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

2014-02-06 12:23陶暹光
职教论坛 2014年20期
关键词:导游江西院校

□李 勇 陶暹光

一、江西涉外导游人才现状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就明确指出,“目前我国涉外导游不足、语种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新兴客源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1]。对江西而言,这一现象尤其严重。江西在近十年来,入境旅游人数及旅游外汇收入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涉外导游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具体表象在:涉外导游总量不足,小语种导游极其匮乏;人才队伍整体质量不高, 高素质涉外导游稀缺。 以2009 年为例,江西共有英语导游804 人,日语导游29 人,韩语导游2 人,德语、法语、俄语导游分别1人[2],涉外导游数量占导游总量比重是4.83%,比重偏低,数量不足;语种结构不合理,以英语导游为主,小语种导游数量极少;中高级涉外导游数量少。

随着江西入境旅游的规模扩大,江西的涉外导游数量的极度缺乏现象,将会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江西涉外导游数量的稀缺,已经成为江西入境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江西高校涉外导游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旅游院校担负着涉外导游培养的主要职责,面临快速发张的国际导游业以及随之出现涉外导游人才危机,调整、构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涉外导游的培养模式,是旅游院校不可逃避的责任。 但从当前涉外导游人才的危机表现来看,旅游院校面临着难以应对的困境。

(一)涉外导游总量不足

从院校的角度,要增加人才输出数量。 而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受学科地位限制,本科及以上层次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中,无法构建独立的涉外导游培养模式,涉外导游的培养只能挂靠在旅游管理等相关专业上进行,涉外导游的培养,只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副产品。 在江西旅游院校中,难以构建独立的涉外导游培养模式,无法在本科层次目的明确地批量培养涉外导游,旅管专业学生考取涉外导游证,只是一个鼓励性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院校培养出的涉外导游在数量上也就不可避免难以达到市场要求。

(二)小语种导游匮乏

受经济、师资水平的制约,江西高校的外语专业主要还是以英语为主,法语、日语、德语、俄语等专业也只是少数几所高校开设,而纯粹意义上的韩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外语专业基本空缺。全省范围内的外语专业况且如此,旅游院系小语种涉外导游的培养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高素质导游缺乏

旅游专业在江西设置的历史较短,而且江西省高校旅游院系基本为地理、历史、经济管理等系科专业转型而来,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的专业化程度不够,且旅游教育界一直存在中管理、轻应用的误区,高校以管理类人才培养为主,应用型的一线导游人才培养得不到应有重视,院校输出的涉外导游人才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3]。

三、江西涉外导游人才培养的困境突破点

缓解江西涉外导游人才危机,就需要旅游院校在提升培养专业化程度, 保证人才输出质量的同时,加快涉外导游培养过程,增加人才输出数量,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小语种导游,应对人才危机。 这也就需要江西的旅游院校摆脱固有培养模式,求困境突破点。

(一)构建独立的本科涉外导游培养模式

这里所说的独立模式,指的是的以涉外导游培养为明确目标的非附属型的模式, 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各方面都突出以应用性涉外导游人才培养为主, 进而达到提高人才输出质量、扩大输出规模的目的。 之所以要设置为本科级别,是因为在目前高校扩招、专科生源质量降低的情况下,要培养对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涉外导游,需要在源头就提高转入门槛。尽管目前本科专业目录中并没有(涉外)导游,但在院校教学自主权限下,可在旅游管理、 外语等专业下设置涉外导游专业方向,构建相对独立的本科涉外导游培养模式。

(二)推动全方位校企合作共建模式

旅游院校培养的涉外导游人才,最终流向是旅游企业,从某种程度上说,涉外导游培养质量达标与否,旅游企业拥有最终话语权。 因为旅游院校培养的涉外导游人才是否合格,在于他们是否能够在旅游企业胜任涉外导游的工作,而不在于能否通过学校的考核[4]。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院校要达成的培养目标。因此,企业参与到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评估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来,使涉外导游培养紧跟市场需求也就显得至关重要。 因此,突破目前以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提供实训资源的浅层次合作,推动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共建,对提升人才输出质量有积极影响。一方面让企业与院校共同打造市场需要的人才,同时又可实现校企人才的双向交流,一线优秀员工进课堂,院校教师下旅游一线,紧跟市场需求,提升培养专业化程度,达到校、企、生三赢效果[5]。

