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科技活动论析

2014-02-21 23:02王友胜
古典文学知识 2014年1期
关键词:苏轼

王友胜

作为世界文化名人,苏轼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而且还是一位“科学家”与“科普文学作家”。他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在美食、酿酒、焙茶、医药、农矿、水利、建筑、园林及笔墨纸砚琴制造等方面均有相当技艺,达到一定专业水准,对科技推广与应用作出了较大贡献。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农耕文明,士人视科技为末技、小道,文学作品中涉及科技题材者较少,苏轼则致力于科技的推广与应用,着重撰著科普研究著作,倾力创作科普文学作品,认为此乃治世济民的关键与基础;其诗文集中有大量描写和反映其从事科技活动的诗词文赋及书信、笔记等,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据初步统计,苏轼有关科技题材的作品多达300余篇(尚不包括一般吟咏酒、茶的诗文),在其全集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苏轼虽没有担任过专司科技的职业官吏,但却是古代文人参与科技活动,从事科普文学创作的杰出代表。以下试分而述之。

苏轼好医,或采药莳种,遍集验方;或研讨医理,医民济世;或交结名医,表彰医术。旧题苏轼与沈括合撰的《苏沈良方》,其中记载处方170余剂、论述60条,被人们称作“济生之具,卫家之宝”。苏轼诗文集中所载药名有地黄、人参、天麻、当归、甘菊、薏苡、枳枸、黄连、益智、松脂、茯苓、苍术及苍耳等众多品类。《东坡志林》记载他曾向当时有名的医生或技师庞安时、仇鼎、王元龙、李惟熙、九江胡道士等请教或商讨医学理论与治病的疑难问题。《赠眼医王彦若》诗即盛赞了王彦若针治目翳技术之绝超,同时说明中国早在宋代即有利用手术器械割治白内障的医疗技术。

苏轼的医学实践贯穿其一生。如任密州知州时,当地蝗旱灾害并起,百姓饥馑,贫病交加,他便大力推广《济众方》以治疗民病。苏轼贬官黄州期间,那里时疫连年,他用“苦求得之”于同乡友人巢谷的密方“圣散子”配药分发,“所活不可胜数”(《圣散子叙》)。在此期间,他还结交了出生于中医世家的著名聋医庞安时,前后写有《答庞安常二首》、《寄庞安常圣散子》、《庞安常善医》等诗歌、书信与文章九篇,其中《与庞安常书》记载双方探讨治病用药之理甚详。苏轼还违背了与巢谷指长江水所发的毒誓,将“圣散子”传给庞安时,希望将此良方传之后世,亦使巢谷之名一并不朽。苏轼元祐四年(1089)知杭州时,捐献私帑50两,又从公款里拨出二千缗钱,在宝石山下楞严院内创办了一所名曰“安乐坊”的病坊,选僧人主持医院工作,专为贫困患者治病。其《与某宣德书》与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记之甚详,苏辙曰:“公又多作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南宋周《清波别志》亦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与紫衣。”安乐坊维持治病开支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接受捐施,因而它可谓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民助,以救治贫困民众为目的的慈善医院。有了安乐坊作为治病基地,他便招募信士到此修制“圣散子”药,然后分发给病人喝,这是他继黄州后再一次用此良方。《圣散子叙》说:“若时疫流行,平旦于大釜中煮之,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盏,即时气不入其门”,“状至危急者,连饮数剂,即汗出气通,饮食稍进,神守完复。”足见其药效之佳,治愈病人之众。苏轼贬官惠州时,其地多瘴毒,他既采购药财,合药施舍;又开辟园地,莳种人参、枸杞、甘菊、薏苡等中草药,为人治病;他贬谪儋州时,“食无肉,病无药”,便“手书药法”,著述医方10种,抄集验方50卷,用以自治与医人。《海漆录》、《辨漆叶青粘散方》、《苍耳录》、《苍术录》、《记海南菊》、《天麻煎》、《四神丹说》、《益智录》等百余字的短记即是苏轼居儋时研讨与服食药物的真实记录。

