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启示

2014-02-06 01:39周正龙
职教论坛 2014年19期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

□周正龙

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的灾难。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各个阶层共赴国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投入到这场民族救亡运动中。兴办职业教育,为抗战建国培养人才,成为抗战期间民族救亡运动的重要内容。

抗战爆发后,在日军的强大军事打击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好的沿海沿江各省遭受了重创。在国民政府确定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原先教育比较落后的西南、西北这一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西康省的职业教育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景象。 西康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为抗战和西康省各项建设培养大批实用人才,促进西康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另一方面,强化了各族民众的爱国主义观念,改变了西康省传统的教育观念,加速了汉化与文明的进程。 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西康省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这些办学经验不仅指导着抗战期间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且对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在查阅西康省职业教育有关文献和借鉴国内学者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着力梳理西康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希冀对今天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职业教育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联合社会多方力量,力争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

(一)政府主导是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

抗战期间,西康省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的成就,政府主导是重中之重。 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西康省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

国民政府不但确立了“战时应作平时看”的职业教育总方针,“我国高等教育本不发达,每一万国民中仅有大学生一人,与英美教育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为自力更生抗战建国之计,原有教育必得维持,否则后果将更不堪”[1]。而且还先后颁发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出台了职业教育的各项改革措施,并且对职业教育给予资金、教材、师资、设备等诸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保障职业教育不因战争中断而能正常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国民政府还在西康省先后直接兴办了国立西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该校原为国立西康学生营(收容战区学生),一九三八年在重庆成立,一九三九年迁设雅安荥经,一九四一年九月改办职业教育,更名为国立西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7 年8 月迁西康汉源)、国立金江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1 年10 月设于西康会理)、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附设农工职业(1942 年设于康定)[2]和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该校是教育部于1939 年8 月呈请行政院批准,在西康省西昌设立)。国立职业学校的设立对于经济上贫穷,文化上贫乏的西康省而言,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国民政府兴办职业教育的推动下,西康省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省主席刘文辉从主持西康政务委员会到担任省政府主席期间,把发展边疆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与国防的巩固联系起来。 他说,如果能把西康的藏族、彝族等各族民众“教育成为现代化之国民,教育成为富有国家意识之国民,人人聪慧忠勇,人人爱省爱国,则我西南国防,千年万载,固若金汤”[3]。 为此,刘文辉将发展边疆教育作为开发、治理西康的重要措施。他认为,要在西康地区“厉行经济建设”、“加强民族联系”,“须培养人民的知识力, 使本省人民由愚昧进于聪慧”,这就必须发展边疆教育。 同时,他还提出了发展边疆教育的五个有效办法,即:编订特种教材、编著各种语文对照课本、培养特种师资、中级学校酌设方言课程和实施流动教学制。

为促进西康职业教育的发展,西康省政府根据所辖的康、雅及宁属地区的特产及人才需要情况,采取了多种方式大力兴办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 根据民国三十六年度上学期的统计资料显示,抗战时期西康省共兴办职业学校5 所,分别是:省立西昌农业职业学校(1939 年建立,原名西康省立西昌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43 年改名为西康省立西昌农业职业学校)、省立康定农业职业学校(1944年为农业训练班)、省立雅安工业职业学校(1940年)、省立康定商业职业学校(1944 年)和省立康定高级医事职业学校(1944 年)[4]。 除此之外,西康省还于1940 年成立了西康省立西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43 年成立了西康省立西昌高级助产职业学校[5]。 另外,西康省于1943 年在康定设立第一边疆师范学校,该校在培养师资的同时,还培养具有农业、工业、医药方面等职业基本知识与技术的人才[6]。

