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秸秆”派上“大用场”

2014-02-25 09:41徐春光
山东农机化 2014年5期
关键词:诸城市保护性反应堆

本刊特约记者 徐春光

“小秸秆”派上“大用场”

本刊特约记者 徐春光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一直是困扰农业生产的难题,秸秆“禁烧”之路并不平坦。近年来,诸城市多举措破解秸秆“综合利用之困”,积极探索秸秆能源化利用新途径、新办法、新模式,为秸秆多方寻找不“烧”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实,秸秆‘禁烧’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变‘草’为‘宝’,才是根治焚烧秸秆的关键。”诸城市委常委、副市长李庆华一语破的。

秸秆变身“压缩煤”

诸城市三工橡胶制品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孙乐华说:“我们采用了秸秆‘压缩煤’,用它取代煤炭,成为公司工业蒸汽锅炉的主要燃料,烟囱上没有了往日燃煤时的滚滚浓烟,飘出的只是一缕缕淡淡的烟气。”

据了解,将玉米、小麦、花生等农作物秸秆作为原料,经过粉碎后加压、增密成型,即“变废为宝”成了“秸秆煤炭”。它具有比重大、热值高、燃烧好、成本低、使用方便、洁净卫生等优点,便于贮存和运输,可替代薪柴、煤、天然气、液化气等广泛用于生活炉灶、取暖炉、热水锅炉、烘干炉、工业锅炉、供炊事取暖,是一种新型的环保、清洁、可再生的燃料。

诸城市环境保护局局长赵光福说:“在使用秸秆新燃料后,锅炉排放的烟尘浓度和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均比用煤炭时减少了99%。与煤相比,秸秆固化燃料升温更快,每吨热值达3800~4200大卡,吨汽生产成本可降低30~40元,而且降低了废气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

诸城市农业局局长李臣波说:“诸城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3.9万亩,其中粮食、花生、大豆、黄烟、棉花等各类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110万吨,可能源化利用的秸秆量约为45万吨,折合约22万吨标准煤。”

秸秆变身“压缩煤”,不仅为破解秸秆禁烧难题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同时农作物秸秆还能为农民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目前,诸城市已将生物质能源开发作为实施386环保行动的重要举措,加大了开发利用力度,使生物质成型燃料这把火越烧越旺,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

秸秆还田 农田变肥

在诸城市“三秋”农机化作业演示会现场,全国农机示范大户、诸城市特邀农机技术推广员赵佃相正组织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和小麦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机械化“一条龙”作业。随着轰鸣的玉米联合收获机的开过,林立的秸秆被切成碎片,像一层毯子铺在田里,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紧随其后,旋耕、播种、施肥,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谈起秸秆还田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赵佃相算了“两笔账”。一笔是经济账。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微量元素,属于天然的土地“滋补营养品”,一亩玉米秸秆还田,相当于上了10多公斤化肥。另外,使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每亩能节省5元钱。秸秆粉碎到地里,减少水分蒸发,少浇一两遍水,省工、省油。一笔是环保账。以前,玉米秸秆放在地里烧,呛得人受不了。现在秸秆成了“宝贝”,没人烧了,空气也新鲜多了。

赵佃相说:“秸秆还田后,就可以直接用小麦免耕施肥播种机播种小麦,不用再犁地、耙地了。少了这两道工序,除省钱外,还避免了机械重复耕地造成的土地压实。另外,松土的‘功臣’———蚯蚓也躲过了一场劫难。以前,土地都是先犁后耙,杀伤无数蚯蚓,造成土壤板结,农作物不易吸收养分。

诸城市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台沐云说:“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具有“三增三省一保”的功效,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地力增强,省时、省工、省钱,保护生态环境。”

近几年,为进一步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诸城市重点补贴了玉米联合收割机、深松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施肥机等保护性耕作机械。在农机推广和财政补贴的双重作用下,诸城市保护性耕作机械发展迅速,今年全市40多万亩小麦将实现玉米机收、秸秆还田、小麦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让更多的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科技助耕、科学种田带来的实惠。

蔬菜睡上“热炕头”

笔者在诸城市舜王街道柳家庄菜农柳吉周新建的蔬菜大棚里看到,一堆堆由农作物秸秆堆成的“小山丘”很是显眼。柳吉周说:“这几年,我们村里的200多亩蔬菜大棚全部用上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大棚地温提高6~8度,棚里的蔬菜就像睡在暖融融的‘热炕头’上,所以长得格外好。”柳吉周说的“热炕头”是一种叫做“秸秆生物反应堆”的技术。

诸城市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魏玉禄说:“秸秆生物反应堆是利用有效的秸秆生物群,将秸秆转化为作物所需要的矿物质元素、有机质、二氧化碳、热量、生防效应等,进而获得高产、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

近年来,为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和破解农村“三大堆”难题,诸城市先后在茶叶、大棚蔬菜、辣椒等作物上推广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方面找到了新的增收途径。据了解,“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诸城市重点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这项技术主要以秸秆替代了农业种植中使用的大量化肥和传统有机肥,植物疫苗取代了大量农药。应用生物反应堆技术,利用秸秆种大棚蔬菜,1亩大棚一年最少可以消化1万斤秸秆,而且大棚的地力还会越种越肥。

在“生物反应堆”的作用下,各类农产品的外观和品质都有明显改善,使农产品达到高产、优质和无公害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今年,诸城将在全市2000多个蔬菜大棚推广使用秸秆反应堆技术,年可为农民节支2600多万元。

奶牛吃上“香饽饽”

近几年,诸城市依托奶牛饲养基地,大力推广大力推广玉米秸秆机械化青贮技术,将玉米秸秆摇身变为营养丰富的奶牛饲料,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辛兴镇奶牛饲养基地负责人于云杰说:“以前玉米秸秆都当草烧了。现在一公斤拉到这儿还能卖一毛五分钱,我们的贮存能力是600万公斤,能消化吸收掉3000多亩地的玉米秸秆。”

“三秋”大幕尚未启动,饲养基地就已经是一片繁忙景象。农民将一车车春玉米、花生秸秆运往这里,只要经过简单的粉碎和发酵,这些昔日的“废柴火”就可变成奶牛喜爱的“香饽饽”。

以前被农民废弃的玉米秸秆,现在可直接换成现金,亩可增收150多元。对这样一点小钱,农民能够看上眼吗?大家起先对此心中并没有底。想不到农场收购秸秆的消息一传出,周围近十个村里的农民都来送秸秆,运输距离从0.2公里到4公里,送秸秆的拖拉机排起了长龙。原来,他们打心眼里原本是不愿意焚烧秸秆的,只是由于人们大都进城去打工,留给农忙的时间太少了,且秸秆留在地里影响耕种,只好一把火焚烧了事,如果秸秆能够卖钱,那自然是白捡了便宜。

对生态奶牛饲养基地来说,由于有了大量青贮饲料,减少了生产成本,养牛利润可提高40%左右。如果没有农民配合,农场主自己到地里雇人收秸秆,则养牛利润就少多了。由于秸秆有了用途,农民不再焚烧秸秆,农场可以用来赚钱,政府头疼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迎刃而解。这样,农民、农场主和国家三方受益,这些都是玉米秸秆青贮新技术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

猜你喜欢
诸城市保护性反应堆
我的月球家园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
中国梦,飞起来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初冬的雨
月球反应堆屏蔽研究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核电反应堆压力容器顶盖J型接头内壁残余应力
铅基反应堆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