及至明清,疫病文献大量出现,其中既有综合性医药文献中的部分篇章专述,有代表性的如《杂病源流犀烛》、《赤水玄珠》、《景岳全书》、《名医类案》、《医宗金鉴》、《证治准绳》、《医学纲目》等;也有专门的疫病著作,如温疫学派的代表著作《温疫论》、《伤寒温疫条辨》、《疫疹一得》、《松峰说疫》等,是研究中医疫病的重要文献资料。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出现了大量针对某个疾病的理论研究与防治经验的文章与专著,大大丰富了疫病文献资源。王静[2]等对《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1949~2005年29种中医疫病的文献进行了初步检索,获得了11240条题录数据。

2 疫病文献研究现状及问题

2.1研究现状 理论研究方面,有针对某人、某本专著或某个学派进行研究的[3-5];有探讨疫病概念的[6];有从医学史角度研究的[7-8];有针对某个区域、某个时期的疫病情况进行研究的[9-10]等等。临床研究方面,内容大多为某个具体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药配伍、临床疗效等,总结规律、经验。实验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单味药有效成分或某些代表性复方,如升降散、白虎汤、麻杏石甘汤等的研究。

目前,应用数理统计学方法探讨中医防治疫病规律的研究较多,取得了不少进展。长春中医药大学2006年做过“古代医著中防治温疫方剂的使用规律分析的研究”,整理了《温疫论》、《伤寒温疫条辨》、《疫疹一得》、《温病条辨》4部书中防治温疫的方剂,结论认为诸书治疫以驱邪为主,重视扶正[11]。王乐[12]对694篇瘟疫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研究证实:疫毒之邪与六淫邪气是瘟疫发病的主要原因;瘟疫的核心病性为热、毒、湿、虚、瘀血;解毒法是治疗瘟疫的主要治法。李文林[13]等基于关联规则分析了明清两代15本医籍、医案、医话中660例疫病诊疗的方药特色及药症关系,结果在单味药及药对与症状之间均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关联关系。显示疫病治疗以清热为大法,主用清热药;后期补虚扶正,重用补益药。此外还有文献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单一疾病,如流感、痢疾、流行性腮腺炎等的防治规律进行了研究[14-16]。

随着循证医学方法融入中医研究,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方法对中医治疗性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质量评估和疗效Meta分析成为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内容之一,对客观评价中医防治疾病的效果、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对中医防治疫病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的报道尚不多见。有研究对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RCT(随机对照试验) 文献进行了质量评估,结果发现存在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可能有发表性偏倚等情况[17-18]。

2.2存在问题 ①概念不清。对于疫病的概念有疫病与瘟疫,温疫与瘟疫不分的现象。概念的混淆和理解错误会造成疫病研究的混乱。②病因研究弱化。由于现代医学对传染病病因认识已较为清楚,有人认为再从中医病因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似乎已无太大意义,甚至有教科书和温病学著作中直接把疫病病因称为“温热病毒”。对于疫病防治来说,如果不能正确把握其中医病因,仅仅按照现代医学的病因观,单纯孤立的寻找对付致病原的方药,就难以体现天人相应、三因制宜的中医特色及优势。③研究范围仍需扩大。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疫病专门文献,对综合性医籍、临床各科文献中有关疫病的内容研究较少。④研究笼统、结论过于简单。由于疫病种类繁多、病因病机复杂、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气候、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只是笼统的进行研究,所得结论就会过于简单,对临床实践的指导价值有限。⑤文献质量不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文献质量普遍不高,临床试验设计存在不足,未完全符合随机、对照、双盲的标准,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较少。

3 研究思路

3.1厘清概念 阐明疫病有关概念对于正确理解、解释与应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特别是对中医防治传染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①疫在古代是传染病的统称,是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②疫病按邪气性质,主要分为温性的疫病(温疫)和寒性的疫病(寒疫)两大类,温疫中属湿热性质的称湿热疫,如《温疫论》中所言;属燥热性质的是燥热疫,如《疫疹一得》中所言。③瘟疫不等同于温疫,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疫病,常可引起疾病的大流行或爆发,这是强调其程度剧烈,但在性质上仍属于温热性质。④温疫其义有二,一是同“瘟疫”混用,在古代多个时期都是指疫病;二仅指温性质的疫。⑤杂疫,则是特指主症各异、流行范围小的一类疫病,其寒热性质亦多属温。3.2细化研究

3.2.1 重视对综合性医籍、临床各科文献中有关疫病内容的研究 充分挖掘综合性医籍,如《景岳全书》、《名医类案》、《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书中的疫病内容,以及临床各科著作中涉及疫病的内容,如内科中急性甲型肝炎、儿科中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等,使文献研究的范围更为全面。