苏轼具有良好的医德,他致力于研讨医理主要是为了爱人利物,具有自我牺牲精神。《钱子飞施药》载,钱子飞为人治疗“大风方(麻风病)”时受鬼神胁迫而“不施”,谓“若余则不然,苟病者得愈,愿代受其苦”。他早年向好友巢谷求“圣散子”密方时曾“约不传人,指江水为盟”,可为了治病救人,宁可毒誓及身。他即使在廪入不继的情况下,还“复发囊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楞伽经跋》中还提倡医生要加强学习,钻研《难经》,批评“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药方,以之疗病”是不负责的做法。他还强调医药的实际效果,认为只有“经验有据”,才能写进书中,体现了严谨、科学的态度。

苏轼的养生理论继承了庄周、葛洪及孙思邈等道家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药物养生、运动养生、食物养生与调摄养生等层面。他对一些食物的养生功效,对养生的方法与途径均达相当水准。据初步统计,苏轼有关行医用药的作品约30篇,养生的作品有《问养生》、《论修养寄子由》、《养生说》、《续养生论》、《书养生后论》、《养生诀》及《养生偈》等20篇。清王如锡编的《东坡养生集》即收录其诗词文与书信中相关论述1140余条,足见其多。从总体来说,苏轼强调运动养生,认为“善养生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教战守策》);与此相关,他不主张用长生药养生,认为“药石可以伐病而不可以养生”(《儒者可与守成论》),“养生者,不过慎起居、饮食,节声色而已。节慎在未病之前,而服药在已病之后”(《论管仲》)。可见他认为善药不如慎起居饮食。苏轼对食物养生很感兴趣,《服胡麻赋》、《石芝并引》、《服生姜法》、《服地黄法》、《服松脂法》等,多为描写食物养生的文章。苏轼多酿黄酒、果酒及药酒,多低度酒,与唐人饮酒消愁不同,苏轼饮酒主要是为了滋补健身;苏轼喜饮酒而不能多饮,稍饮即醉,有着“与众共享为义,饮酒适度为尊”的人文精神。与食物养生相比,他更主张调摄养生,认为饮食只可养身、养形,加强精神修养方可养心、养神,从而达到以神御形,故他提出了“三养”的养心理论,即“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节饮食说》);还开出“四味药”,即“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福,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书四适赠张鹗》)。其养生名篇《养老篇》曰:“软蒸饭,烂煮肉。温羹汤,厚毡褥。少饮酒,惺惺宿。缓缓行,双拳曲。虚其心,实其腹。丧其耳,忘其目。久久行,金丹熟。”寥寥四十二字,即从饮食、心理、衣着、被褥、行走、行气及五官等诸多方面论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养生理念,堪称苏轼从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宝鉴。

苏轼养生重内丹而轻外丹,认为内丹的吐纳导引可使血气畅通,而外丹则有危及生命的副作用,这在他写给友人的一些书信中可以得到证明。其《与富道人尺牍二首》其二谓:“承录示秘方及寄遗药,具感厚意。然此事,本林下无以遣日,聊以适意可也,若恃以为生,则为造物者所恶矣。”《与王定国尺牍四十一首》其八谓:“近有人惠丹砂少许,光采甚奇,固不敢服。”其十二谓:“丹砂若果可致,为便寄示。吾药奇甚,聊以为闲中诡异之观,决不敢服也。”《与章致平尺牍二首》其一奉劝章援养生“只可自内养丹,切不可服外药也。舒州李惟丹,化铁成金,可谓至矣,服之皆生胎发,然卒为痈疽大患,皆耳目所接,戒之,戒之”。其《藏丹砂法》亦谓:“药物火候,皆未必真,纵使烧成,又畏火毒而不敢服。”与之相反,内丹的妙处要好得多,其《养生诀》认为炼内丹:“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他还在《赠王仲素寺丞》、《赠陈守道》、《辨道歌》、《养生颂》等诗中对内丹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在《阳丹阴炼》、《阴丹阳炼》、《大还丹诀》、《续养生论》、《养生诀》、《胎息法》、《学龟息法》及《龙虎铅汞说》等文中对宋代的吐纳导引修炼法作了探讨。