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西康省各级政府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教育行政机构。西康省设立教育厅统筹全省学务,整顿教育,筹拨经费。各县府一般设秘书和第一、二、三科,第三科专管教育,但也有不设第三科而由秘书或第二科代理的[7]。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能切实地推行,各级政府建立了督导制度、劝学制度和边地教育委员会,以加强了对学校教育实行情况的督导与检查。 1940 年,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边远区域教育督导员暂行办法》,西康省府实施了教育视导制,划康属地区为特殊教育区,分为两大视导区:一是康定、九龙、雅江、丹巴、道孚、炉霍、甘孜、瞻化等八县及泰宁区;二是邓科、德格、白玉、石渠、理化、稻城、定乡、得荣、巴安、义敦等10 县,设视察员2 人,分别视察各县学务。1941 年,又根据教育部《边地教育视导应特别注意事项》的规定,西康各县均聘请有督学1-3 人,定期视导学务。各县为便于督导教育起见,又划分学区,小学划分小学区,小学区照例由区长、保长、村长兼教育委员,承县政府的命令,派送额定的儿童来校上课。 同时,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1940 年颁布的《边远区域劝学暂行办法》,西康地区建立了劝学员制度,聘请当地负责政教人员或地方热心民族教育人士担任劝学员,各县教育局都聘请有劝学员若干人。另外,根据教育部要求“各民族省份分别成立边地教育委员会,委员由各省教育厅遴聘有关边教人员或熟悉边教的专家担任”的规定,西康省在1939 年7 月在康定建立了边民教育委员会,并于1942 年7月1 日改组为边疆教育委员会,健全了人事组织。 边疆教育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边疆民族教育的发展。

(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西康省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

抗战时期,无论是国民政府还是西康省政府都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以补充国家在办学经费和人力方面的不足。在抗日救国热情的感召下,西康省各社会力量受到鼓舞和激励,逐渐意识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术人才,使之抵御强敌保家卫国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兴办各层次职业学校,以支持抗战和后方经济建设。

西康省立西昌农业职业学校最初由西昌人郭仲西捐资二万元兴建,并于1943 年4 月受到政府的褒奖[8]。 宁属地区的初等私立学校教育经费由校事会筹集。“私立学校学生,多直接抽本支孩童入学,多强令住校,食宿由学校支给,经费部分个人负担,也接受政府补助”[9]。 在会理县,由私人出资创办了私立麟初女子初级职业学校。根据教育部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八编:职业教育)所载,截止到1947 年,西康独立的私立职业学校有l 所。

中华基督教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简称“边部”)在边疆服务运动中也参与职业教育的兴办。如西昌三一新村服务处召集附近农民,在恩伯小学设置夜校,主要讲述作物栽培,肥料制造,病虫防治,选种方法,家畜饲养等与农事生产、技术相关的知识[10]。设在西康由西方教会办的教会学校里,除了对学生进行一定文化知识的传授外,还将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可以选学木工、皮匠、缝纫、西医、印刷、种菜、制肥皂和织地毯等技术,让学生有一门技术特长。

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兴办职业教育,在提高西康省国民知识文化、移风易俗等方面成绩卓著,对推进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过有益的贡献。 至此,西康省逐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大力兴办职业学校,各社会团体资助举办职业教育的新局面。这种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为我们今天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有非常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2014 年的两会期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指导方针:“要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同时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11]。 这个指导方针充分肯定了多元化的办学格局对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今天,各级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承担的不仅仅是加强投资,让老少边穷和民族地区所有适龄青少年或者儿童,都能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并尽可能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 另一方面,政府的指导和监督也必须到位,保证职业教育办学方向(为基层一线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落实。 与此同时,为解决办学资金的不足,政府还要运用各项措施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力争形成全社会兴办多形式、多层次职业教育的繁荣局面,着实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

二、 职业教育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这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12]。 他指明了职业学校的兴办及职业科目及课程的设置必须结合各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之所以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是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具有的社会化特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抗战期间,西康省职业教育的兴办除满足抗战所需外,主要还是围绕西康省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技术人才而举办的。因此,在职业学校的设置、职业科目及课程的选择方面都注意结合地方实际需要,注重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在职业学校的设置上,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医则医,一切以服务于西康省经济建设为宗旨。 整个抗战期间,在西康省境内兴办的职业学校多数为初级实用性质,既有农业职业学校、工业职业学校、商业职业学校,又有医士职业学校、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初级实用职业学校。从办学的层次来看,既有高级专科学校的设置(如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和国立西康技术专科学校附设农工职业学校),又有中级职业学校(如省立农业职业学校、省立雅安工业职业学校、省立商业职业学校、省立医士职业学校、省立西昌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省立第一边疆师范学校)和初级职业学校(如国立西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国立金江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汉源县初级职业学校和由私人出资兴建的私立麟初女子初级职业学校)的创办。 一些职业学校本身就是根据西康省本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因地制宜而设立的。

