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对称理论架构创新研究

2014-02-20 23:33柴美群刘爱英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柴美群+刘爱英

内容摘要:针对国内外著名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和会计学者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以及少数学者关于信息对称的浅层次研究,笔者采用比较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实验验证法,从信息不对称研究的文献回顾、信息不对称密码破解、信息对称可行方案和重要意义四个方面,对信息对称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信息对称 对称方案 对称意义

引言

2012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因在“稳定配置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将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罗斯和沙普利。两位大师的共同研究方向在于资源分配以及通过合理的市场机制设计实现资源的分配效果,这一理论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研究发现,两位大师对市场资源配置研究都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之上。文献述评可知,自1969年开始颁发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有71名经济学家获得此奖,其中11名都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基点,没有一人研究信息对称。这样就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在委托代理之间能实现信息对称吗?如何实现信息对称?

笔者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通过理论研究、方案拟定和实验验证,研究这一200年来国内外未曾解决的重大课题,实现委托人亟待破解的信息对称。

文献回顾

(一)西方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文献

1.经济学大师的信息不对称研究。18世纪中期,市场已处于信息不对称之中,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把价格机制推崇备至,只强调市场自由调节,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斯密的全部理论都建立在信息对称假定之上,影响经济理论200余年。

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信息不对称研究。1950-1951年,纳什在两篇论文中首创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研究,创立了纳什均衡;1965年泽尔腾把纳什均衡引入动态分析,创立了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1967年海萨尼把纳什均衡引入不完全信息博弈,创立了贝叶斯纳什均衡,三位均于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75年泽尔腾又把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引入动态分析,创立了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至此,经济学家完成了从博弈论到信息经济学的转化。

与此同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维克里(Vickrey,1961)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第一个设计了最优拍卖机制,即“第二价格拍卖法”;莫里斯(Mirrlees,1971)最早运用信息不对称研究中的分布函数参数构建政府所得税课税模型;巴罗(Barro,1974)率先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了政府对企业行为的规则。更值得关注的是阿克尔洛夫(Akerlof ,1970)通过对旧车市场柠檬现象的独特分析,拉开了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模型研究市场失灵的序幕;斯宾赛(Spence,1973)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提出“信号传递模型”,建立了分析劳动力市场的最优化模型;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6)将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于保险市场,提出了针对投保人逆向选择和欺诈行为的保险模型。

3.管理学家的信息不对称研究。管理学家研究企业管理都受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一般是将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公司治理。

1934年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尔利斯首先提出“委托代理理论”,倡导两权分离,自此委托代理成为现代企管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翻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史,从梅奥的人际关系学派、巴纳德的社会协作学派、马斯洛的行为科学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到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列维特的营销管理学派、孔茨的管理过程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卡斯特的系统管理学派、安索夫的战略管理学派、劳伦斯的权变理论学派、托夫勒的未来学派、明茨伯格的经理决策学派、邓宁的跨国公司管理学派、戴明和朱兰的质量管理学派、艾迪斯的生命周期学派、圣吉的学习型组织学派、哈默和钱皮的流程再造学派、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学派、特里克的公司治理学派、卡普兰的组织绩效管理学派、金伟灿的蓝海战略管理学派等,除少数几家属纯技术、纯方法研究外,大都围绕委托代理,研究信息不对称前提下如何通过激励和约束,在委托代理间达成均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的主要贡献在于,决策的核心在“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令人满意”和决策的科学程序。三点贡献中有两点都是以信息不对称为理论基础。

(二)我国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文献

在我国,对经济信息的研究起步较晚,不管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还是会计学家可以说基本上都没有超越西方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水平和范围。

1.经济学家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学大师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研究和推崇信息不对称理论。比如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一书中专门论述信息不对称理论。张维迎(1996)在我国首开《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课程,并出版专著。林毅夫(1997)提出两权分离后存在激励不相容、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三大问题,并提出把企业实际利润率与行业平均利润率相比较,实际“利润率本身就变成了反映企业经营能力和经营行为的充分信息”。

