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然相异的两份晚清重臣遗嘱

2014-03-03 02:18宇明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2期
关键词:奏折张之洞李鸿章

宇明

1909年,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生命即将油尽灯枯,临终前,他给子孙留下遗嘱:“人总有一死,你们无须悲痛,我生平学术治术,所行者不过十之四五,所幸心术则大中至正。为官四十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

八年前的1901年某日,李鸿章自知不起,给慈禧和光绪皇帝上了最后一道奏折,这实际上也是他的遗嘱。奏折里,李鸿章在叮嘱最高统治者要“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的同时,也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说自己“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时局艰危,不敢自称衰病,惟冀稍延余息,重睹中兴”。

张之洞与李鸿章在遗嘱中都提到了自己的勤政,这一点不是自吹,有他们一生的行事为证。张之洞与李鸿章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两人都是少负才名,聪颖过人。李鸿章9岁读完“四书”,24岁考中进士,列全国第39名,授翰林院编修职务,成为当年安徽省最年轻的翰林之一。张之洞少年时便被人称为“神童”,13岁考中秀才,名列第一,15岁考中举人,26岁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

比如两人都有卓越的政治才能。1853年,28岁的李鸿章开始办团练,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幕僚,显露出军政才华。1861年,他编练淮军,逐渐形成淮系集团,后来又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农民起义,为挽救清王朝立了巨功。1881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他设立清源局清理山西30多年的悬案、积案,根据个人表现,对县官严加奖惩,还为清政府荐举了数十名人才。他创办令德书院等学校,建立山西铁矿等实业,深受当地老百姓称赞。同样,两人还都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中流砥柱。

但张之洞有一点跟李鸿章截然不同,那就是他的个人操守远在李鸿章之上。张之洞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为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年关实在挺不过去了,他就派人典当衣服之类的东西。当年,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规矩: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都给200两银子,并不开箱验看,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张之洞手头松动一点,必会派人用银两赎回箱子。张之洞的弟子傅岳(字治芗,武昌人,民国时任北京师大教授)曾回忆过张之洞身后的情形:“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正因为官做得“清洁卫生”,所以他敢在遗嘱中说:“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

李鸿章则是一个典型的贪官。据沙皇冬宫档案记载:1896年李鸿章签订《中俄铁路条约》后,即从道胜银行获得沙俄给予的回扣300万卢布,时值50万两白银。他从办洋务、办海军中得到过多少好处,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李鸿章初入仕时,他家只是中产之家,李府最盛时居然有田100多万亩,难怪当时有人讽刺他“宰相合肥天下瘦”。也许因为心里有鬼吧,李鸿章写给慈禧和光绪的最后一通奏折只敢说“服官四十年,未尝因病请假”,而不敢像张之洞一样声明自己“不谋私利”。而后世诟病李鸿章的除了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利于中国的条约之外,贪财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两份遗嘱表面上大致相近,深究起来却迥然相异。endprint

猜你喜欢
奏折张之洞李鸿章
李鸿章的尴尬
张之洞的“三不争”
张之洞治赌
李鸿章的崛起
改变李鸿章一生的那顿早饭
论如何鼓励自己认真学习
《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的内务府相关的奏折
雍正朝奏折制度发展概述
张之洞被“教育”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