在职业科目及课程的选择上,西康省各职业学校也是根据各地资源情况的实际需要而设置,有畜牧科、农林科、机械科、水利科、化学科、土木科,也有农产制造科、医科和工艺科等,不同职业科目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如国立西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筹办初期仅设三年制农林科一科,一九四四年始增设五年制农产制造科,复于次年又改为四年制农牧科[13]。 国立金江初级实用职业学校针对会理县的物产情况,设三年制及五年制农科,学校的推广事业有引种优良籽种,示范栽培方法,辅导农民耕种及兼办社会教育工作[14]。 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之所以兴办,主要缘于西康省非常丰富的天然林产矿产资源,办学的宗旨就是“协助地方农林、畜牧、工矿事业之改进与推广,并协助西康省政府教育厅研究辅导该省区职业教育”。因此,在科目的设置上设有农林(分农垦、森林、蚕丝三组、畜牧、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科。 并于1942 年增办六年制的医科,致力于当地甲状腺肿大等地方病的治疗和预防工作,对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贡献良多[15]。 省立第一边疆师范学校专业科目按教、农、工、医分科,其中农、工、医科的课程都是按西康省的经济发展状况而设置的。 如农科课程有:农业概论、农业经济、农业化学、生物学……畜牧学、园艺学实习;工科课程有:工业化学、毛纺工艺、工艺实习;医科课程有:生理卫生、医疗常识、护理学、内科、外科、医疗实习。

由于职业教育注意结合地方实际需要,注重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化,致使抗战期间西康省的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性的专门技术人才。 截止一九四六年统计,西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农林科已有四届学生毕业,计五十八人。 在校学生农牧科和农林科共有三级九十名[16]。据1946 年底统计,国立金江初级实用职业学校有农科6 个班级,193 名学生[17]。省立第一边疆师范学校学制4 年,虽然以培养师资为主,但是在农业、工业、医药等职业教育方面也培养了大批人才,每年每班收学生30 至40 人,全校常年在校生近120 人[18]。省立康定商业职业学校常年在校生近80 人[19]。 省立农业职业学校常年在校生近60 人。 省立医士职业学校学生最多时近150 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建校初期有学生234 名,之后陆续有大批学生入学,尽管纪律严格,学生淘汰率高,但是仍然为宁属地区培养出大批优秀的人才,对开发边疆贡献甚大。 这些人才及他们所提供的科研成果对建国后攀西地区的经济开发、交通建设及航天航空事业建设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今天,西昌之所以能发展成为国际第十五座航天城,与当年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做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三、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注重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所在

抗战期间,西康省的职业教育在兴办和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的教育,重视学生的实验实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专门知识技能,以求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学有所用,适应社会的需要。西康省教育厅成立后,分别与西康省民政厅、建设厅合订《建教合作办法》、《建教联系办法》,颁布《西康省新学风运动大纲》[20],加强职业学校与经济建设单位的联系,通过双方的合作,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籍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实用性。

