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2014-02-13 07:00宋朝丽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教学能力青年教师

[摘要]本文着重从近五年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关注点、较之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研究不足之处及其展望四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整体概况,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35-04

[作者简介]宋朝丽,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河南郑州450044)

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基于一定的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我国学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后尤其是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大量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成了近年教育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重点是2009年至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相关期刊所发表的相关论文,并与2009年之前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近五年来关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近况、新进展、不足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一、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关注点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研究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构成问题在2009年以前众多学者已经做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基本已经确定,近五年来学者多引用前人已有的成果,不再将其作为研究的重点。在这一领域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张大良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一个立体多维的结构,从教育学角度把教师教学能力分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把教师能力分为教学认知、教学操作及教学监控能力,从社会学角度分为教师沟通、终身学习、心理辅导及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能力;蔡宝来根据教学层次划分理论,在申继亮和唐玉光研究的基础上,把教学能力划分为一般教学、学科教学及特殊教学能力,并将每一种能力细化为若干指标。在研究中,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与普遍意义上的教师教学能力构成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问询法对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总结,普遍认为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学历高、有活力,发展潜力大,专业知识储备渊博,科研能力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

近五年来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周萍、纪志成通过对高校管理部门调查,发现高校师资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青年教师队伍趋向高学历,学缘结构渐趋合理,但队伍不够稳定,流失比较严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有待提高,教学手段先进,但缺乏教育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师范教育的正规训练。余远富通过对8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察认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教学内容不熟悉或把握不当,教学手段不得当或模式单一,多媒体使用不恰当或过分依赖,教学研究不深入或基本没有。杨慧清认为青年教师存在“乐教”但缺乏动力;重视科研,轻视教学;重视专业技能提高,忽视教学能力的提升等问题。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者对这一问题有两种理解,一种将影响因素理解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因素,另一种将其理解为阻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周萍、纪志成认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学科知识深度、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素养,还有对学生学习知识的了解、学校的培养机制、社会和学校对高校教师的要求、教师对行业发展的敏感度等。张大良认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形成的因素分为个体特性、制度与环境因素和实践因素三个方面,其中个体特性包括教师个体的教育理念、从业态度、自我发展要求,制度与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政策法规及学校的教师评价政策、社会报偿、文化氛围,实践因素包括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

将影响因素理解为阻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观点,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不足找出其成因。于晓红认为影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因素有缺乏严格系统的教学能力培训,不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束仁龙认为影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职后培训问题凸显,教学管理措施不够,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偏颇,教师个体教学反思欠缺。另外,还有学者提出经济待遇低、社会压力大等影响因素,徐玲从教师个体发展角度提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高原期”、教学效能感的走低等影响因素。

(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

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一直贯穿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始终,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对策和策略,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层面。主要是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保障。国家需要完善相关法规条例,做到依法治教;改革研究生教育,加强教师职前教学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物质待遇,解决教师后顾之忧。(2)中观层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最多。主要包括完善高校制度建设,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营造制度环境,具体提出完善培训制度、教学激励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措施,其中培训制度包括岗前培训、教师基本技能培训、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外出进修培训等。黄世华进一步将岗前培训制度细化为教育理论培训、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培训、教学能力培训。关于考核评价制度,刘慧提出构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综合指标体系,该体系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分为教学基本素养、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学科专业能力四个二级指标,并进一步细化为20个三级指标,为科学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提供了技术支持。田夏彪认为高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多元、公正的考评制度,形成客观全面且富有弹性的考评办法。(3)微观层面。主要是从青年教师个人角度进行研究,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青年教师的自主发展,通过终身学习、师德建设和反思经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二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三是通过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进行全面展示和检阅。

(五)对国外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与引进

相对于前几个关注点而言,我国学者对国外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引进并不多,田夏彪指出国外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关注的是“参与式”、“实践式”的培养方式,“国外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学中完成的,而不是单纯地借助于教学之外的文凭、成果来实现”,并从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大层面展开具体的论述。刘肖芹以英、美、澳、印四国为例,介绍国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特点,包括职前培养模式、导师制培养模式、校本培养模式、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模式@。

二、较之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新进展

与2009年以前的研究相比,近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更丰富,研究领域更为广泛,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也与以往研究存在明显的不同。

(一)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

从中国知网搜索关键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现从1999年至今,相关论文成果数量呈不断增长趋势,这说明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学者的研究已经初步构建了关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的框架体系,关于青年教师能力考核和评价也已经建立了清晰明确的标准。研究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从以往关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构成、现状分析、培养策略的一般研究,扩展到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激励考核机制的构建和自主发展等研究领域,使研究进一步深入化,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并提供了明确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范式从解释性研究向实证性研究转变

