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进程中的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提升

2014-03-03 03:10薛剑符李海红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西藏能力发展

薛剑符 李海红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100083②齐齐哈尔大学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要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就必须注重增强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将西藏自我发展能力问题置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沿。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强调主体功能的综合性概念,科学地理解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从资源条件、人文因素、产业基础和国家战略角度出发,准确把握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生成路径,是有效推进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基本逻辑。

一、西藏自我发展的目标取向

当前,西藏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承前启后、全面加快西藏建设、推进西藏自我发展的攻坚时期。西藏发展的目标取向是在维持社会持续稳定、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建设出一个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一)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内涵解析

自我发展是为了区别于依赖外部援助来实现发展的方式而提出的概念。相比之下,自我发展更强调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自身发展,即更注重主体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它是由内部各要素之间、内部要素与外部要素之间,通过优化结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内生性的可持续发展。自我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原则上都是自身,然而,自我发展在强调自身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并不排斥外部力量对于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且如何根据系统自身的需要和具体情况使外部的扶持实现效益最优化也是自我发展能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自我发展能力是内因,是发展的根本所在,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1]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西藏区域内的自然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它既是对西藏区域内的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积累状况的整体描述,也是西藏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发展能力和经济聚集能力的综合反映。”[2]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西藏的自主决策、自主创造和自主调控能力,是在不排斥外界援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身现有的、潜在的各种条件和资源实现西藏发展的能力。

(二)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战略目标

1.社会稳定

习近平指出,“维护社会稳定,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和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根本保证。”[3]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中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西藏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区位条件独特,是中国西南与西北两大经济区的中间地带。西藏的稳定不仅直接关系到自治区内人民生活的安宁和幸福,而且对其他藏区乃至对整个国家的稳定、协调发展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西藏的稳定是巩固我国国防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国西南边防的天然屏障,西藏的国防战略意义从近代开始就显得异常重要,西方列强一直在窥视,寻求进入西藏的可能。在全国援藏的大背景下,努力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长治久安、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这是西藏自我发展的基本目标。

2.民族团结

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为了实现民族团结,进而确保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藏族一直以来是西藏人口的绝对主体,长期的单一民族聚居使西藏民众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感情和心理特质,对于外界的援助有一定抵触心理,容易产生被动接纳的消极情绪。提升西藏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加速和促进西藏内生性的、可持续发展,也更有利于西藏民众以自信的心态积极地看待援藏,从而改变因受援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最大化地发挥出全国援藏的积极效果,妥善处理个别利益摩擦,增进民族间的互信、团结和友爱。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要在发展经济、改善西藏人民生活的同时,用良策善治实现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3.跨越式发展

据测算,在高原严寒等因素影响下,“西藏的区域发展成本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4]因此,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事实决定了在援藏的基础上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性与必然性。从西藏GDP总量来看,虽然绝对数值快速增长,但其占全国比重一直较低,与其地域和资源的占比很不相称。从面积上看,西藏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然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西藏全区GDP却只占全国GDP总量的0.135%。西藏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但目前西藏的资源组合状况较差,资源开发的成本高,利用率低。应该说,在援藏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已经看到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潜力和美好前景。自我发展能力对于西藏地区发展的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协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通过内生性的、自主性的发展使西藏的跨越式发展由可能变为现实,因此,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了缩小西藏与国内其它地区的差距,实现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提升西藏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要素构成

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西藏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它是西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方面的综合能力。从其要素构成的角度来看,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多维的复杂体系,在综合考察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可以从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凝聚能力、科技进步能力,以及科学决策能力等几个层面做如下的分析。

(一)科学决策能力

西藏的发展涉及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外援与内生等许多复杂的关系,而且在其发展的进程中还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西藏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注意克服分裂势力和国外政治因素的干扰。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要求当地政府具备更高的科学决策能力,必须根据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结合西藏资源情况和社会经济基础,进行科学布局,统筹规划。

首先,科学决策能力必须遵循中央确定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他强调西藏工作的核心是四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目标是四个确保“确保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各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努力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路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民族团结为保障,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5]而“发展和稳定”又是西藏工作的关键。发展和稳定在西藏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是解决稳定问题的必要条件,而稳定又是发展的基本保障。西藏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为西藏科学决策能力的形成提供了依据和前提。