苏轼对园林建筑亦颇多兴趣。他不仅主持修建了喜雨亭、黄楼等公用建筑,搭建了雪堂、桄榔庵等私家住宅,而且还创作了大量以园林、建筑为素材的诗文作品。南宋旧题《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将苏诗共分为79类,其中与园林建筑有关的诗就有宫殿、省宇、陵庙、城郭、都邑、村坞、舟楫、桥径、车驾、居室、堂宇、斋馆、楼阁、亭榭、园林、田圃、寺观、坟塔、庙宇、碑文、佛像、古迹等22类。苏轼虽无私家园林,但特喜游赏、吟咏园林,并亲自参加造园活动。其《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序》云:“予既至岐下,逾月,于其廨宇之北隙地为亭。亭前为横池,长三丈。池上为短墙,属之堂。分堂之北厦为轩窗曲槛,俯瞰池上。出堂而南为过廊,以属之厅。廊之两旁各为一小池。皆引汧水,种莲、养鱼于其中。池边有桃、李、杏、梨、枣、樱桃、石榴、樗、槐、松、桧、柳三十余株,又以斗酒易牡丹一丛于亭之北。”此嘉祐七年(1062)仕风翔时作,诗序记载了苏轼在官舍旁垒石造亭、凿池引水、植树栽花的过程,反映了作者高超的造园技巧与水平。一般而言,宫殿代表帝王建筑,庙宇代表宗教建筑,亭、台、楼、阁、馆、轩、斋、榭、堂、厅、舫、廊、桥、墙等则代表文人建筑,它们既有实用价值外,还有观赏价值;既是园林建筑的主要内容,又是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作为文人,苏轼描写与表现亭、台、楼、阁的诗文也相当的多,以亭为例,他既有《喜雨亭记》、《放鹤亭记》、《灵壁张氏园亭记》、《墨妙亭记》、《野吏亭记》、《遗爱亭记》、《书游垂虹亭》等咏亭文,咏亭诗如《北亭》、《绿筠亭》、《四望亭》、《东阳水乐亭》、《李行中秀才醉眠亭三首》、《吏隐亭》、《霜筠亭》、《颜乐亭诗》、《露香亭》、《无言亭》、《涵虚亭》、《溪光亭》、《过溪亭》、《批锦亭》、《登常山绝顶广丽亭》等,则多达数十首;出现于苏轼作品中的亭五花八门,如尘外亭、归真亭、四望亭、永慕亭、石林亭、会景亭、尉水亭、临皋亭、妙峰亭、登介亭、蒜山亭、巽亭、斗野亭、占山亭、望湖亭、阅世亭、种银亭、镇亭、义园亭、万松亭、岐亭、此君亭、归雁亭、舒啸亭及老安亭等。这些作品在对园林建筑的具体描绘中完整地体现了苏轼“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宝绘堂记》)的哲理思想,反映了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造园理念。它们除了充分展示园林建筑的自然美以外,同时还体现了社会美与艺术美。进入了苏轼笔下的园林建筑,其意境得到升华,其美誉度得到彰显,从而为当今社会留下了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苏轼是治水专家,深知《管子·水地篇》所谓“圣人之化世也,其解在水”的道理。其《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亦谓“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指出了治水不仅要顾及“水”的问题,更要注重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他多次在担任地方官员时兴修水利,嘉祐六年(1061)初仕风翔后即倡导官民,整治“古饮凤池”,引凤凰泉水入湖,沿堤植柳,兴建亭台,以为游憩之地,并作长诗《东湖》等。任杭州通判时,协助知州陈襄修复已经废弃的“钱塘六井”,解决百姓的饮水问题;又作《钱塘六井记》,批评时人认为水灾、旱灾“以其不常有而忽其所甚急,此天下之通患也”。熙宁十年(1077)知徐州,刚上任,澶州曹村处黄河决口,兼之暴雨如注,洪水直淹城下,苏轼立即组织军民抗洪,次年作黄楼以记其事,后有《九日黄楼作》,回忆当时“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的水灾惨景,苏辙、秦观又分别有《黄楼赋》以赞其行;不久旱灾,又蓄水抗旱,为作《再次韵答田国博部夫二首》记载此次赈灾经历;他在徐州还为百姓求雨,有《起伏龙行》诗记其事。苏轼贬官黄州所挂职衔为“检校水部员外郎”,多次赋诗谓“犹堪作水衡”、“我作水衡生作臣”,“归来只作水衡卿”、“诗人例作水曹郎”等,所谓“水衡”、“水曹郎”即指“水部员外郎”。