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2014-02-13 07:00布丹丹郭强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

布丹丹 郭强

[摘要]欧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导向、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了当代普适性的价值观,重视宗教教育传统以及多元文化价值观引导的特点。实施方式多样化,注重教育方式的隐性渗透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学生各类实践以及社会服务活动中实现本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通过对欧美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分析,旨在借鉴他们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经验,认清西方普世价值观的资本主义本质,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过程。

[关键词]欧美高校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51-04

[作者简介]布丹丹,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 210023);郭强,南京邮电大学校长办公室讲师、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3)

国外权威学者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是使人据此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生活态度”。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对价值诉求或价值理念最集中、最鲜明的表现,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影响和指导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又因各自文化及所处时代的不同而各异。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国家信仰以及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平。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任,而且高校本身还是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进行本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尽管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表述或形式,欧美各国高校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教育方法和有效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征

1.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为导向,结合本国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价值观。欧美高校教育中所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上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经济基础,以资本主义民主制为政治背景,以英语为文化载体,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共同具有的文化特质,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奉行的自由、平等、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价值观念。除了这些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共同特质外,不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本国文化特色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的独特内容。像美国高校教育中的核心价值观除了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共有的价值观外,还发展出具有美国精神的价值观:个人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多元文化主义等。而英国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绅士文化”,成为英国大学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人们要具有高雅的生活情趣、彬彬有礼的举止和较高的道德修养,重视用哲学、文学、艺术等来陶冶情操,并且注重理性追求。尽管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与本国历史文化、民族性格以及价值取向相融合,但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不变,其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并且成为执政党实现政治目标的宣传手段。

2.全球化时代“普适性”价值观的推崇和对多元文化的重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发掘和融入当代“普适性”的价值观成为欧美各国的追求。欧美高校教育中不论是专业课程还是学生社团活动,关于世界和平、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性的“普适价值观”成为关注的热点。全球化必然带来普世性问题,但是欧美高校对普世性价值观的推崇并不代表他们对资本主义或者本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贬抑,而是在普世性外衣下将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的各类课程、社团活动及管理制度中,提高学生对其合法性的认同度。此外,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主义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美高校也为了不被戴上文化歧视的帽子而去选择国际上普适的价值观。多元文化主义成为欧美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满足更多的来自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美国对多元文化的重视表现尤为突出,多元文化思想在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专业课程到校园文化都渗透了多元文化的价值观。但和普适的价值观一样,隐藏在多元文化价值观下的资本主义价值取向和美国国家利益的价值观仍在以美国核心价值观为名教育引导着高校学生。

3.宗教渗透和法律约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欧美国家重视利用宗教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观,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宗教活动,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他们不仅允许学生开展宗教活动、组织宗教社团,还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以维护学生信仰为名,积极主动地为学生提供宗教设施、宗教教育、服务资源,利用宗教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英国的一些大学不仅设立了宗教顾问,负责协调宗教事务,还设置了公共的教堂,为学生提供祈祷以及牧师服务,洗涤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欧美国家通过法律的制约借助宗教的形式,将本国核心价值观披上神圣的外衣,从而实现学生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以法律手段约束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权利是欧美国家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做法,除了将提供宗教教育规定为高校教育的义务之外,还利用控制舆论传播等手段实现引导和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目的。

二、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样化实施途径

1.注重专业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隐性渗透。在欧美各高校中,从专业必修课到通识选修课,门类繁多的课程都会结合自身特点渗透本国的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使之与本国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以哈佛为例,该校开设了涵盖六个领域十大门类的核心课程: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辨、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其中道德思辨的课程体系包括“民主与平等,公正,自我、自由与存在,政治、道德与法律上的公共与私有,现代主义与极端主义,有神论与道德推理等”,基本包括了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所有内容。此外,欧美各大名校还开设公开课,开放性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这类课程渗透着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多为名师讲授,课程也是开放式的,适用于所有专业学生,没有考试,没有考勤,深受学生欢迎,为培育学生对本国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发挥了巨大作用。