其次,通过调研清楚把握地区发展现状和问题是科学决策能力形成的基础。西藏各级干部亲历亲为的调研是西藏科学决策能力形成的基础。在调研中发现问题,靠调研总结经验,通过调研成果的反复检验、反馈和理性升华形成关于西藏发展的科学决策能力。在西藏具体决策形成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以下因素:①区位特点。西藏独特的区位是西藏发展中一切问题的总根源。从自然区位特点看,西藏高海拔高寒缺氧,幅员辽阔而又山高路险,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了西藏的发展;从政治因素看,西藏分裂势力的存在和中印边界问题一定程度地影响着西藏的发展。②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西藏虽然资源丰富,但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矛盾。作为年轻的高原,西藏地质结构不稳定,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植被养护困难,生态环境脆弱。在认真调研论证的前提下克服和解决上述不利因素是西藏科学决策能力形成的基础。

第三,群众路线是西藏科学决策能力形成的关键。在关于西藏发展的决策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式,注意听取藏区民众的意见,耐心地做好群众的宣传和说服工作。西藏的特殊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养育了富有高原生存经验的藏区人民,千百年来,藏族同胞用身心拥抱这片神奇的土地,他们能读懂西藏自然和人文的每一个信息。藏区人民对神山圣水的热爱——实质上说是对环境的保护——超越了对自身的关爱;藏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信仰超越了对物质繁荣的世俗追求。这也是为什么西藏在浮躁的现代化过程中仍能保持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藏区人民发展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是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核心,在西藏民众参与下的科学决策才能落地生根,也才能更有生命力。

(二)资源凝聚能力

资源凝聚可以推进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处在同一产业链上的行业凝聚到一起,彼此有机组合,彼此间既可提供原料和产品,又可以彼此提供销售市场,从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费用。提升西藏资源凝聚能力要大力推进资源条件相对较好、规划布局较为科学的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向优势产业聚集,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如西藏特色优势资源深加工基地——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区建设;拉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和那曲物流中心产业园区建设,都是增强西藏地区资源凝聚力的系统工程。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的凝聚能力在西藏更为重要。由于受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西藏人力资源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大部分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型人才必须从外部引入。为了增强西藏人力资源的凝聚能力必须着力加强人力资源的集中开发和培训。近年来,西藏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为藏区发展提供了各层次各门类建设人才。以西藏大学为代表的西藏地方高校承担了为当地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任务,这些学校开设了具有相关西藏特色的专业,聚集了一大批有志于投身西藏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青年学生,从而为西藏的自我发展培育了相应的人力资源。与此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招生改革的推进,更多的西藏孩子走进了内地高校,强烈的乡土情结又使得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毕业后仍然选择回到西藏工作。此外,在国家援藏政策和特有就业环境、就业政策的引导下,近年来赴西藏工作的各级各类人员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上述途径为西藏的自我发展提供了储备人力资源的可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为相关科技人才在西藏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效地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凝聚。

(三)科技进步能力

科技的进步是以教育发展为基础的,在西藏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长期封建农奴制的历史和游牧式的生活方式,使得在解放前的西藏教育只能是贵族子弟专有的福利。西藏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普及,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新技术的接受和实际应用都以教育普及和发展为基本前提。2012年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截至2012年底,全区有小学在校生29201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4%;初级中学在校生130266人,初中入学率达到98.6%;普通高级中学在校生47825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8291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70.2%;在校本专科生33452人、研究生1079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7.4%。”[6]与此同时内地的各级学校也承担起了共同推进西藏教育发展的责任,截至2012年全国内地西藏班(校)初中、高中、中专,职业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西藏户籍在校生总数42460人。时至今日,教育为西藏科技进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而且这种支持还在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和科技引进是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是指依托西藏现有科技基础在原有高原特色科研领域内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比如藏医药产业、高原生态科技等领域。科技引进是指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需求有选择地使在其他地区已经成功实践并取得实际效益的科技成果引入西藏。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所要求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都是以西藏地区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并且是以科技成果在西藏取得实际效益为检验标准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导向作用,加快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逐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走出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科技创新和科技引进必须注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通过科技创新与引进让知识更快更好更实在地服务于西藏社会的全面发展。根据西藏自身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实情,在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中,科技创新的重点不是高端技术的开发而应注重应用性技术的普及应用。低技术含量、低成本的基础科技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和实效性。例如,在西藏发展航天显然不如发展水利更合理。

三、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路径

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既要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更要注重结合实际,在西藏地区发展战略服从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注重实效,力求创新。必须基于西藏自然环境、人文习俗等各方面的特殊性,重新审视西藏发展的基础。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在全国援藏和党中央支持下,以农牧业为基础,以现有工业的转型和提升整体水平为起点,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要点,重点打造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创造性地推进第四产业发展,是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实现西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路径。

(一)西藏自我发展基础的价值重构

在谈到西藏发展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西藏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社会发育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并由此认为西藏发展存在着严重的“能力劣势”。我们认为在发展的问题上,“不足”恰恰给广义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正确认识西藏的发展基础,辩证地看待西藏“能力劣势”问题,是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观念基础。