任杭州知州时,西湖淤塞一半,他组织人力疏浚城内连接运河的盐桥、茅山二河,使大运河、钱塘江畅通,并建闸以防海潮倒灌;然后又开湖筑堤,疏浚西湖,用淤泥修成一道长堤,堤上建成映波、锁澜等六桥。苏轼治水注重实际调查,在颍州上任之前,朝廷已经决定开挖八丈沟,但他经过反复勘测,发现淮水涨时,高出新沟一丈,若凿开淮水,则必淹颍地,遂连上三道奏折,禁开八丈沟,得到认可,为朝廷与百姓免去了大量资费与劳役。苏轼在儋州时,发现百姓常年饮用咸滩积水,极易患病,遂挖井取水饮用,于是远近乡民纷纷效仿,一时挖井成风,改变了过去饮用塘水的习惯,这些工程被百姓亲切地称作“东坡井”。据苏轼《与王敏仲书》载,广州食用咸水,常常患疾疫,他以“垂老投荒”之年,贬谪海南途中,还不忘向广州太守王古写信建议,从二十里外的蒲涧山用竹筒引水入城,解决广州居民的饮水卫生问题。王氏予以采纳,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苏轼推广石炭(煤),改良秧马,宣传水车,研讨制琴、制墨与种松、种竹之法,在古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他知徐州时,老百姓灾后炊饭取暖的燃料陷于困境,便派人四处勘查石炭(煤),终于在徐州西南白土镇之北获得了石炭,既解灾民燃眉之急,又可冶铁作兵器。苏轼在欣喜之余,创作了中国第一首咏煤诗《石炭》。苏轼南迁岭南,过庐陵,见曾安止所作水稻专著《禾谱》不谱农器,遂作《秧马歌》以教人,用以吟咏过去在武昌所见农夫拔秧、栽秧时乘坐的一种木制农具秧马。绍圣二年,苏轼在惠州又将《秧马歌》出示博罗县令林抃,加以改良、推广,并作《题〈秧马歌〉后四首》以记其事。南宋时,曾安止侄孙曾之谨补作《农器谱》,并将其与《禾谱》一道寄送当朝大诗人陆游。陆游特作《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诗,对苏轼和曾氏祖孙关心农业的精神大加赞扬。熙宁七年所作的《无锡道中赋水车》也是一首关于农具的诗。苏轼对一些乐器与文房四宝的制作也比较熟悉。《杂书琴事十首》“家藏雷琴”条探讨了古代名琴“雷琴”的形状与发声原理。《苏轼文集》卷七十《题跋》中关于笔的记载16条,砚的记载13条,纸的记载4条,而墨的记载多达35条,创作《谢人送墨》等诗9首,涉及到墨的色香、光泽、形状与品类等,他还自蓄墨数百方。苏轼对植物的栽培与研讨也颇感兴趣。他创作有《予少年颇知种松,手植数万株,皆中梁柱矣。都梁山中见杜舆秀才,求学其法,戏赠二首》、《戏作种松》、《种松得来字》、《种松法》等诗文,传授种松之法,《牡丹记序》记录和论述了植物生长形态变异的过程。旧题《格物粗谈》与《物类相感志》凡1200多条,记载了广泛的科学知识,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博物学著作,如“防竹根蔓延法”提出用皂夹刺或芝麻杆埋土中以防竹根的蔓延,就是苏轼长期爱竹、种竹的经验总结。

苏轼的科技活动不仅具有博杂性,而且还有着务实性与创新性。他善于运用行政力量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在徐州推广石炭、在杭州建医院即如此,即使贬谪时也不忘将其科技题材作品“录示邑宰”,借其行政力量予以推广。苏轼强调科技发明,更重视应用,转化为生产力。他见四川盐户制盐,采用“筒井用水鞴法”比较先进,便记录其法,并向百姓广为推广;又向社会介绍过绢纸、麻纸、海苔纸与四川名纸“布头笺”。

苏轼善于将他的科技活动提升到美学高度与文化境界,写入诗文作品中,以此拓宽文学的表现题材,丰富作品的思想内容。他的科技题材作品既表达其对科技研讨、推广与应用的经验与体会,彰显其严谨求是的科学精神与热爱科技的崇高理念,又反映其爱民济物的政治理想与儒雅从容的人生态度。关于这一学术话题,笔者将另文评述。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猜你喜欢
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题西林壁
苏轼错改菊花诗
但愿人长久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愚钝读书法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