2.重视学生校园活动及社会服务的教育作用。欧美高校并不追求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而是注重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实现其教育目标,从专业课程到校园生活,再到社会活动以及学校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都承担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例如,美国高校的规章制度在制定、实施等方面都包含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核心价值取向。学校每年都至少组织三次重大活动,目的是通过学生参加一个共同的象征性仪式来展现学校的传统和价值追求,并且邀请社会名流、政府官员、成功人士、知名校友等参加,激励学生的进取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学校还利用全国性的节日、纪念日等开展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场馆等,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等。欧美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类型多样,涉及文化、艺术、科学、政治、体育等各方面,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也通过活动深化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除了校园活动外,欧美高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类学习,其中社会服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真正能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还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了公民社会责任意识以及多元文化的价值观。这些实践活动不断地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念,是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行之有效的途径。

3.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和宗教活动对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欧美高校非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服务给予学生心理指导,由于心理咨询直接涉及学生的思想意识问题,成为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欧美高校心理咨询的专职人员专业化程度高,操作规范,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咨询和心理服务”,通过为学生提供多种心理咨询服务,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社会性和情感的健康发展,还通过举办专项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此外,宗教在欧美国家一直被认为是最丰富的价值观源泉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建立的有效途径,许多西方核心价值观如自由、民主、博爱等都和宗教理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各国对核心价值观教育采取的主导方式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宗教意识已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欧美高校认识到宗教教育的重要性,在给予宗教活动充分的支持下,也充分利用了宗教对核心价值观教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4.积极开展以核心价值观构建为核心的科研及专项活动。专门的核心价值观相关科研或教育项目越来越引起欧美各大高校的重视,有的项目吸引到数十所高校的教育专家和学者的积极参与。各个高校联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培养学生个人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多元文化观念,向他们渗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学院就参加了一项有23所高校共同参与的“核心责任”教育项目。这个“核心责任”项目涉及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自觉履行个人及社会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每所参加项目的高校根据要求再制定一系列符合本校特色的的教育计划。阿勒格尼学院为实施该项目制订了“经济和环境发展中心计划”、“社区服务和服务学习办公室计划”、“价值观、道德和社会行动计划”,通过学院与当地社区建立联系,促进师生和当地社区创新方法进行环境管理、环境教育和地区振兴,并通过各种服务活动积极做出回应,推动学生探索社会主流道德观的变化模式,并发展出有效的社会服务技能,等等。

三、欧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坚守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阵地,清醒认识“普世价值”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本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上的优势,把持着强势话语权,维系着其思想上的统治,以“普世价值”名义推行自身价值观。当今世界,意识形态的冲突突出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竞争的加大,特别是核心价值观的冲突。欧美发达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旗号进行核心价值观上的渗透,力图把握思想主导权,抢占道德制高点。而马克思主义在深刻揭示了西方自由、民主、人权的阶级实质和历史局限后,成功抢占了当代人类文明的道德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把握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主动权的基础。高校大学生处于社会化的敏感阶段,价值观极易受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披上“普世”外衣的价值观更容易受到青年学生的推崇。当代青年学生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占领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阵地,是加强与巩固当代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迫切要求。同时,要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资本主义本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判断力和价值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2.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立足我国发展现实.注重培养时代精神的方向性引导。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也离不开时代要求和发展现实,所以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立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合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注重中华文明的传承。同时,在新的时期,要树立时代榜样,用勤俭节约、诚信、友善等社会美德塑造新一代大学生。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本民族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宣传,以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我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教育也只有根植于本国历史传统,才能有效地实现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3.加强在隐性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乃至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都对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正是这些隐性课程实现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实使得学生排斥大于喜爱,而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服务、活动等各个环节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应综合运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文学、历史、艺术、政治等课程中,渗透到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校管理各环节中,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4.拓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多样化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在对大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采取多种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途径,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价值观教育途径,调动学校一切有利于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全校教职工参与到价值观教育中来,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网络。除了校内的价值观教育氛围的营造外,还应重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领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共同增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此外,对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特别是充分利用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到及时有效的引导。

5.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过程,加强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培育。实践证明,成功的价值观教育不仅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更是个人发展的要求,价值观的主体是个体的人,解决学生实际需求,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形式才更有意义。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在一起,要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变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身心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适时提供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就业指导服务等,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感、学业、人际交往、就业择业等各方面存在的困惑,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要重视对学生价值的引导教育,重视加强价值理性的培养,增强学生的价值思考和判断能力,激发大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