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2014-02-18 03:51陈荣信林坚顺潘华金吴升鹏
现代农业装备 2014年2期
关键词:大田秧苗机械化

陈荣信,林坚顺,潘华金,吴升鹏

(1.江门市新会区农业机械推广站,新会 529100;2.江门市新会区农业局,新会 529100;3.广东皓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会 529100)

水稻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

陈荣信1,林坚顺2,潘华金2,吴升鹏3

(1.江门市新会区农业机械推广站,新会 529100;2.江门市新会区农业局,新会 529100;3.广东皓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会 529100)

水稻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利用现有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相关设备进行整合管理,使其达到合理化的目标。在水稻育苗过程中,许多作业均在一个系统之下进行,部分已达机械化程度,如播种作业。在绿化炼苗过程中,苗盘的堆积、输送、卸箱、取箱及卷苗等仍需要相当复杂的机械与管理相配套。这些具体的措施将可使整个育苗操作系统自动化,也更节省人工。建立良好的水稻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制度,才有完善的稻作机械化后续发展。

水稻育苗 机械化 统育统供 整合管理

0 引言

新会有良好的农机化发展基础,是广东较早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的地区。2006—2007年,承担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10年至现在,承担广东省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建设项目。2012年,新会区的机插率达23%,但是机械化育秧的应用程度仍很低。广东皓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2年初从台湾引进了“三大牌”的机械化播种设备、移动式喷淋及输送系统,该技术是利用现有的机械化与自动化相关设备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种子、统一机械化育秧、统一秧苗管理、统一配送,使秧苗生产达到标准化技术指标,具有出苗齐、秧苗壮、栽培程序简便和作业效率高等技术优势,从而达到合理化的目标。经过1 y的试验和不断的技术改进,总结出适合当地实际高效的、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机械化育秧工艺流程见图1。

1 准备阶段

1.1 基质床土的准备

基质(俗称营养土)的选择是培育壮秧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育秧的成败。

作物根系生长对土壤的要求取决于土壤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孔隙度、通气性、温度、湿度及土壤紧密度。一般而言,土壤结构良好,土壤孔隙度达到50%、土壤容重适中、温湿度适宜,通气透水性好、无杂草籽、病菌少的轻质壤土对水稻根系生长较为适宜。

为了适应新会当地机械化育插秧的农艺要求,将基质床土进行改良,通过田间试验,采用纯泥炭土具有通气透水性好、无杂、病菌少、轻质等优点,但经试验泥炭土其松散度不足,表面覆土连结块状对后期秧苗分蘖形成阻滞,导致秧苗出芽不均,苗盘高度不均。

经试验,机械化集中育秧床土宜取用砂壤土

(砂土、粘土各半)、泥炭土、谷壳按容积比1∶1∶1比例,经过混合粉碎发酵30 d沤制而成。

1.2 种子的准备

一是品种选择。选用生育期适宜、高产、多抗、优质、穗粒并重、适宜机插并经审定的品种。

二是确定播种量。早稻每亩大田秧用杂交稻种子1.5~1.8 kg,常规稻种子2.5~3.0 kg;晚稻每亩大田秧用杂交稻种子1.2~1.3 kg,常规稻种子2.0~3.0 kg。

三是精选种子。尽可能选用标准的商品种子,普通种子在浸种前要做好晒种、脱芒、选种、发芽试验等工作。种子的发芽率要求在90%以上,发芽势达85%以上。

1.3 浸种催芽

1.3.1 清水选种

先用清水淘洗种谷,去除病、秕粒。分别捞起下沉谷与上浮谷,分开催芽播种。

1.3.2 药剂浸种

浸种经消毒杀菌,并经常翻动,使种子吸水均匀,吸水率达25%,一般浸种一夜。

1.3.3 催芽

将浸种消毒后的种谷用流动的清水冲洗,然后高温破胸催芽,温度保持在30~35℃,湿度80%~90%,根长为谷长1/3,芽长为谷长1/4,室内摊晾4~6 h即可播种,要求快、齐、匀、壮。“快”指2 d内催好芽,“齐”指要求发芽势达到93%以上,“匀”是指芽整齐一致,壮是幼芽粗壮(见广东水稻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规程)。

图1 机械化育秧工艺流程图

2 机械化流水线播种、育秧

2.1 育秧播种设备

选用育秧硬盘用于毯状秧苗的培育,规格为580 mm×280 mm×28 mm。

育秧播种机可以连续完成或部分完成秧盘输送、铺土、喷水、播种、覆土等作业过程。统育统供设备选用台湾“三大牌”的机械化自动播种流水线及配套喷淋输送系统。其性能优质高效,每h育秧2 000盘,相当于6.667 hm2(100亩)的使用量。通过种子、土壤消毒配套肥料控制等措施,0.067 hm2(1亩)可增产10%左右。

2.2 育秧播种作业

采用机械播种盘式育秧。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可一次性完成铺土、洒水、播种、覆土等4道工序的作业,见图2。机械播种的效率高,质量好。目前,生产中使用较多的育秧播种机械,主要包括手推式播种机、手摇式播种机、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等。它们的基本原理相同,在排种方式上,主要分为带状排种和窝眼式排种两种。采用带状排种的播种机,作业效率高,但在低播量的情况下,播种的

