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载文情况分析
——以2008—2012年为例

2014-02-05 08:06
关键词:稿源延边社会科学

宋 宁

(延边大学 学报编辑部,吉林 延吉 133002)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8年,是由吉林省教育厅主管、延边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双月刊。50多年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一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注重办刊特色的鲜明、学术风格的高水平和编校质量的规范化,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促进学科建设和学术人才的成长,赢得了学术界的赞誉。曾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民族地区‘十佳’学报”、“全国高校百强社科学报”、“吉林省一级期刊”、“吉林省社科名刊”等奖项和称号。目前,已被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列为全文收录期刊,并被选定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012-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所刊发的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检索刊物检索、摘编或全文转载。

本文通过对2008—2012年《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栏目及发文量情况、基金项目资助情况、稿源情况和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客观评价其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以期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借鉴,为广大作者和读者进一步了解《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提供参考。

一、《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文情况统计分析

(一)栏目及发文量统计分析

所谓“栏目”,是在内容上或表现形式上体现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提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1]同时,栏目也是期刊展现其风格特色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窗口,通过栏目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期刊的报道特色。而期刊的发文量亦即载文量,是测试期刊信息输出、传播能力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评价期刊学术水平的一个方面。[2]《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2008—2012年的5年时间里,共出版刊物30期,发文776篇,每年各栏目及发文情况详见表1。

表1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2年各栏目及发文量统计表 (单位:篇)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2年《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各年的发文量总体变化不大,相对稳定,但在总量上呈逐年递减趋势,反映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不仅注重所刊发论文的数量,更注重质量,这使其被选定为2012-2013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从表1还可以看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为综合性学术刊物,所发表的论文题材广泛,涉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各个学科,重点突出且具有自身特色。

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综述”、“政治学与行政学研究”和“法学研究”是本刊的重点栏目;“朝鲜·韩国学研究”、“东北亚研究”和“民族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特别是,“朝鲜·韩国学研究”栏目,是全国学报中仅有的以朝鲜和韩国为研究对象的栏目,充分体现了延边大学的民族性、地方性特色。此栏目具有30多年学科发展历史和20多年的设栏历程(注:1992年以前栏目名称是“朝鲜学研究”,其中包括南、北朝鲜,同年中韩建交之后即从1992年第4期开始在“朝鲜学研究”栏目基础上设立了“韩国研究”栏目)。2010年,该栏目被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特色栏目。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刊发了论文320多篇,已经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影响力,所刊载文章多次被三大文摘转载摘录。[3]“东北亚研究”栏目凸显的是问题意识,鼓励和支持从东北亚国际合作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从多学科、跨学科的角度开展学术研究。“民族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栏目关心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刊发有关延边地区金融形势、房地产开发、民族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发挥了学报的咨政功能,为地方政府制定决策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然而,从中也能看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栏目建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民族学研究”、“民族区域发展问题研究”、“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栏目,都是关于民族学方面的研究,可以对这些栏目稍加整合,以使栏目在设置上更加精简明晰。

(二)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统计分析

(三)稿源情况统计分析

表3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2年稿源情况统计表 (单位:篇)

稿源是期刊发展的根本,是保障期刊质量的基础,特别是足量的优质稿源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为本校教学科研活动服务的同时,也注重学术交流,强调稿件的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2008—2012年《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选稿和用稿上,以学术质量为第一,强调内外稿相结合,并以外稿为主。其中,2009年外稿数量最多,为112篇,占全年用稿量的68%;2011年外稿数量最少,为68篇,占全年用稿量的45%;但对外稿的平均使用比例保持在50%以上。同时,《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还十分重视国外稿件,2008年和2009年共刊发国外稿件4篇,这对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提高影响力、提升学术水平,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作者情况统计分析

期刊学术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的多少、是否拥有充足的优质稿源,还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稳定的作者队伍。对作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群体的基本状况,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来思考相应的对策,以尽快发展、壮大核心作者队伍,从整体上提升期刊的学术水平。而对于作者情况的研究,可以从作者的单位、年龄结构、职称、所在地区、合作情况等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仅从作者职称方面来进行简要的分析,详见表4。

表4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12年论文作者职称统计表 (单位:人)

注:以第一作者为统计对象。

从表4可以看出,具有中级以上(包括中级)职称的作者和在读博士及博士是《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重要作者。其中,副高职称的作者人数最多,为249人,这部分作者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科研水平,且年富力强,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学术经验,他们的文章水平普遍较高,也愿意通过学报这个学术信息传播交流的平台来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学术见解。同时,在读博士及博士作者人数为100人,这可以看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很注重对这一处于成长阶段的作者群的培养。

二、《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发展建议

学报能否以较高的质量面世,在栏目设置、组稿、稿源及作者资源上都需要下功夫,同时将学报自身的人力资源、学术资源与作者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实现学报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4]