各个职业学校遵循国民政府于1938 年7 月颁布的《创设县市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实施办法》中“各科课业分配中实习至少占50%”的规定[21],建有实验农牧场,实习工厂和医疗卫生所等等。 如国立西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垦地二千余亩,有农具及各种器械三百一十二件;省立第一边疆师范学校农艺组学生利用学校门外的荒坡种马铃薯等各种蔬菜,工艺组学生要到康定洗毛厂去实习,卫生组的学生到康定医院去实习。全校学生还要利用星期天到榆林宫去砍柴;省立医士职业学校把省立康定医院作为实验实习基地,学生在该校医院进行见习和实习;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农林科办起邓沪农牧实验场,面积30 亩,种植各种农作物及果树、花卉、蔬菜、牛羊、鸡鸭等。室内实习则以分析、计算为主,常采集宁属特有的稻、麦、棉、杂粮、果实等珍贵品种,分析、计算而记载;畜牧兽医组推广良种牛、马、猪、羊等,培育的良种乳牛,每头的最高产乳量日产九磅,而羊也有四磅的量。 在西昌地方农垦牧场设兽医疫血清制造厂,研究每年兽疫流行病及其他兽疫有关问题; 畜牲科蚕丝组设立桑苗圃于西昌东门外,生产大批嫁接苗,设立桑园三所,共有50 亩,除供学生实习外,推广桑苗20 余万株;土木工程科设立土木工程学会,建立西昌建设委员会,与当地建设紧密结合;化学工程科与乐西公路合作,在冕宁办了大规模石灰窑,供该路石灰,建立砖瓦厂,供应建筑材料,对开发边疆贡献甚大[22]。 彝人领袖岭光电在自己的私宅里开办的“私立斯补边民小学”里,根据彝族生产水平较低的现状,学校特开设农业、气象、畜牧等课程,来宣传指导彝族的生产和劳动[23]。

由于各个职业学校重视对学生的实验实习和生产实践的教育,因此西康省的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理论水平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实用技术人才。

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西康省的职业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仅让西康人接受职业教育的熏陶,增长了新式知识,并为他们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职业人才,对改变西康地区落后的经济面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带动了该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西南几省中,“川、滇、康三省,因为经费人才较充裕,边疆教育成绩较好”[24]。

[1]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N].南方周末,2008-07-31.

[2]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八编第三章),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三编第十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1989:16-20.

[3]刘文辉.建设新西康十讲[A]//赵心愚,秦和平,王川编.康区藏族社会珍稀资料辑要[Z].成都:巴蜀书社,2006:727-740.

[4]奉莉.抗战时期大后方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川、滇、黔三省为中心[D].西南大学,2011:59.

[5]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 务 印书馆,1948:1247,44,1036-1037.

[6]兰悦忠.解放前的西康省立第一边疆师范学校[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委员会.甘孜州文史资料(第7 辑)[C].1998:161-162.

[7]马廷中.论民国时期甘孜地区的学校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5):69-70.

[8]邬蓉华.抗战时期大后方职业教育发展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77.

[9]凉山州志编纂委员会.凉山州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2505.

[10]李士达.西康区三十六年度生计组工作计划[J].边疆服务,1947(17):23.

[11]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EB/OL](2014-2-26)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4 -02/26/c_119519457.htm.

[12]黄炎培.河车记断肠集.[J].北京:生活书店,1936:46.

[13]朱解琳.历史上的藏族职业技术教育[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4):3-5.

[14]马廷中.民国时期西康省民族教育的发展[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2):208-209.

[15]西康技艺专校办六年制医科[N].中央日报扫荡报(联合版),1942-11-22.

[16]杨明.四川藏区解放前的职业技术教育[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4):52.

[17]行政院新闻局编.边疆教育[M].民国三十六年(附表五);奉莉在《抗战时期大后方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以川、滇、黔三省为中心》(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学生217 人,教职工31 人.

[18]姚便芳.20 世纪上半叶川滇边藏区职业教育发展述论[J].西藏研究,2011(4):115-116.

[19]四川省康定县志编篡委员会.康定县志[M].成都辞书出版社,1995:480-481.

[20]四川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四川省志·教育志(上册)[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0:344.

[21]教育部公报[N].第10 卷第7 期、第10 期、第15卷第1 期.

[22]胡清林.抗日战争中的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J].中国科技史料,1994,15(3):70-71.

[23]沙马阿桃.民国时期凉山彝族教育状况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5):14-15.

[24]凌纯声.边疆教育工作报告[J].边铎月刊.1946(9):32-36.

猜你喜欢
职业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职业写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