3.2.2 对疫病的防治应分历史时期加以统计分析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漫长,其理论与方法不断发展进步,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有研究表明,不同时期中医疫病文献呈现出不同研究热点和方向变化,文献分布具有时空特点[2]。因此科学的划分历史时期及时间段,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历史时期或时间段的疫病防治内容加以统计分析,才能准确的反映防治规律。

3.2.3 对疫病的防治应按不同种类进行统计分析 不同类疫病(如温热疫、湿热疫、寒疫等),或不同种疫病(如大头瘟、烂喉痧等),均具有不同临床表现和病机演变特点。在进行相关文献研究时,应注意加以区分,最后的统计结论才有比较好的指导价值。

3.2.4 对某些疫病的防治应分阶段、分期加以统计分析 对于有明显演变过程或者分期的疫病病种来说,应当对数据进行细化处理,按照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或者是分期来进行统计。

3.3完善文献质量评价体系 鉴于疫病特点,中医疫病防治临床研究有时尚不能严格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循证医学原则进行。再者,目前公认的文献评价标准无法体现中医药的独特理论、技术、方法和优势等特征。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医案和专家经验类文献若按照循证标准评价,就会被列为最低等级证据,不足采信。因此对中医防治疫病的临床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不能完全套用循证医学对现代医学文献的评价标准,要兼顾中医特点,构建有中医特色的文献质量评价体系。

3.4系统总结 在深入整理研究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结,针对具体病种开展理论探讨,总结证治规律,丰富理法方药,制订中医临床综合防治指导方案,编纂相关文献集成书籍,使文献研究的成果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

4 研究方法

依据中医文献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古今疫病文献研究应采取传统文献研究方法与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为保证文献信息的客观性、准确性,首先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辨伪等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对所收集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信息优化。对于大量的古今医案可建立相关病种文献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筛选有效方药、外治法等,总结防治规律。数据挖掘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类回归、离群点分析、演变分析等,其中以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最为常用。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在多个层面挖掘出疫病病种、证状、症候、治则、方药、其他治疗手段等多因素的特点及关联性,并可与传统中医文献研究方法结论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研究时应贯彻研究思路中所涉及的几个方面,以基于现代文献的中医防治流行性感冒用药规律研究为例。流感有甲型、乙型、丙型及多种亚型。中医认为该病属于“时行感冒”、“疫病”、“温疫”、“风温”等范畴。其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可因发病所在地域不同、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病因。病变过程中存在病机演变,其病机发展趋势可以从卫气营血、三焦或六经演变规律进行探讨,并结合内科常用的脏腑辨证的内容加以分析阐释。因此在研究流感防治用药规律时,应对文献数据进行分类细化,建立数据库,从流感不同类型、不同证型、发病地域、发病季节、患者年龄等多个层次上,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才能较为准确的反映用药配伍规律,从而对临床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1]叶剑辉.《全唐诗》医药史料的初步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

[2]王静,崔蒙.中医疫病文献的计量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2,21(4):68-72.

[3]梁润英.余霖治疫特色[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6):65-66.

[4]鲁玉辉.《广温疫论》版本源流考证及学术价值[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6):63-64.

[5]王秀莲.温疫学派学术思想及治疗经验探讨[J].天津中医药,2006,23(4):294-296.

[6]江泳.中医疫病概念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0):1060-1062.

[7]刘宁,李文刚.论温疫学说的历史沿革与发展[J].北京中医,2005,24(6):370-372.

[8]刘景源.中医疫病学与温病学的历史沿革——先秦至隋唐时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7):32-35.

[9]李董男,潘桂娟.晋隋唐时期疫病病因病机探讨[J].中医杂志,2013,3:184-188.

[10]曾毅凌.明清闽南疫病流行状况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

[11]岳冬辉.古代医著中防治温疫方剂的使用规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6,24(7):1250-1251.

[12]王乐.《基于文献数据挖掘的瘟疫临床诊疗实践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

[13]李文林,屠强,彭丽坤,等.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明清古籍中疫病文献的药-症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4):957-959.

[14]李志更,冯岩,唐仕欢.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药防治流感方剂中的药物关联情况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13-17.

[15]谭展鹏,罗翌,李际强.当代名中医痢疾医案43则中药配伍及方证规律的数据挖掘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1,03:412-414.

[16]赵艳,李柳骥.基于古今文献的痄腮病方药规律分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3:56-57.

[17]张国梁,魏超宇.中药治疗手足口病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122-125,129.

[18]王宗喜,朱慧娟,文九芳.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Meta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7):647-649.

猜你喜欢
疫病文献临床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