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教给孩子“更重要的”

2014-02-19 09:55刘春花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春光燕子自然段

刘春花

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中,本周轮到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燕子》。《燕子》是著名作家郑振铎的作品,描写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的形态,以及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优美舞姿。作者将燕子和春天融合起来描写,燕子在春天里活动,春天借燕子而添色,两者相得益彰,给读者无限美的享受。听完这节课,我有以下三点想法。

一、比“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描写燕子外形时,教师让学生用心读书,从中慢慢领会文本先整体写羽毛,再写翅膀,后写尾巴这一从整体到部分,从前到后的顺序,条理非常清晰。然后教师问学生:“作者为什么只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而不写其他部位呢?”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略一思忖,便举起手来:“因为这三个部位都很美。”“因为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最能体现它的特点,而如果写其他的地方就不一定写出燕子的特点。”“对!”教师相机顺势引导,“所以我们在描写一个人或物时,一定要抓住其特点来写。”教学至此,就转入到下一个环节了。在评课的时候,所有听课教师都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教者不仅做到了让学生“知其然”,即抓住这三个部位来写,而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让学生明白这三个部分最能体现燕子外形的美,体现其活泼机灵的特点,因而主要写了这三个部分。

从教学开始,我亲眼目睹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互动的场面,教学效果确实不错。但对于这一环节的结束,我总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于是在我的课堂上,我也像这位年轻教师一样,由儿歌导入课题《燕子》,而后进入学习生字、初读课文、了解文本大概意思的环节,再具体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当教学进行到学生已了解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燕子的外形美时,我围绕这一点“凿井深挖”:先让学生查词典,理解什么叫特点。所谓特点,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是区别于其他人或事物的方面。然后我问:“燕子剪刀一样的尾巴其他鸟类有吗?它那俊俏轻快的翅膀与其他鸟儿一样吗……”在不断地追问中,引导学生一点一点地明白,作家所写的这些,都是燕子区别于其他鸟类所特有的地方。在学生若有所悟,若有所思之时,我又顺势让讲桌旁边的两个学生站起来,面向大家。在大家莫名其妙、面面相觑之时,我说:“作家郑振铎能抓住燕子的特点,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写得栩栩如生。现在你们看这两位同学,他们每天都和大家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他们的特点呢?注意是说他们的特点!”孩子们听了我的话,都沉思起来,一会儿,小手都纷纷举了起来。“甲同学性格比较活泼,爱笑;乙同学比较内向,不爱笑。”“甲同学平时开朗,爱说笑话;乙同学相对有点忧郁。”……学生们的话匣子一打开,似乎没完没了。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运用,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知道” 的层面上,没有让学生亲历体验迁移运用的过程,学生怎么能够牢固掌握这一知识点呢?这里,我不仅让学生“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更注重引导学生内化迁移,亲历“如何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课堂上得到一次扎扎实实的训练。

二、比“先自由品读交流”更重要的

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生动再现课文里美好的春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然后让学生用心默读这一自然段,边读边品味,同时画出自己体会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在学生品读之后,师生交流,在品读想象中,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在教学这一环节时,一开始我也觉得这样的设计挺不错,能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循着学生学习的思路逐步深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让教学有一种纯天然的美。但这样的教学又极易导致学生说得杂乱无章,在一两点无关紧要的地方纠缠不休,最终还得教师草草收场。

如何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极力避免这一尴尬?教学过后,我数了一下,这一自然段共四句话,前三句话通过“微风吹拂”“细雨洒落”“赶集似的聚拢来”等生动的描述,写出春天的烂漫无比,而燕子的到来,更给早春的大自然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想到这里,我的目光不由得聚焦在“烂漫无比”这个词语上。可以说,这是本段“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词语,何不先引导学生发现核心词语,再围绕这点展开去细细品读感受?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在教学时,我也先让自己边读边体会,感受春光的美好,在此基础上提问:“这一自然段主要描述了美好的春光,那么文中的哪个词最能让你感受到春光的美?”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烂漫无比”这个词,然后我先让学生理解“烂漫”一词,是指颜色鲜明而美丽,在此基础上理解“烂漫无比”的意思。至此,我再让学生用心品读这一自然段中相关的几句话,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春光的烂漫无比,作家是如何将这美妙的春光描写得如此栩栩如生的?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在抓住中心句后,学生依据文本描述,在与老师步步深入的交流中,通过想象、品悟,不仅感受到燕子与大好春光的紧密联系和相映成趣的动人情景,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妙,更从中悟得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即在初读基础上找出核心的词或句,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学习之道。

三、比诵读更重要的

在课的最后阶段,教师在带领学生一起赏读文中描写春光内容的基础上,过渡到带着学生诵读历史上赞美美好春光的经典诗词,这样的设计无可非议,它既是对文本学习的一种拓展延伸,同时也达到了积累的目的。我想,此基础上,若能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描述田野、公园、校园等地方的美好春光,并进行一次小练笔训练。这样的教学,既凸显“语言文字运用”“注重实践”的课程价值取向,带给学生“新鲜而有效的东西”,又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力。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语文学习的技能、方法、情感价值观的熏陶等。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缺乏再深入思考一步的想法和做法,导致教学有效性不高。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入手,用心设计适合学生“学”的教师的“教”,让“教”更好地为“学”服务,夯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升。endprint

猜你喜欢
春光燕子自然段
燕子
春光
春光美
燕子
秋天
美丽的秋天
燕子一家
拾尽春光皆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