2.管理学家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我国管理学家在国际上真正有影响力的成果尚不多见,原创性理论少之又少。据笔者分析,我国管理学家自改革开放后开始与西方管理理念接轨,并取得很大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能够影响我国企业的发展变化,为西方管理学家所侧目。比如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教研室出版《现代企业管理十八法》,苏东水(1986)率先探索企管回归东方,创立了东方管理学派。管理学者周三多、杨文士、刘冀生、周健临、芮明杰、吴建安、高程德、李维安、徐胜毕、席酉民等人的研究成果都对我国管理学家的发展和提升产生一定影响。

纵观我国管理理论,其研究重点以信息不对称为基点,探索以何种监督激励模式调动代理人的积极性。而东方管理学派中的精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则是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定。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提出了实现信息对称的简单观点,开出实现对称或减少不对称的药方是加强公司治理、建立和优化信息系统、实现公司内外沟通等(叶建亮,2002;梅君,2004;戴中亮,2004;安增军,2007;贺晓晶,2011)。endprint

3.会计学者关于信息不对称的研究。学者阎达五认为,企业的经济信息75%以上是由会计提供的。因此要研究信息不对称就不能不听听会计学界的发声。笔者粗查了1996年以来刊登在《会计研究》、《财会月刊》、《财会通讯》、《财会研究》等期刊上120多篇有关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学者的主要观点为:承认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强调不对称的危害;分析不对称的成因;探索治理不对称的对策,仍是监督、激励以及完善市场机制,与一般管理学者相比,只是突出了健全会计法规和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杜兴强,2004;时现等,2011;李海英,2011;吴希慧,2013)。如果说新意的话,张文贤等(2000)提出的“社会对账”应有特点。可见在信息不对称研究上,会计学者也没有提出什么实质性的创新性理论。

(三)文献评价

综上文献研究可厘出以下五点:

1.信息经济学世人刮目。信息经济学已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司治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服务产业成果斐然。其中有11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解释了大量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说不清的问题。

3.面对企业没有进展。不少经济学家试图进入公司治理,但都没有超出信息不对称这一禁区。

4.管理学家没有突破。不管东方还是西方管理学家,都是研究通过何种博弈模型引导代理人融入委托人的治理理念。其研究成果要么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定,要么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基点,似乎无人能跳出百多年来这一固定模式的思维定式。

5.实务工作者没有发现。管理实务工作者包括经理人和会计人,尽管有人提出实现信息对称,但其对策、措施泛泛而论,缺乏深思熟虑,未提出对称方案。

(四)研究创新

一百多年来,信息不对称一直困惑着中外学者和实务工作者,并给市场经济、公司治理带来不少伤害。如果说过去之所以未能实现信息对称,在于理论认识和信息技术,那么在人类能遨游太空、能登上外星、能深海下潜等“无所不能”的今天,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引入ERP系统),借助笔者开发的“九一十五”方案,很有可能实现公司委托代理之间的信息对称。

信息对称方案创新

笔者关于信息对称方案的设想包括信息技术、对称方案和方案实验三部分。

(一)信息技术

若要在公司实现信息对称,需要全面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是ERP系统。

1.ERP的优势。ERP系统即企业综合资源计划,其主要优势是运算性能好、集成程度高、内存功能大、传递速度快、保密程度强,代表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最高水平。据笔者观察,其主要优势是实现了物(物料)流、务(管理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

2. ERP的硬伤。一是兼容性不够高,适应性不够强;二是模拟手工核算的设计思路。引入ERP系统后,信息之所以仍不能对称,甚至是财务造假更方便、更难查出,其密码恰恰在此。因此当手工核算不能提供对称信息时,模拟手工核算的ERP也不能自动实现信息对称;三是一些开发商为迎合用户的不良需求,在开发之初已预留几套可供选择的弹性空间。

