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问句使用的修辞艺术

2014-02-28 03:39杨昌领
关键词:语气代词副词

杨昌领

(铜陵学院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引言

《史通》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第一部对史学体例进行系统阐述,对唐以前的史学发展作全面深入地反思和总结的理论著作,其史学价值自不待言。作者刘知几(661-721)博览群书,精读细研,“区分类聚,编而次之”(《序录》),从众多的历史著作中,抽绎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理论原则。既不避前贤,敢于指出他们的不足,抨击专制统治的史馆制度,又能对史家的独断之学深加赞赏,这些都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后来者学习的楷模。难怪其友人徐坚云“居史职者,宜置此书座右”。

《史通》材料丰富,旁征博引,语言特色鲜明,表达流畅而不枯燥,庄重而不失亲切,婉转而不失严肃,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充分体现了刘知几的语言风格和功力。这里仅就其中的问句作些分析,以探讨唐代问句的特点及其发展。

根据统计,《史通》二十卷,计有316个问句,其中反问句240个,占总数的75.9%,设问句74个,占总数的23.4%,询问句仅2个,占1%不到。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反问句的比例这么高,而设问句数量又比较少;而是这些问句较之上古汉语,有些什么样的特色。

二、多样的反问句

(一)无疑而问的反问句

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问而不答,借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通常语气较强,内容突出,容易引起关注、思考。如:

(1)安得讳其名字,呼之曰王者乎?(卷之二·本纪第四)

(2)讵知后生可畏,来着难诬者邪?(卷之三·书志第八)“怎么能……呢?”“难道……吗?”不容质疑,十分肯定,语气强烈,感情充实。

(二)疑问代词与语气词的搭配

反问句的表达要借助一定的结构,通常有疑问代词、反诘副词、句末语气词,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史通》反问句的疑问代词有:何、安、谁(孰)、奚、曷、焉;反诘副词有:岂、得(得非)、宁、讵、不(亦)、能、将非、独、可;疑问语气词有:哉、耶(邪)、乎、也、欤、者哉、者乎、者欤、者矣、而已等。另外,还有一个表达递进反问的连词“况”。

1.疑问代词与语气词的配合:在《史通》反问句中,语气词的使用非常活跃,疑问代词与之配合也很自由,由表一可见:

此表的“何”包括“何以”“何能”“何必”“何为”“何不”“何用”“奈何”“何其”“何事”“何如”等;“安”包括“安得”“安可”“安有”“安能”等。

据表可知,疑问代词“何”“安”的使用频率最高,内容也最丰富,可以表示“什么”“为什么”“怎么”“哪里”等意义。如:

(3)使君臣相杂,升降失序,何以责季孙之八舞庭,管氏之三归反玷?(卷之二·世家第五)

(4)何用表其年数,以别于天子者哉?(卷之三·表历第七)

(5)何以申劝沮之义,杜渝滥之源者乎?(卷之四·称谓第十四)

(6)亦何必居九五之位,处南面之尊,然后谓之连类者哉?(卷之八·模拟第二十八)

(7)故马迁所谓整理故事耳,安得比于《春秋》哉?(卷之一·六家第一)

(8)方于魏邦,悬隔顿尔,惩恶劝善,其义安归?(卷之四·称谓第十四)

(9)安有贵为人主,而反至于斯者乎?(卷之七·曲笔第二十五)

与代词“何”“安”相搭配的语气词,以“哉”“乎”最常见,这两者中,“哉”的语气最强,反诘意味很重,“乎”次之,但也较直率,与其他代词的搭配亦如此。如:

(10)古犹今也,何远近之有哉?(卷之五·载文第十六)

(11)安有主盟之国,势迫宗周,争长诸华,威陵强晋,而可遗之者哉?(同上)

(12)然则古来贤隽,立言垂后,何必身居廨宇,迹参僚属,而后成其事乎?(卷之十·杂述第二十五)

(13)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卷之七·鉴识第二十六)

(14)彼二传之方《左氏》,亦奚异于此哉?其短一也。(卷之十四·申左第五)

(15)斯亦罪之大者,曷不书弑乎?(卷之十三·惑经第四)

这些句子,既有诘问,又不失委婉,体现出文言句式独有的韵味。

2.“况”是较特殊的表反问的连词,常有承递关系,在前半句述说的前提下,再进一步从另一个方面加以强调,表示肯定或否定,与之搭配的多为“乎”“耶”,也可以用“哉”“者哉”“者乎”等。如:

(16)况其名曰西楚,号止霸王乎?(卷之二·本纪第四)

(17)按前史尚如此误,况后史编录者邪?(卷之五·采撰第十五)

(18)上才犹且若是,而况中庸者乎?(卷之四·称谓第十四)

表1

(说明:有数字的表明有这种搭配及其出现的次数,空格表明《史通》中没有这种搭配,其他表格都如此)

(三)反诘副词和语气词的搭配

表2

这里的“岂”包括“岂”“岂可”“岂能”“岂非”“岂其”“岂得”等多种形式,“岂”与“不(亦、其)”是反问句中用得最多的疑问副词,总体上说,“岂”比“不”表达的反诘语气更强。如:

(19)徒有其烦,竟无其用,岂非惑乎?(卷之四·断限第十二)

(20)岂可等之凡庶,便书之以名者乎?(卷之四·称谓第十四)

(21)欲求实录,不亦难乎?(卷之七·曲笔第二十五)

(22)载之于传,不其愧乎?(卷之九·核才第三十一)

语气词的使用以“乎”“者哉”“者乎”最常见,“乎”相当于现代汉语语气词“吗”“呢”,如:

(23)岂拘于时乎?(卷之九·核才第三十一)

(24)岂以迁蜀之后,方始传乎?(卷之十六·杂说上第七)

(25)岂非欲灭汤之过,增桀之恶者乎?(卷之十三·疑古第三)

同时,“岂”与“哉”的连接较少,《史通》中仅有两例:

(26)斯则自古所叹,岂独与今哉?(卷之七·曲笔第二十五)

(27)立言如是,岂顾丘明之有传,孟坚之有史哉?(卷之十八·杂说下)

更多的是“岂……者哉”或“岂……而已哉”结合,这样在语气上有一定的舒缓作用,如:

(28)岂知史书之体,载削之指归者哉?(卷之四·论赞第九)

(29)岂比夫王沉之不实,沈约之多诈,若斯而已哉?(卷之十三·惑经第四)

总的看来,《史通》中能够构成反问句式的副词比较多,也很全面,体现出反问句式的多样性,避免单调,只不过多集中于传统反问句中使用的“岂……”“不……”,其他的较为零散,使用频率都不高,如“讵”只出现一次:

(30)讵知后生可畏,来者难诬者邪?(卷之三·书志第八)

“能无(不)……”只出现四次,如:

(31)而鸡肋是弃,能无惜乎?(卷之八·人物第三十)

(32)况仆未能免俗,能不蒂介于心者乎?(卷之二十·忤时第十三)

(四)《史通》多用反问句的原因及特点

《史通》的问句中反问句占了四分之三强,如此多此类句式的使用,是适合作者表达的需要的,他“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道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卷之十·自叙第三十六),刘知几要在这部理论著作里,阐述对前人修史的意见,特别是对史书的体裁、体制、方法、撰述原则、史实、上下传承、叙事、言语等不妥之处提出批评,其中很多都是人为造成的,作者有感于社会之弊,史家之陋,“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再加上自己修史的切身体会,“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卷之十·自叙第三十六)。故而,作者在《史通》中大胆表现出对不正常修史之风的不满,而反问句正是对这种情绪的最好反映,或严厉、或痛心、或讥讽、或指斥,无所不用其能,因此,反问句的大量使用,就不足为怪了。

语气词的充分运用,是《史通》反问句的显著特点,特别是语气词连用的现象,更是颇具新意。“乎”“哉”“邪(耶)”“也”“者”“欤”自不必说,它们是构成反问句的常用语气词。而双音节语气词的使用,可谓比比皆是,有“者哉”“者乎”“者邪”“者也”“者矣”“者欤”“乎哉”“而已”等,除了“而已”外,这些双音节语气重心均在后者,前者的作用往往让句子语气变得舒徐、和缓,使句子不至于生硬而失去柔韧,平铺而缺少节奏,如:

(33)何得苟有变,而必知其兆者哉?(卷之三·书志第八)

(34)岂所谓撮其机要,收彼菁华者乎?(同上)

(35)何异沐猴而冠,腐鼠称璞者矣?(卷之四·称谓第十四)

(36)岂所谓宪章前圣,谦以自牧者欤?(卷之九·序传第三十二)

“而已”虽两个音节,但只能作为一个语气词,表限止关系,可释为“罢了”,如:

(37)且以澹著书,方于君懋,岂唯其简可容数人而已?(卷之十八·杂说下第九)

“而已哉”则是两个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哉”上:

(38)何止独遗其事,不取其书而已哉?(卷之七·探赜第二十七)

还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现象,表达的语气婉转而有韵致,如:

(39)岂得谓之情伪,尽知之矣者乎?(卷之十九·汉书五行志错误第十)

疑问代词、反问副词和语气词既有固定搭配,象“何……乎”“安……者乎”“岂……乎”“不……乎”等,更有自由搭配,如:

(40)而楚王与其左右,曾无惑者邪?(卷之二十·暗惑第十二)

(41)岂“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者欤?(卷之十三·惑经第四)

(42)刚亦不吐,其斯之谓欤!(卷之七·直书第二十四)

语气词的自由使用和搭配,表现出作者作文的不拘一格,既是表达的需要,避免单一,也是语感之使然,韵律自然和谐,在严谨的事理阐述中,体现出行文的活泼、自如。

也有的句子不用语气词,代词以“何”“安”为常见,通常的句子不长,语气短促,用“代词+介词(动词)”的倒装形式构成疑问句表反问的内涵;副词以“岂”多见。如:

(43)世皆阙如,何以申其褒奖?(卷之八·人物第三十)

(44)如胡威之别其父也,一縑之财,犹且发问,则千石之俸,其费安施?(卷之二十·暗惑第十二)

(45)嫉恶之情,岂其若是?(卷之十三·惑经第四)

三、设问句的使用

设问句是一种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的句式,作者对某一问题已有定见,而有意采取设问的方式,有的语法书以“测度句”名之,这是由于有些问题尚不太肯定,常以揣测的口气提出。设问句的作用是通过提问来激起人们的关注、思考,也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

(46)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卷之十一·史官建置第一)

(47)按孔安国注《尚书》,亦谓之传,斯则传者,亦训释之义乎?(卷之一)

(一)《史通》设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与语气词的搭配

《史通》设问句中的疑问代词有“何”“安”“谁”,与之搭配的语气词有:者、则、也、哉、乎等,见表3。

表3

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原因,其目的是要引起注意和思考,作者往往在之前或之后有阐述或解释。如:

(48)若加以二志,幸有其书,何独舍诸?深所未晓。(卷之三·书志第八)

(49)何者?享邑翼翼,四方是则,前门万户,……帝王表其尊极。(同上)

在表原因的语气词中,“者”“哉”“则”“乎”四者没什么区别,主要是为了体现一种变化,如:

(50)何者?上书桓玄,则下有敬道……(卷之八·模拟第二十八)

(51)何哉?盖鉴识不明,嗜爱多僻……(同上)

(52)何则?始自太上,迄于中古,其间文籍,可得言焉。(卷之八·书事第二十九)

(53)何者而称不朽乎?盖书竹帛而已。(卷之十一·史官建置第一)

(二)设问句中的副词与语气词的搭配

设问句中的副词有:盖、无乃、亦、容、未、可、得等,语气词有:乎、者也等,如表4所示。

表4

这些问句,有的形式上是疑问,但并不都回答,而是带有一定的感叹或反问语气,也有的是作者对情况有所估计但又不够肯定,或委婉、或揣测,以留有余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如:

(54)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卷之二·本纪第四)

(55)容可列纪?方之骈胟,难以成编。(卷之二·列传第六)

(56)盖法令滋章,古人所慎,若范、魏之裁篇目,可谓滋章之慎者乎?(卷之四·题目第十一)

(57)无乃乌有之谈欤?(卷之十三·惑经第四)

这种句式,在表意上有曲折,在语气上较婉转、和缓,带有商量、揣摩的意味,也是为内容表达服务的。

四、询问句的使用

询问句是有疑而问,问而且答,这种句式《史通》少见,仅两例:

(58)或曰:迁纪五帝、夏、殷,亦皆列事而已,子曾不之怪,何独尤于《项纪》哉?对曰:……(卷之二·列传第六)

(59)或问曰:王邵《齐志》,多记当时鄙炎,为是乎?为非乎?对曰:……(卷之十七·杂说中第八)

两句均模拟他人口气来提问,有问有答,或反诘问,或选择问,这实际上是作者揣测别人的阅读心理,就别人在这里可能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

询问句不多,是因为《史通》作为史论著作,以议论的方式阐述事理,靠严密取胜,无须对话,当然数量较少。

五、结语

纵观全书,《史通》中的问句体现出如下两个特点:

(一)反问句数量多,形式多样。这在理论文中是不多见的,作者正是借助这些句式,充分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既阐明事理,又融入自己的情绪,作者深味修史的甘苦,史家的处境,他细致地研究了大量的史书,对其中的弊端给予毫不留情的指责,并冷静地分析其原因;对闪光点也大加赞赏,反问句正适合这种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宣泄。这一特点,应该是对上古诸子散文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了诸子散文严密的说理、酣畅的文势,又对唐代散文的自由、朴素有一定的开创之功。阅读《史通》,能通过反问句感知其气势,领悟其内涵,体验其感情,这也表现了一个专业史论家对所涉领域的执着和追求。

(二)语气词的运用更为自由、灵活。单音节、多音节语气词,随手拈来,并 不局限于常用的那些,特别是双音节语气词,更能反映作者运用语言的娴熟。而且,无论是疑问代词还是反诘副词,它们与语气词的搭配都很自由,不限于常见的搭配,这恐怕也是中古散文更趋成熟的一个标志。

总之,《史通》不仅是史学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唐代散文著作的榜样,其务实、练达的文意,朴实、严谨的文风,自由、晓畅的文笔,都为后世散文写作,特别是论理文章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清]浦起龙.《史通》通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程千帆.《史通》笺记[M].中华书局,1980.

[3] 张振珮.《史通》笺注(上、下)[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4] 刘景农.《汉语文言语法》[M].中华书局,1994.

[5]戴永安.《古汉语表达例话》[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6]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上、下)[M].语文出版社,2001.

[7]曾凡英.史家龟鉴——史通与中国文化[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语气代词副词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韩国语副词“더”与汉语副词“更”“再”的对应
代词(一)
代词(二)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副词和副词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