2009年之前的研究偏重于解释性研究范式,主要通过文献查阅、对相关问题的语言性描述的形式进行,侧重于对概念的界定和规范,如申继亮、余承海、姚本先等学者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分析与界定,吕纪增、李晓静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的讨论,2009年以来学者的研究开始向实证性研究转变,张志明、余远富、刘芳等一批学者通过对某一高校或某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操作及教学评价能力等方面的实地调查,以调查报告和数据表格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培养策略。

(三)研究手段进一步专业化、具体化

首先,是研究的分类更为详细,学界除了关注一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之外,开始关注地方高校、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财经类大学、工科院校等不同类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构建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特殊构成要素,有学者提出构建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使研究进一步专业化。其次,有学者开始将定量分析的方法运用到这一研究领域,如韦雪艳通过标准化问卷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及相关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用回归分析法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的影响因素进行模型构建@。还有部分学者关注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这些使研究进一步多元化和具体化。

三、研究不足之处

(一)低水平重复研究多,研究人员整体层次不高

通过对2009年以来中国知网相关论文的检测,共找到论文123篇,具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其中作者是讲师及以下级别的文章共41篇,行政人员(包括教务处、人事处、研究员)所发文章为25篇,占全部文章比例的53%,这说明研究人员大多是青年教师,虽然说青年教师对自身情况比较了解,但由于理论深度及思考问题的高度明显不足,难以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从内容上看,一般研究共89篇,占文章比例的72%,很多内容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低水平重复,研究关注点多集中于青年教师能力现状分析及其培养策略上,且提出的观点大多集中于“导师制”、“职前培训”、“制度建设”及“青年教师自主发展”等方面,多是点到为止,缺少深度研究,且创新点不多,观点雷同者多,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视角和方法偏位

首先,研究视角偏位。目前对青年教师能力的研究多是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入手,用能力构成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等外在因素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规制,其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而缺乏从作为研究主体的青年教师及其学生角度进行探讨,既没有考虑到学生对青年教师的要求,也没有考虑到青年教师的自身发展及职业生涯规划,所以提出的措施缺少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研究方法缺少针对性。通过比较发现,虽然学界把教师能力分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财经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等,但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实质性区别,在其能力构成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也没有指出高校青年教师不同于其他教师群体的特点,更没有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

(三)系统性研究少

首先,研究过于分散。一般性研究往往过于宽泛,针对某一群体的实证性研究往往侧重于个案分析,带有较强的经验性,缺乏普适性,致使研究整体上呈现出松散化和个别化的特征,没有形成逻辑严密的研究系统。

其次,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教学理论对教学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目前关于教学理论的研究太少,大多是从教育理论中引进过来的,童婧和邵春艳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把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定位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高校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到目前为止,学界还没有针对教学理论的分类研究,致使此类研究的理论深度有所欠缺。

(四)对国外相关成果研究比较薄弱

从研究数量上看,五年来对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引进的文章只有2篇,从文章的参考文献看,所用参考文献都是2000年以前的,很少有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关注。研究内容多是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共性的宽泛总结,很少有细化的、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研究结构上多是对西方相关理念、思想和做法的罗列,然后提出对中国的启示或借鉴意义,缺乏对西方已有理论在中国本土的适应性分析,有机械罗列之嫌。在研究思路上,尽管各国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有异,但得出的结论都是“导师制”、“职前培训”等,这种做法太空泛,缺乏应有的指导价值。

四、研究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虽然成果颇丰,但研究不够系统,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研究方法上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更注重实证分析和量化研究。以往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定性研究,注重对概念的界定和描述,未来的研究虽然仍需要关注概念的界定,如进一步细化不同学科、不同类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特殊构成要素,但更多的研究将会进一步专业化和细化,更偏重于技术分析,从量化分析的角度对不同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样本取证,分析不同类型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因素,制定多元化的绩效考评标准,开发教师能力评价系统等。二是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化。随着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也将提上日程。

在研究主题上,以下主题具有巨大的研究潜力:(1)不同类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如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有很大区别,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也会有很大区别,通过对其进行调查验证,发现其教学能力的特殊构成要素。(2)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阶段性研究。一般把青年教师的范围界定为35岁以下从事高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这一范围内的教师也分为初入职场、适应和调整、成长和向上等阶段,不同阶段教师的特点和面临的压力是不同的,因此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也应该分阶段进行。(3)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的实证研究。教师隐性知识是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专业知识以外的素养,如何将教师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可以从现代网络技术、通讯工具、人工智能等方式入手,为隐性知识显性化搭建平台,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4)多元化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构建。针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要求构建多元化的青年教师综合指标体系,并用统一规范的量化标准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是研究的重点。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教学能力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