3.对ERP的控制。面对先进的ERP系统,关键在于发挥其技术优势,制衡其设计缺陷,使之只能生成委托人认可的对称信息。这套制衡机制就是“九一十五”信息对称方案。

(二)对称方案

笔者开发的“九一十五”方案,即实现信息对称的九大机制、一组数据库、十种技术和五项操作。

1.九大机制。在此的机制是指对信息生成过程进行制动、制衡和制约,即严格控制的思路或理念。主要包括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四制、对收入控制的三制和对货币资金控制的两制。

第一,对成本费用控制的四制:实(际)额(定额)对应制——即成本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定额数以便核对;实(际)预(预算)对应制——即费用类账户既记发生数又记预算数以便核对;钱物对应制——即成本类账户上的资金与生产经营中的物料笔笔核对;钱务对应制——即费用类账户上的资金与经营管理中的业务笔笔核对。

第二,对收入控制的三制:双重核对制——即将营销收入中商品的数量、单价与预算中的数量、单价笔笔核对;双价对应制——对关联方交易,既记成交价又记市场价或行业平均成本;双重核签制——即例外收支由总裁和财务总监双重签字方准记录。

第三,对货币资金控制的两制:双重披露制——即货币资金对外披露不变,对内按授权逐笔披露;现金频道制——即对经理层的“三公”消费专设现金频道披露,实行阳光财务。

2.一组数据库。实现信息对称的要害在于适时的钱物核对、钱务核对,而数据库则是适时核对的载体。笔者设计的数据库包括:钱物核对数据库一般样本;成本核对数据库;收入类核对数据库;利润核对数据库;钱务核对数据库(现金频道)等。

3.十种技术。在实体公司中,供产销是业务主流。在“产”的两头,供和销都是物随钱走,在核对中应是以资金核对物料,通过社会核对或社会对账验证物流的真实性。在“产”的过程中原本是钱随物走,即先有物料再有资金流。但物料因质地不同而不可加总,使信息加工的最终产品全部是资金信息。这就决定了在钱物、钱务核对中,内审可以直接实现钱物核对,用物流验证资金流;而外审往往先接触会计报表的资金信息,首先把资金信息返还为物流信息,再用物流验证资金流。因此内外审计的钱物核对所运用的具体技术就包括内审的六种技术和外审的四种技术。

第一,内审的六种技术:指令接收技术——内审人员通过ERP系统接收监事会、内审委员会的内审指令,当然也包括按岗位职责所应开展的常规内审;信息提取技术——内审人员面对海量的原始信息,根据核对需要自动快速的提取出所需信息;信息排序技术——内审人员面对提取的有用信息,根据数据库路线图,从前到后自动快速排列以便核对;信息核对技术——对恰当排序的信息进行钱物、钱务一一对照,以判断信息的真伪;异常信息剥离技术——钱物不符、有钱无物、有物无钱的异常信息分离出来,另行专门分析;内审报告技术——内审人员把审计结果自动报告给有关领导。endprint

第二,外审的四种技术:信息分离技术——通过ERP系统,注册会计师把会计报表中全年综合的百多条财务信息分解、裂变为千百万笔账簿信息;信息还原技术—通过ERP系统对账簿中的资金信息进行技术还原,还原为记账凭证进而原始凭证;信息组合技术——运用组合技术,对需要核对的信息按外审审计需要施以针对性排列组合;自动报警技术——对按需排列好的信息进行一一核对,对发现的异常信息,比如有钱无物、有物无钱、钱物两无、违规违制等信息不实、信息虚假等问题自动闪亮红灯报警,以特别关注。

4.五项操作。五项操作是指在操作层面,比如在账簿、凭证的设计上进行改进以适应九大机制和十种技术,它是对十种技术的落实。众所周知,现行账簿、凭证的结构内容是根据手工信息加工技术设计的,完全不能适应信息对称和适时核对的需要,对此必须考虑修改传统设计。其中主要包括:对收入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预算栏和差异栏;对成本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定额栏和差异栏;对关联方交易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行业平均成本类或市价栏;对费用类账簿账页的改进——主要是增加预算栏和差异栏;对会计凭证的改进——主要是对会计凭证进行技术加注(增加定额或预算指标)和工序加注(物流的上下游工序),以便适应信息排序技术的需要。