1.自然条件的复杂性转变为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大体可分为三个不同的自然区:藏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遍布起伏和缓的丘陵和盆地;藏南谷地是一连串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土质肥沃;藏东是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区。数不清的雪山是河流湖泊的源头,雅鲁藏布江、那曲河(下游称怒江)、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等都发源于西藏。高原、大山、大河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构造形成了西藏自然条件的复杂性。

在西藏12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中,耕地36万公顷,牧草地65万公顷,两者相加只占总面积的0.83%;相反砂地、裸地、沼泽、戈壁、冰川等难以耕种和放牧的地域面积却占到了西藏土地总面积的30.7%。然而转换一下思路,这30.7%的生态恶劣地域恰恰具有相当可观的利用潜力,从而形成“未开发土地多”这一西藏土地资源的最大特点。

西藏地貌复杂,山高水深谷险,加之严寒缺氧,这些严酷的自然条件无不对人类的活动构成了各种挑战,限制了西藏的发展。然而,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却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据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统计数据,西藏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在6000亿元以上,铬铁矿已探明的储量居全国之首,锂的远景储量居世界前列,铜的远景储量居全国第二位。硼、锂、铅、锌、金、锑、铁也是西藏优势矿种,[7]在全国占重要地位。

崇山峻岭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的改造,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也限制了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在西藏,一些渺无人迹的无人区却是难得的植物宝库和野生动物的乐园。西藏有野生植物9600多种、高等植物6400多种,涵盖了北半球从热带到寒带的各种植物物种科属和生态类型。[7]西藏目前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共计79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25种,濒危灭绝或西藏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45种。西藏还有陆生无脊椎动物2307种。西藏特有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最丰富、最独特的野生动植物宝库。

此外,高山大河天然地造就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山的雄浑磅礴,水的轻灵澄澈是西藏无与伦比的旅游资源。

2.人文习俗的独特性转变为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独特的人文习俗使西藏存在着不少难以解释的现象,一定程度上也给人们认识西藏带来了阻力。人们往往热衷于西藏的神奇,却不去探寻其背后的科学依据,久而久之神奇变成了不可触及的神秘并增加了西藏与发展之间的距离,然而通过认真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这些独特的习俗恰恰是西藏民众世代积累的高原生活经验,它们不但是民族文化丰富性的体现,而且是西藏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西藏,信仰藏传佛教是绝大多数藏族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承载了人们的希望和寄托,它使信徒们在平静地接受一切现实的同时执着地追求着来生。善男信女们跋山涉水,磕着难以计数的等身长头,饱经雨雪风霜赴拉萨拜佛,信念和意志任由艰险和时间来考验!这种虔诚往往是藏区以外的人们所无法理解的。藏传佛教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藏民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藏独特的社会生活习俗的形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文历算是藏族人民千百年来与自然进行交流的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它是通过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方法,把各种天体运动的方位、时间等未知的东西,用数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并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的一门自然科学。[8]天文历算被用来制定藏历,推算农牧业耕作时机、节令、物候、人体脉相变化周期,预报中长短期天气,以及日月食和地震等。这门相当独特的学科,对农牧区人民的生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藏医药学起源于藏族高原环境下的长期医疗实践,是最具有地方特色,又融合了西藏神秘文化的奇特医术。藏医一般认为起居、饮食、精神和季节等为四大病因,治疗措施除药物疗法和行为起居疗法外,还有火灸、放血、金针、沐浴、药蒸等奇特疗法。藏医学重视整体的调节,提倡通过调控饮食和调整起居来预防疾病。生长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高原高寒缺氧等极端环境中的植物药材,无污染并富含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因而药效极好,再辅以珍宝入药等特殊制药方法从而成就了藏药的神奇疗效。这些独特人文习俗是民族文化特质的真实反映,它所蕴藏着的文化功能与社会作用正是西藏自我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现实路径

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必然要以经济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为基本标志,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发挥农牧业的基础作用,努力提升工业质量并使之与环保要求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发展,“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优中选优’的高原特色产业体系”[9]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切实保护西藏各族人民的长远利益。

1.基点:第一产业的保质和增量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把西藏打造成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的目标。“农牧业是西藏的传统产业,也是基础产业。”[10]“1952~1997年间,农牧业产值占西藏GDP的比重一直居第一位。”[11]农牧业是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基础。西藏传统的农牧业具有绿色无污染的优势,高寒又为农牧产品提供了天然的贮存条件。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应该以农牧业的保质增量为基础。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把农牧业的科技创新放在首位。科技研发和研发成果的实际应用是农牧业保质增产的关键,是实现西藏农牧业上规模、产精品、出效益的必然选择。其次,在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注重农牧业的宏观规划和合理布局。以自治区所属各区域特有的农牧业资源和条件为基础,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带,形成合理的板块布局。努力规划和培育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青稞、牦牛、绒山羊、藏系绵羊、藏鸡、藏香猪,林下资源和藏药材等优势农牧业板块布局。第三,注重农牧产品的深加工,努力提高西藏农牧产品的附加值。要从生产农牧业原产品向原产品深加工转变,打造众多的高原特色农牧产品加工基地,通过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来促进农牧产品增值。同时要强化农牧产品的品牌意识,力争培育一批增值效益大、市场优势明显、质量过硬的品牌产品。

