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数学教材

2014-02-26 03:52杜兆义温志旺
实践新课程 2013年12期
关键词:纸条数学知识教材

杜兆义 温志旺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数学教学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多年来,“以本为本”是处理教材的基本原理。它限制了教师的思想,把教师禁锢在死框子里,影响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它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放开手脚,创造性地合理使用教材。笔者就结合教学实例在五个方面谈谈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从静止到运动,促进数学思考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总是以静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因此,针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我们要努力使数学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愉快的探究实践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获得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例如,课本中有这样一题:“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若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如果对此素材进行了改进,要求每位学生准备红色、绿色纸条各一条(成倍数关系),请学生求出红纸条的长度是绿纸条的几倍,立刻调动起了孩子们探究的欲望。最终有三种方法出台:{1}先量每张纸条的长度,再列式计算;{2}用绿纸条在红纸条上量,量一次做一个记号,几次量完就说明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3}折红纸条,折得和绿纸条的长度一样,展开红纸条就看出红纸条是绿纸条的几倍。这种以动促思、以思促学的学习方式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无比的愉悦,同时也给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从抽象到具体,探究数学真谛

数学具有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抽象性,学习数学过程的核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与思考应建立在直观、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往往呈现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形态,其抽象思维大多需要以具体表象作支撑。

例如,二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中呈现了一幅在夜间辨别方向的图画,这幅图画在课堂上想利用好是有一定难度的,只能告诉学生有北极星的一面是北面。学生也只能进行记忆,不易于理解。如何将抽象的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我校教师在本节课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活动。先是寻宝活动。课前教师在操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放置了一些学生喜欢的玩具,课堂上告诉学生各种玩具放置的方向让学生从操场的中间出发去寻找。这一活动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积极参加活动,当学生找到玩具后,再请他们说说是在哪个方向找到的,借机让学生认识四个方向。接着,请学生说说生活中用什么方式辨别方向。学生侃侃而谈:“太阳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指南针红色指针指向北面,白色指针指向南面”,“我家的房子是南北向的”……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充分肯定。又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走去,再反向返回。就这样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清楚地辨认了方向。最后,教师把学生带回教室,引导学生在标明图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三、从“书本”到“生活”,展现数学原型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只有当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化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随秒针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1)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2)闭眼睛数出60秒;(3)推荐一名同学跑出50米再返回,估计跑100米大约用多少秒;(4)估计穿好一件上衣、跳绳20次各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从“知识”到“能力”,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解决数学应用问题,需要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再通过解决数学问题来回答实际问题。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除了每天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外,若能有课堂教学之外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为弥补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上述局限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积极从事数学实践活动,这样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空间。在体验感受的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

例如,校园内要建一个较大的旗杆基座,可让学生帮助确定基座的合适位置。组织动员之后同学们非常兴奋,经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很快设计出几种可行方案,并通过测量、计算,确定出了基座的中心,找出了底座合理的位置。这个问题虽然很简单,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了数学知识,让同学们活跃了思维,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通过数学课外活动课,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数学活动课终究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去参与数学活动课的学习,他们的数学素养才会真正提高。

五、从单一到综合,渗透品德教育

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因素,教师在教学知识同时,要注意发掘教材的德育因素,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悟道明理。

1.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渗透。就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而论,一般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去发掘或设置德育的“渗透点”:题意和数据;概念、法则、定律、公式的成因;插页、插图和统计图表;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例如在教百分数时,我结合建国以来国家各项产值增长变化情况,适时地把这些百分数作一比较,使学生从数字变化上看到祖国的伟大进步和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教学应用题时,我结合社会共同关心的“赈灾”、“希望工程”等社会活动,让学生利用这些题材自编应用题,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样在学生认知的过程中,动之以情,知情结合,使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从而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2.结合教学过程,适时渗透。教师通过渗透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限于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也可以是一个教学环节,一个教学过程。例如,教学“重量单位”时,补充“每人节约一粒米,全国12亿人可以节约12亿粒米,重量是2970000克,合多少千克?”的习题。学生算出合2970千克的结果后,教师马上告诉学生这些米大约可以供100人吃一个月,以此教育学生要节约一粒米、一滴水,养成节俭的良好习惯。教学“年、月、日”时,则注意引导学生在日历上找出重大纪念日,如“国庆节”、“八一建军节”、“香港回归日”等,以增加学生的社会常识。在应用题教学中,选用的题材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电用水、积极锻炼、改革前后人民收入对比等事例,使学生在解题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3.结合技能训练,培养习惯。数学的精确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学生来说,培养其良好习惯主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的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要正确地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局;甘肃省会宁县东关小学)

责编/齐鲁青

猜你喜欢
纸条数学知识教材
两张纸条儿(上)
教材精读
纸条动物园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联系方式
神秘的纸条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