(三)方案实验

笔者开发的“九一十五”信息对称方案能否成立、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实验验证,以实验说明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

1.先在实验室试验。基本思路是在国家ERP实验室(设在河北经贸大学)先行试验,以修正、补充、完善方案。

2.重在管理现场实验。寻找一家大型制造公司,将“九一十五”方案在管理实践中进行实验验证,以最后说明方案的可行性,实现委托代理间的信息对称。

3.在企业管理中试点推广。通过先在上市公司、后在国企公司、再在大型企业的顺序试点,最后在一般企业普遍推行。

研究意义

(一)在理论上开创信息对称研究新领域

迄今为止,在经济理论、管理理论和会计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要么以信息对称为研究假设,要么以信息不对称为研究基点,探寻信息不对称下委托代理双方如何通过监督激励达成均衡实现效用最大,而无人研究如何实现信息对称。课题组瞄准这一空白进行系统探索,研究包括信息不对称的危害、成因,信息对称的理论基础、内在规律和控制机制等在内的一系列理论,开创信息对称研究的新领域。

(二)在学术上创立信息对称学新理念

国内外重要管理学派少说100家,至今尚无信息对称管理学派。课题组将以罗斯、沙普利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以及张维迎等国内知名学者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参照,提出信息对称新的管理观点,创立信息对称管理新理念,为管理思想史增添新内容。

(三)在实务上创新公司治理新模式

针对信息不对称的无处不在,笔者将扬长避短,通过细化 “九一十五”信息对称方案并用以控制信息生成过程,使之只能生成委托人认可的对称信息,以此改变委托代理之间猫鼠博弈规则,重构两者之间非合作的契约关系,打开代理人被监督、被控制的精神枷锁,从根本上再造公司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司目标。

研究结论

综上,国内外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大师尚无人研究信息对称方案。即便国内外有少数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曾提出信息对称观点,但也都是简单地陈述而已。信息对称研究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东西方公司委托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笔者提出的信息对称的“九一十五”方案很有可能实现信息对称。

作为技术性很强的科学研究,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论探索,关键在实验,笔者提出的信息对称的“九一十五”方案尚待实验,特别是管理现场的实验,以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实现信息对称是原创性研究成果,此成果对创新公司治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委托代理之间非合作博弈关系,实现公司效用最大化将发挥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苏东水.东方管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林毅夫.创造信息对称、责任对等的环境—充分信息与国企改革之二[J].中国经济信息,1997(13)

4.叶建亮.不对称信息市场理论与信息经济学[J].商业研究,2002(8)

5.梅君.信息对称:公司治理的治理途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4(9)

6.戴中亮.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商业研究,2004(19)

7.安增军.治理信息不对称与国有企业改革[J].东南学术,2007(5)

8.贺晓晶.探讨我国金融信息服务如何实现信息对称[J].中国市场,2011(9)

9.李海英.会计信息不对称以及治理[J].企业导报,2011(17)

10.吴希慧.基于会计信息不对称视角的征纳博弈研究[J].会计之友,2013(1)

11.时现,陈骏,王菁.公司治理模式、治理水平和内部审计[J].会计研究,2011(11)

12.杜兴强.公司治理演进与会计信息监管[J].财经研究,2004(9)

13.张文贤,柯镇洪.社会对账与信息沟通—如何根治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症[J].会计研究,2000(5)

作者简介:

柴美群(1980-),女,管理学博士,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信息对称的理论和实践。

刘爱英(1969-),女,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经济管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不对称
浅析我国证券市场的羊群效应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高校财务服务研究
论高校教育的信息不对称
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
公共政策执行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