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副书记选官背后

2014-03-03 08:06秦晓鹰
时代报告 2014年3期
关键词:县委书记作家

秦晓鹰

他求贤若渴的迫切、虚怀若谷的谦逊,恐怕也是当时那一代党的基层干部立志造福百姓的责任使然吧。

1982年春,习近平到河北正定担任县委副书记,拜访的第一个人是贾大山。一来二去,他俩的话题无所不及:从文学艺术到戏曲电影,从古今中外到社会人生……有时二人收住话锋时,已是次日凌晨两三点钟。每遇这种情况,为了不影响门卫休息,两人常常叠罗汉一般,一人先蹲下,另一人站上肩头,悄悄地从大铁门上翻过。然后相视一笑,算是道别。

此后,包括年轻的副书记在内的当地领导班子终于“发现”了这位非党作家的组织行政才能,让他挑起了文化局长的重担。此人一上任,就下基层、访群众、查问题、定制度。几个月下来,便把原来混乱的文化系统整治得井井有条。在任期间,这位作家局长为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文物的研究保护,真是竭尽全力,不但兴建修复了剧院、书店、电影院等文化设施,还让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物得以重现风采和雄姿。

说实话,笔者觉得这事儿更像新中国刚成立时发生的故事。记得有一首诗叫《西去列车的窗口》,记录了上世纪50年代一位将军与一群年轻人在火车上聊天的热烈场面。至于说到周恩来总理暗乘公交车、雨夜问候清洁工、信步走进演员集体宿舍的那些事儿,永远是那么平常温馨,却又似乎已经十分遥远。

.然而,这则故事不但真实且并不遥远。因为写下这段回忆的作者就是当年的县委副书记、现在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那么,我们的各级领导又能够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呢?笔者以为:最直观的启发大概是,任何一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人都要有基于强烈责任感之上的求贤若渴的意识。因为历史已经一再证明,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为官一任,如果没有造福一方百姓的强烈责任感,就不会有智力不足、人才缺乏的紧迫感。从这个角度说,人才意识归根结底也是责任意识,它检验出一届政府一位决策者责任意识的强弱。有研究者说,邓小平同志谈人才问题最多的年份是上世纪80年代。那正是中国的改革刚刚起步的艰难探索时期,习近平同志也是在那时到河北正定县履职的。他求贤若渴的迫切、虚怀若谷的谦逊,恐怕也是当时那一代党的基层干部立志造福百姓的责任使然吧。

副书记与作家的这个真实故事还告诉我们,要想迅速提高软实力,无论是地方,还是国家,不仅需要资金等物质条件方面的投入,同时还需要另外一种投入,即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人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人的理解、信任、友情的精神投入!近年来,国家有关方面多次作出规划,准备不惜投入可观资金以创造各种优越条件,在10年至15年之内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外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大家”。应该说这个培养文化“大家”的规划与设想令人十分振奋,也必然会成为全面打造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宏伟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将是这一发展战略取得成功的最鲜明的标志。不过,要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笔者以为首先需要各级领导能够真正成为各类文化事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明白人,成为这些领域里知识分子的朋友。

乍听起来,交朋友又有何难?但要像当年“习副书记”与那位作家一样交上过心的朋友却绝非易事。首先,你要有雅量有度量不计前嫌。人家说你的风凉话刻薄话甚至误解话曲解话你都不能记在心上。第二,不摆官架子。比如一些官员在参与文化活动或者与文化人打交道时,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具有“评判者”与“裁判员”的身份。如此一来,“官”与“文”,岂能有交友之缘呢?第三,这个“副书记与作家”的故事还启示我们,无论是在文化政策、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内容形式的探索与追求上,都应具备多元思维,而不能强加于人。这看上去好像是在说要尊重文化人,实际上则是在尊重文化事业固有的规律。

总之,要提高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就必须真正明白:文化是人类智慧的代言和人类生存的密码,文化事业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崇高事业,一个民族对文化事业的尊重是这个民族走向更加文明境界的伟大阶梯!

猜你喜欢
县委书记作家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作家谈写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我和我的“作家梦”
台江县委离退局传达学习十二届县委常委会第17次(扩大)会议精神
书记家的狗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黔西县委离退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赫章县委离退局组织离退休干部健康体检
安龙县委离退局召开县情通报暨老干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