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书妨老读

2014-02-21 23:15阮堂明
古典文学知识 2014年1期
关键词:诗话大字

阮堂明

王安石晚年退隐金陵,曾有吴愿者从而问学,王安石为作《台上示吴愿》以戏之,诗云:“细书妨老读,长簟惬昏眠。取簟且一息,抛书还少年。”此诗叹老,萧然却不颓放,小而有趣。李雁湖于首句下注云:“唐人诗有‘大书文字隄防老之句。”对于雁湖此注,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有辨误,云:

按,非唐人诗。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三十五、曾慥《类说》卷十六皆引张师政(正)《倦游杂录》称张宗永一联:“大书文字隄防老,剩买溪山准备闲。”吴可《藏海诗话》尝斥“隄防”、“准备”二词之浅俗。南宋江湖小家吴锡畴《兰皋集》卷二《夜感》云:“少年未识隄防老,不办坡翁大字书。”又误以张句为坡诗。盖张氏无诗集,流传片言只语,遂不能自保主名矣。(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

今按,钱先生这里辨李雁湖所注之误诚为卓见,不过将吴锡畴“少年”二句与“大书文字隄防老”联系起来,并认为吴氏“误以张句为坡诗”,似理有未周。

为了便于说明,不妨先引一下《夜感》诗:“少年未识隄防老,不办坡翁大字书。犹有壮心耽万卷,其如昏目负三余。睡迟只怕中宵觉,交淡从教俗轨疏。瞑坐漫搜诗拨遣,灵台一片炯如初。”粗读可知,此诗本义盖在于嗟老叹衰。一方面,诗人眼目昏花,虽仍有“耽万卷”之壮心,然力有未逮,故有空负流光之虞——此亦其“夜感”之所由发也;而另一方面,诗人又心有未甘,故虽深夜而不废,仍瞑坐漫搜,孜孜以求,不欲空耗壮心、余年虚遣也。而“少年未识隄防老,不办坡翁大字书”二句,就诗义而言,原本是说年轻时不知老境耳目昏聩、视听孔艰,未预置“坡翁大字书”以为隄防,以至今日为其所苦。此“坡翁大字书”者,非是坡翁大字所书者,更与张句中“大书文字隄防老”无关,而是指大字本《东坡集》!众所周知,苏轼文集因新旧党争,在北宋末年曾遭禁毁,南宋时则天下翕然争传,各类刻本甚夥,几不可殚数;就今日所知,仅大字本即至少有三种不同的刻本:

1.孝宗年间所刊大字本《东坡集》,半页十行,行十八字(今国家图书馆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分别藏有残本)。

2.宁宗年间蜀刻大字本《苏文忠公文集》,半页九行,行十五至十八字(今天津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分别藏有残本)。

3.宁宗年间蜀刻大字本《苏文忠公文后集》,半页九行,行十五字(今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残本)。

所谓“坡翁大字书”,指的显然是当时所刻这些大字本苏轼文集。吴锡畴为南宋后期人,他对苏轼的推崇,正反映了当时苏集盛传的情形,与他《夜感》中“瞑坐漫搜诗拨遣”所体现的近于苦吟的诗人性情也是相吻合的。吴氏有《山居寂寥,与世如隔,是非不到,荣辱两忘。因忆秋崖工部尝教以“我爱山居好”十诗,追次其韵,聊写穷山之趣》十首,其中第一首中“坡翁玉糁羮”一句,即典出于苏轼《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羮,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中“莫将南海金脍,轻比东坡玉糁羮”二句,此也颇可见出其对苏诗之熟稔。

另外,钱先生据江少虞《皇朝类苑》、曾慥《类说》所引《倦游杂录》,以“大书文字隄防老,剩买溪山准备闲”为张宗永诗,此亦有可议者。今按,张宗永,一作张宗尹。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五引《倦游录》云:“张宗尹为长安令,时郑州陈相尹京兆,宗尹尝以事忤公意。公有别业在鄠、杜间,宗尹书一绝于壁云:‘乔松翠竹绝纤埃,门对南山尽日开。应是主人贪报国,功成名遂不归来。有人录以告,公览而善之,待之如初。宗尹尝有诗云:‘大书文字隄防老,剩买田园准备闲。”检《皇朝类苑》所引《倦游杂录》,除张宗尹作张宗永外,所述内容与《诗话总龟》大体一致,因此《倦游录》与《倦游杂录》显然是同一部书;而据《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一《东轩笔录》提要,其作者也非是张师正,而是因场屋失意、伪作他人书而假名于武人张师正的魏泰!既然《皇朝类苑》与《诗话总龟》所引皆是《倦游(杂)录》,则张宗永、张宗尹当同为一人。只是限于史料文献的匮乏,对于二者孰是孰非,我们今天已无从考察。不过,就南宋胡次焱《赠从弟东宇东行序》一文中“张宗尹为长安令,失陈相意,赋别业诗以解之”(《梅岩文集》卷三)的记述来看,应该说至少也存在作张宗尹的可能的。钱先生感慨“张氏无诗集,流传片言只语,遂不能自保主名”,他大概不会想到此区区片言只语,竟然存在着主人会另有其名的可能。

再回头看“细书妨老读”的注释。既然李雁湖所注有误,那么该句是否另有出处呢?其实,诗本有无所依傍、辞由己出者,即便有适与前人暗合之情形,也不应简单地视为依傍前人;然而,笺注者往往为炫博而挦扯陈编,画蛇添足地为之寻找渊源出处,将原本未必有关联或关联不深的文本生硬地拉扯到一起。就“细书妨老读”而言,遣词命意本未见深新奥奇之处,非必一定对前人有所凭藉,即便不加注释也并无不妥。不过,如果一定为其找寻出处的话,窃以为白居易“肺病不饮酒,眼昏不读书”(《闲居》)、张籍“眼昏书字大,耳重觉声高”(《咏怀》、毕士安“多病眼昏书懒读,烦君远寄密蒙花”(《答王黄门寄密蒙花》)等,或可视为“细书妨老读”一句之典出。另外还须一提的是,苏东坡有诗云:“分送羮材作眼明,却取细书防老读。”(《鳆鱼行》)其中“细书防老读”与“细书妨老读”仅一字之别,然而诗义则翻进一层,有夺胎换骨之效,东坡可谓善学者矣。施元之、顾禧、查慎行等苏诗各注家皆未发明此意,今亦聊为补之。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诗话大字
上海报人郑逸梅的通俗诗话
天下万物咏入诗:述往事,思来者
现代诗话研究中诗话的分类问题
浅析王铎大小行草书的风格
诗话札记
没开灯
容易吗
古代小说与早期诗话关系概说
戒烟
诗话的本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