(一)做好栏目策划,打造特色栏目

期刊的栏目是办刊宗旨的具体体现,栏目在设置上应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体现办刊宗旨。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栏目体系,才能更好地吸引作者和读者的注意力。并且,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期刊栏目作为展现其风格特色的窗口,也要与时俱进,从自身优势和区域优势出发,打造特色栏目。同时,我国的高校学报有1 000余家,要在这么庞大的队伍中崭露头角,就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和特点。自2004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作,至今已开展了两批评选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要通过这个活动来促进学报在注重质量的同时,要办出特色。

具体而言,《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要继续坚持立足延边,面向全国,加强特色栏目“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的建设,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其他栏目良性互动的选题格局。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文化优势和学科优势,依托延边大学为适应图们江区域发展而设置的东北亚研究院、朝鲜半岛研究所、朝鲜—韩国学研究基地、图们江区域开发研究中心,以及每年举办的高峰论坛——图们江学术论坛等平台,吸纳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刊发相关论文,来提高特色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加强“东北亚问题研究”、“中朝韩日文化研究”及“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研究”等栏目的建设,这些栏目可以为特色栏目“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提供一些跨学科的选题方向,特色栏目也可以涵盖这些栏目的相关内容。这样,栏目与栏目之间逐渐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在突出特色的同时,使整个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都得到提升,从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调动多方力量,多渠道从优组稿

基金项目反映了各专业学科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和创新性,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一般都是反映本专业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刊发这样的稿件,无疑能够提升刊物的影响力。而这样的稿件,除了通过作者投稿的方式获得之外,还需要调动编辑部及编辑人员、编委会成员等多方力量来获取。编辑部可先从本校做起,依托本校资源,深入学校的科研一线,与科研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并跟踪课题研究动态,采取措施留住校内优质的基金项目资助论文;编辑人员也应增强组稿意识,主动关注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学术活动信息,有针对性地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与一些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探讨,争取约到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学报编委会成员都是各专业的专家,他们本身就是科研工作者,可以约请他们将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优先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同时也请学报编委会成员发挥其作用,利用他们广泛的人脉资源,帮助学报组到较优质的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在此基础上,《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对于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应优先组织审稿,快审快定,优先发表,缩短出版时滞,以减少这类文章的外流,这样才能扩大学术影响,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优质基金项目资助论文。

(三)积极拓展稿源,争取高质量的稿件

从目前来看,稿件主要来源于自由投稿、组稿和约稿三种方式。自由投稿是主要的稿件来源方式,但还存在稿件质量参差不齐,作者一稿多投,优质稿件更愿意投到国家重点高校期刊或核心期刊等问题。所以,学报要想发展,就要主动出击,积极拓展稿源渠道,争取高质量的稿件。

具体而言,可以针对某一具体栏目或围绕某一主题,举行有奖征文活动,吸引有共同兴趣的作者、读者及同行的投稿,这样既获得了充足的稿件,又可以建立一支强大的作者群,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之举。编辑部也要与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保持一定的联系,既可以向他们约稿,也可以通过他们获取一些学术活动的信息,通过对学术活动的跟踪,可以配合学术活动来组稿,同时把学报带到现场,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网络平台的纷纷出现,作者和读者的阅读范围也相应扩大,《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可以通过网络设立自己的网页、二维码等方式来扩大宣传,使更多的作者和读者了解学报,以此获得更多的自由来稿。

(四)重视学报作者队伍建设,培养自己的核心作者群

学报只有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作者队伍,拥有自己的核心作者群,才能拥有优质稳定的稿源,才能保证自己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所以作者队伍建设是学报发展的重要一环,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编辑部应增强服务意识,做好对作者的服务,维护好作者的利益。在收到稿件之后,及时审稿,及时向作者反馈信息,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用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取得作者的信任,留住作者,丰富作者资源,逐渐培养出自己的核心作者群。其次,为学报的作者群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如QQ群、微博等,也可争取一年或一定时间内召开学术讨论会,或学报举办系列学术活动,使作者通过活动来分享学术信息,增进交流。再次,不以学历论英雄,注意培养年轻作者。他们积极热情,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作者群持续发展的坚实后备力量。

三、结语

栏目设置、稿源和作者资源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栏目设置得恰如其分,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就会吸引和争取到大量作者和读者,从而获得充足的稿件,特别是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具有一定学术分量的论文也会随之增多。这样,期刊的学术水平、整体质量也会随之增强。当其产生一定的学术影响之后,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反之,栏目设置不能够吸引作者和读者,就会对稿源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应做好栏目的选题策划,打造精品栏目、特色栏目,用严谨的工作态度、规范的编校质量,吸引作者和优秀稿件。

[1]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2007年版)[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18.

[2] 侯曼玲.我校学报社会科学版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报刊收录情况统计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03.

[3] 金莹.开辟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之新河——《延边大学学报》特色栏目“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

[4] 张英健,沈建新.江苏地方工科院校自科版学报作者队伍建设[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稿源延边社会科学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声 明
《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年总目录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
延边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作品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图们江论坛2018”在延边大学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