2.起点:第二产业的转型和提升

现代化是以工业发展为标志的,但西藏的工业发展由于高原高寒、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因素的限制而面临成本高、收益小的情况。同时,生态环境的脆弱也决定了西藏工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西藏工业发展的策略首先是努力推动落地生根型工业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注重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其次是优先发展再生能源工业。西藏有丰富的水能、电能和风能等资源,优先发展清洁能源工业使其成为其他工业的先导性产业,为其他工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基础。此外,矿产业是西藏“二产抓重点”的重要内容,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论证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以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开发和战略资源后备基地”为目标,坚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合理有序推进铜矿、铬铁矿、铅锌矿等优势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集约利用。

基于西藏的现实,第二产业是西藏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其自我发展的起点。西藏的工业发展,必须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在原有的基础上稳步前进,有针对性地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加大先进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3.重点:特色优势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温军认为,西藏“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就在于农牧业及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12]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是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的充分体现。选择西藏特色优势产业要立足于当地的比较优势,进行充分论证。资源优势、高原特色和民族性是确定西藏特色产业的基本标准。此外,充分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对内地乃至国外都有较高的吸引力也是确定西藏特色产业的关键。相比之下高原特色生物产业、藏医药业、高原绿色食饮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高原特色旅游业等都是潜力巨大、极富西藏地域特色的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以立足本区域,放眼域外,逐步提升产业规模为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特色产业发展应该确立比较的视野。在藏区内外对比中确定具体项目、生产条件和质量标准,决定产业发展规模和市场取向。二是以政策引导与科技扶助为助推手段。政府应该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扩大宣传,积极主动地寻找市场,逐步提升产业开发层次。努力提高研发、生产、包装、贮运过程中的科技含量,通过现代化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来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三是推进特色产业的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组合会产生更好的自我发展效应。高原绿色食饮品加工与农牧业有天然的联系,需求面广,需要量大。藏医药业与高原生物产业相结合,高科技赋予传统产业以更强劲的生命力。旅游产业与民族手工业相结合可以让旅游者既看到美景,又带走了实物的记忆。在这样一个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会有更多人以各种原因来到西藏,第三产业也必将随着市场的成熟进一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4.创新点:引导第四产业的创造性发展

第四产业是指以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加工传递、处理控制等为主的相关产业。对第四产业的创造性探索为西藏自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第四产业发展使得经济技术范式从主要以能源投入为基础,转移到主要以信息技术投入为基础。第四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血液”和“润滑剂”,其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在这种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西藏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包括西藏的政务办公、商务交流、城市建设、生活传媒等。西藏发展的诸多方面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影响去进行合理的规划、调控与推进。西藏传统产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的助力进行改造,从而获得新的出路。在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的过程中,第四产业的发展是西藏自身资源与现代化市场之间对接的重要纽带,是实现西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的有效提升依托于内在的实现路径,同时也应该充分注重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西藏的自我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援藏政策,在协调整合来自全国各地具体援藏措施的基础上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正确理解援藏政策的内涵和目的,恰当地利用援藏政策,结合西藏实际状况加强援藏政策的科学持续实施,让援藏政策最大化地发挥出推动西藏发展的力量,这恰恰是西藏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1]郑长德.中国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构建研究[J].民族研究,2011(4):16.

[2]张佳丽,贺新元.西藏自我发展能力刍议[J].西藏研究,2010(4).

[3]习近平.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20.

[4]罗绒战堆,樊毅斌.西藏与内地区域发展成本差异比较[J].财经科学,2011(10):96.

[5]胡锦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1/22/content_12858927.htm.

[6][10]西藏的进步和发展(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5.

[7]房灵敏.区域分工视角中的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分析[J].中国藏学,2012(1):134.

[8]沙盘上推算出的天气农时[N].西藏商报,2013-12-06.

[9]绒巴扎西,彭泽军.藏区产业成长模式初探[J].中国藏学,2008(2):130.

[11]靳薇.西藏援助与发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249.

[12]温军.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J].中国藏学,2003(1):23.

猜你喜欢
西藏能力发展
都是西藏的“错”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