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我们如何读杜甫的诗

2014-03-03 14:06蔡丹君
博览群书 2014年8期
关键词:诗史当代人杜诗

○蔡丹君

唐朝诗人杜甫的诗,现存将近1500首。从宋代开始,他就被赋予了“诗圣”之名,从此在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明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将“杜诗”与《离骚》《庄子》《史记》《水浒传》与《西厢》并称“六才子书”,言下之意是将杜诗看做是古代诗歌之冠,给予的评价是很高的。因杜诗的内容中多有唐代历史实录,故又有“诗史”之称,这同样是其他诗人的诗所未曾获得的美誉。在千百年来的阅读和接受中,杜诗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不可忽略的经典。

杜诗成为经典,既杜诗之幸,亦是杜诗之忧。历代以来的诗话、诗论,对杜诗的评论之作十分丰富。千载而下,遂逐渐层累出一些属于杜诗的标签,例如杜甫的“忠君爱国”之诗心、“沉郁顿挫”之诗艺是最常被提及的。这些“标签”往往先入为主地成为了阅读者的间接经验,虽然对杜诗的阅读不乏指导的意义,但也会束缚人们对杜诗产生更为丰富的兴趣和理解。另外,在当代,我们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有着更多的需求。除了希望通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阅读方式,与文学作品发生等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我们还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情感的契合、心灵的共鸣,为人生增益。那么,超越前人的阅读经验,在当代人这里显得十分有必要。

如何超越或者突破前人的杜诗阅读经验?首先我们要全面“占有”杜诗。过去,我们对杜甫诗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前人的选诗,或者那些被著名评论家点评过的诗,甚至只是入选了中学课本的少数几首名作。事实上,杜诗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它不仅仅是“诗史”,也不仅仅只有“忠君爱国”和“沉郁顿挫”。它思想醇厚,不仅有过“致君尧舜上”的激情、“穷年忧黎元”的深沉,也有着“裘马颇清狂”的不羁、“老大意转拙”的萧散。杜诗又在诗歌艺术更集前代之大成,是汉魏六朝诗歌艺术精髓的继承者,且同时又成为宋代之后多个诗歌流派纷纷推崇和学习的对象,各得其法门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杜诗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宋诗之肇端。因此,只有全面地阅读杜诗,才能穿越前人阅读经验所建造的经验藩篱。杜甫有很多诗,一点都不出名,但是只要细细品味,就能从中咂摸出经典之句。例如他有一首《晦日寻崔辑李封》,是写某个寻常日子,和友人相会饮酒的诗,看似叙事十分平淡。但是,其中有一句“崔侯初筵色,已畏空樽愁”却十分打动人心。“空樽之愁”是人间常有的一种心情,还没有开始筵席,就担心酒樽要空,这是人们对得失的牵挂、对聚散的忧心。这一句也成为全篇诗歌的转折点,清晨起来高高兴兴参加宴会的诗,在这种愁色中感受到了人生的不满足感:一切美好与欢欣终将是要结束的。但是,诗人又很快说服自己:这种微妙的情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快些结束,农具不再被搁置荒废,让欢欣与和平成为永恒。这样值得品读的诗,在杜甫的集子里非常多,它们可能在历代的诗文评中从来没有获得被举例的机会,而恰恰因为如此,它们等着人们对之进行更为深刻的解读,从而突破前人对杜诗的理解。读杜诗,要读“全集”,而非“选集”,其意义正在这里。

其次,我们要从读杜诗中有所收获,就要将杜诗当作当代诗来读,而不能认为那是唐代遗留的故纸堆,已经沾满历史灰尘,徒能欣赏文字之美,在其他方面毫无用处。事实上,杜诗一直具有深刻的“当代性”。这种“当代性”的意思是,它在任何时期,都能够在当下的读者的心灵深处引起共鸣。而这种优秀的诗歌品质,并不是任何诗歌都具备的。而杜诗能够具备这一点是因为:它与现实联系得极为紧密,诗人的情感很多是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升华的,原本就是属于普通人的灵魂之歌。然后,它又用最具有贴合性的语言和最精湛的诗歌语言艺术表达了这些情感,能够直接流入、烙在人们的心中。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杜甫有一首诗名为《赠卫八处士》,写尽了人们聚散离合的唏嘘之感。这首诗是写自己与久别的朋友重逢,其中一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仿佛是家常口语,几乎人人能够体会这种岁月过往带来的人生变化,甚至可能在阅读时能非常容易地代入一位自己久别的朋友;而一句“人生不相见,动若参与商”又将人间的聚散规律全部道尽,凝固成一种人生经验。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安史之乱”,笔触全部是从普通人在战争中罹患的苦痛说起。这些离合之悲、生死之痛,即便是放在今日当代人所面临的一些处境,也仿佛是具体可感的。正如鲁迅曾经评价的:“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可能并不是一个“诗歌天才”,他并没有陶渊明决绝的归隐之心,也缺少李白那样奇崛的诗歌想象,但是他真诚地着眼于生活中最为寻常的情绪和细节,千载而下,仍然能够让人分享不尽。而“文学经典”的光辉,正在于此。

超越前人阅读杜诗的经验,除了以上两点外,也需要在阅读和了解杜诗的相关知识方面下一番功夫。作为当代人,初读杜诗,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无法第一时间明白那些字字句句的所有意义。杜诗是有学问的,如果罔顾这一点,那么就无法真正对杜诗展开阅读,更谈不上超越前人经验,而是要冒误解、曲解的阅读风险。比如,杜诗中颇有典故,如果仅仅依靠臆测来判断诗句的意思,那多半是要出错的。甚至于,杜诗的有些典故是暗藏的其中的,并不是僵化使用的,杜甫追求“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如《史记•天官书》中“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而杜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被宋代诗评家周资芝认为是“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这样使用典故,更为自然,故而可以说“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这是需要一定的功底才能辨别。然后,杜诗被称为“诗史”,又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与它相关的历史背景也是需要去认真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杜诗注本,就显得极为重要。自古而来,关于杜诗的注本十分丰富,大概有几十种,十分庞杂。其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过去文史研究者关于这些注释的甄别,往往比较零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部质量过硬的杜甫诗歌校注全集,会成为阅读者值得倚靠的帮手。如果条件还允许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去阅读一些关于杜诗的文学史知识,了解杜诗是在诗史上是如何承前和启后的。

总之,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精神之传承,最终还是牢牢依靠它的读者。杜诗这样的文学经典,是丰富的宝藏,值得不断挖掘。关于杜诗的阅读经验,不应该被固化,而是应该由活在当下世界中的人们去不断突破和更新的,而如果人们安于过去的阅读经验,那么杜诗的发展脚步就会要停滞下来,这对于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将是莫大的损失。因此,当代人应该有这样的阅读责任感和使命感,将杜诗的生命活力,永久地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诗史当代人杜诗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当代微信爱情故事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消除失语状态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杜甫《北征》诗中“赋”手法的特色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杜诗对高丽汉诗影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