均匀度不理想。而窝眼式播种基本解决了低播量条件下的均匀性问题,但作业效率相对较低。

图2 机械化自动播种流水线作业流程

机械化统育设备采用带状排种机械化播种,播前要调试好播种机,使盘内底土厚度稳定在2.0~2.5 cm;精确调整好播种量,使每盘播芽谷稳定在预先确定的适宜范围,覆土厚度0.3~0.5 cm,以看不见芽谷为宜;洒水量控制在底土水分达饱和状态,覆土后10 min内盘面干土应自然吸湿无白面。

2.3 育秧管理

2.3.1 增温出苗

从播种流水线下来的秧盘,进人出苗室。出苗的室温状态为:

当气温超过15℃时,可以不加温,在室内或室外叠盘,顶上和四周加盖塑料薄膜,48 h后出盘。堆放出苗时,需注意避免高温烧苗。

2.3.2 绿化炼苗

秧盘从出苗室移入育秧场,秧板上横排4行,依次平铺,做到紧密整齐,盘底与床面密合,覆盖无纺薄膜进行绿化。配套空中前后自动喷淋系统,调节温度、湿度,使秧苗逐渐适应外界的自然条件,经炼苗,培育壮秧,见图3。

3 统育统供整合管理

3.1 水稻育苗统育统供作业流程

水稻统育统供作业整合了播种、喷淋及输送等机械,提高整个作业流程的合理化、自动化程度,节省人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完整的水稻统育统供作业体系如图4所示,包括苗盘清洗整理、苗土准备、稻种浸选、播种、苗盘堆积、绿化场田间搬运、自动喷淋田间管理、卷苗取盘、装车搬运等程序[2]。

3.2 机械化集中育秧与人工育秧数据对比

3.2.1 播种阶段

机械化集中作业:利于统一良种,易于推广;效率高,按6.667 hm2(100亩)大田算,播种2 000盘,仅需1 h,省时省工;播种标准度高,密度均匀。

人工作业:效率低,按6.667 hm2(100亩)大田算,人工播种需2 000~2 500盘,常规耗时3~4 d,播种密度不易均匀。

3.2.2 育秧阶段

机械化集中作业:集中秧地,统一气候管理,出苗齐,盘根质量好;节肥节水,采用喷淋方式,每次每亩需要不到10 m3水。

人工作业:秧地分散,难于管理,秧苗长势参差不齐,盘根度不足;采用多次漫灌,管水困难,

每次每亩需要60 m3水。

3.2.3 摆载阶段

机械化集中作业:成苗质量好,重约为3~5 kg,可以卷苗堆叠,不易变形,盘载3卷;机械自动化摆渡,降低人力成本;成苗开秧量大,0.067 hm2(1亩)大田仅需18~20盘标准苗;运输方便,如以10 t卡车运输秧苗为例,谷壳掺土苗可运2 000盘,足够6.667 hm2(100亩)大田机插秧。

图3 育秧场管理作业流程

图4 水稻育苗统育统供作业流程

人工作业:成苗质量不稳定,粘湿质量大,不能卷苗堆叠;成苗开秧量少,0.067 hm2(1亩)大田需20~25盘不等;运输不便,人工摆渡困难,耗费人力巨大,不能保证供秧量[3]。

4 技术优势及效益分析

水稻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是利用现代农业装备进行集约化育秧的生产方式,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

的水稻育秧新技术,通过统一床土、统一种子、统一机械化育秧、统一秧苗管理,使秧苗生产达到标准化技术指标。具有出苗齐、秧苗壮、成本低、栽培程序简便和作业效率高等技术优势。

4.1 经济效益

2013年计划可完成集中供大田 666.67 hm2(1万亩)机插用秧苗,以0.067 hm2(亩)平均节约成本、人工费共30元计,农民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为30万元。以采用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秧苗机械化插植0.067 hm2(亩)平均增产30 kg计算,农民可增收 90万元。当统育统供秧苗达到 3 333.33 hm2(5万亩)的规模,农民增加的经济效益将达到600万元。

4.2 社会效益

采用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利于良种的推广、利于机插的推进、利于规模化经营的形成。对于提升我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提升粮食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双转移有重要意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4.3 生态效益

采用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可节约秧地、减少农药与肥料使用量,各个技术环节都不存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素。全程三阶段的效益对比见图5。

图5 全程三阶段的效益对比

5 主要实施的推广方式及成效

在推广应用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时,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化推进,新会区农业局、农业机械推广站在2012年3月和7月、2013年2月分别召开了区级、市级、省级水稻机械化统育统供技术推广现场会,该技术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同。新会区在推广该技术时重点向种粮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整村整组推进机插的村组推广使用,通过公司合理定价、区财政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应用机械化统育统供秧苗进行补贴等有效措施,使机械化集中育秧规模不断扩大。以皓阳育秧中心向周边各镇提供统育统供方案,2012年早造育秧规模106.67 hm2(1 600)亩,晚造253.33 hm2(3 800亩),2013年早造达333.33 hm2(5 000多亩)。

[1]彭添松.漫谈台湾农业机械化[J].台湾农机化,1989(5):7.

[2]冯丁树.水稻育苗中心搬运作业自动化[J].台湾农业机械.2001(10).

[3]荆玉兵,水稻工厂化育秧的生产过程及成本分析调查[J].新农民,2011(7).

陈荣信(1984-),男,广东新会人,本科,工学士,毕业于五邑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助理机械工程师,江门市新会区农业机械推广站农机推广员,从事农业机械化推广与应用。联系地址: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新会大道西40号 新会区农业机械推广站。E-mail:vincentcrx@163.com

猜你喜欢
大田秧苗机械化
DA-6对番茄秧苗生长的影响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农民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
基于Meanshift和Hough变换的秧苗行中心线提取
贺大田作品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