(三)寻求政府职能部门参与人才队伍建设

旅游院校应积极寻求政府支持,加强涉外导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对人才危机。 涉外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当前条件下,受江西教育体制和产业水平发展的限制, 仅靠旅游院校的教育培训职能,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当前人才危机。因此,政府参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也就势在必行。政府职能部门的在人才培养上发挥引导、管理、协调等作用并给予政策、经费的支持,与旅游院校乃至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直接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涉外导游人才培养长远工程的基础,并在利用政府在资源调配上的优势,建立专项,集中优秀师资、生源打造高素质人才,以求在较正常培养周期更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市场急需人才,缓解当前人才危机。

四、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涉外导游的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在江西进入21 世纪后国际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作为江西最早设立导游专业以及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紧跟市场需求,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革,以扩大涉外导游人才培养规模并提升人才输出质量。

(一)设置国际导游本科专业,构建相对独立培养模式

2010 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下设国际导游专业方向,明确应用性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旅游管理及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重设人才培养方案, 对课程体系进行大幅调整,根据涉外导游的工作特点制定课程体系,增加英语听说课时及导游专业课时, 并开设模拟导游、主要客源国概况、 中外旅游地理等专业双语课程,强调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养成,教学内容侧重中国经济、地理、宗教、历史等基础文化知识以及导游服务流程的情景交流,外语教学为导游技能培训服务,导游技能培训为体现外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服务,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独立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使得涉外导游培养更加有针对性,专业化也得到提升,人才输出的数量及质量也相应得到提高[6]。

(二)自办企业,产教结合,良性互动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自办企业“江西亚细亚国际旅行社”,经过多年发展,在江西旅游业界已经具有一定影响力, 企业高层有相当部分为学院教工及历届毕业生, 因此在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开展上具有优势, 完成了由企业提供实训场所的浅层次配合型合作模式到企业参与全程人才培养的深层次合作模式的转变。 学院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方案的设想、制定、调整、更新,全程都有企业专业人才参与。而培养方案中,从课程建设、教学方式采用、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安排,都是在广泛听取企业专业人才的意见建议,认真研讨之后制定,并通过企业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动态调整。 同时,企业一线优秀员工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通过与教师的教学交流共同研讨教学方法、择选教学内容;开设针对学生的专门讲座、进行实践教学指导。而学院教师也在企业挂职锻炼。企业在市场与院校教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形成了企业感知市场的变化,捕捉市场需求,反馈给旅游院校,院校与企业针对市场需求,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状态, 确保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毕业即能上岗的人才反哺企业,形成校企深度合作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7]。

(三)与政府合作共建“金牌讲解班”,打造高素质人才

江西旅游事业的大幅跨越发展使加快培养一批职业道德优、文化素养高、形象气质好的旅游接待人才,引导全省旅游接待队伍和导游整体素质的提高, 成为旅游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和首要任务。而在较短时间内集中资源优势打造合格人才,应对人才危机,旅游院校唯有与政府部门合作,突破固有的培养模式。 “江西省金牌讲解班”的创设,正是政府、院校合作培养协同创新穿理念的产物。

“江西省金牌讲解班”是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按照江西省教育厅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省旅游局关于培养江西高水平旅游人才的要求开设,以合作培养的形式,旨在为江西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 省教育厅已经将其列入“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出台特殊政策,在“金牌讲解班”学员的选拔上,在全省二本以上高校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选拔。 旅游学院承担“金牌班”的管理及教学任务,“金牌班”为国际导游方向,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及听力能力。优秀的涉外导游应当具备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外语能力强等条件,而突破专业限制在全省高校选拔出的优秀生源,在起点上便具备相当优势,而政府政策、经费的支持,师资水平、教学资源的优势,培养目标的明确,使得加快培养过程同时保证人才输出质量的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江西旅游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涉外导游人才, 是旅游院校不可逃避的责任。 人才培养模式亟需创新与突破,而突破点不能局限在旅游教育部门自身,还应加强与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以及业外其他部门的合作,共同努力,协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支能为江西旅游业发展提供高效服务的涉外导游人才队伍。

[1]国家旅游局局长邵伟琪在全国导游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gxdt/2006 -10/28/content_426513.htm.

[2]8500 人参加江西导游考试韩语导游成热点[EB/OL].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09/11/10/011242819.shtml,2009-11-10.

[3]陈乾康,袁静.论旅游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138-144.

[4]刘有堂.关于涉外旅游人才培养问题之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7-38.

[5]李海云,李正栓.河北省涉外导游及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7):128-131.

[6]李因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84-89.

[7]张跃西.浙江国际导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N].中国旅游报,2011-11-16(10).

猜你喜欢
导游江西院校
江西银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我爱江西奶奶
黄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