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蒂姆·温顿主要文学作品对海洋的生态关注

2014-03-04 00:19杜洪波
关键词:捕鲸澳大利亚海洋

杜洪波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基础课部 四川成都 611731)

澳大利亚诗人AD霍普曾说道,比起茫茫草原,澳大利亚人似乎对浩瀚大海更加垂青,更加钟情于海滩。而享誉国际的澳大利亚小说家和短篇故事作家蒂姆·温顿(Tim Winton),则毫无疑问当属澳大利亚国内外关注澳大利亚海洋最成功、最著名的作家。其大多数作品均以西澳海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以海洋为背景,人与海洋密切关系的生动故事。格伦·菲利普教授曾评论这位作家“钟情于印度洋和西部大高原的边界处(我们通常称之为“海滩”),就好像澳洲人钟爱海上冲浪一样。”[1]

蒂姆·温顿(Tim Winton,1960—)出生于西澳大利亚州首府佩思(Perth)郊区默斯曼(Mosman)的一个警察世家,是家中长子。温顿自小生活的西澳大利亚州濒临印度洋,地广人稀,矿产丰富,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保留原始状态,是澳大利亚最富有原始自然景观的地方,也是最能领略澳洲风情的地区之一。西澳大利亚洲的首府佩斯西靠印度洋,因距最近的城市都有上千公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孤独的明珠。城市覆盖上千个湖泊,处处可见漂亮的海滩,拥有尖峰石阵、宁嘉璐珊瑚礁等十大自然奇迹和十大野生动物园等等。温顿从小在郊区长大,成长过程中多数时间都呆在海边和沙滩,受其叔父影响,温顿自幼阅读了大量书籍,这激发了他写作的兴趣。在《陆地边缘》(Land’s Edge)一书中,温顿回忆道:“我整天整天地学习,学习我的生活方式——狩猎、收集外来世界的舶来物、垂钓、跳水、游泳、冲浪、篝火、划船,感受来自于四面八方的风景,回到家之后我开始思考、写作和阅读,只有在这里我才能感受到微风轻抚,这里是我的梦想之地。”[2]

温顿自诩来自于一个“家事口口相传”[2]的家庭,暗指家里人都爱唠叨。“我的奶奶知道所有故事,我们常常坐在她身边聆听”[2]。温顿12岁时搬迁到距佩斯418公里的山区城市奥尔巴尼(Albany)生活了三年,小城和南海岸的居住经历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基础。17岁时温顿进入位于佩斯的科廷(Curtin)大学学习文学创作,18岁时已经创作四十多篇故事。温顿曾在意大利、爱尔兰、法国和希腊居住过一段时间,1989年和妻子及三个子女选择回到西澳佩斯,定居于佩斯北部的沿海小镇弗里曼特尔(Fremantle)。温顿自幼开始写诗创作,在澳大利亚文坛享有“神童”的美称,目前是澳大利亚最为多产的著名作家,其作品获奖无数。

温顿的作品多以西澳海滩小镇为背景,他曾这样说过:“对我来说环境是我创作的灵感,如果对你所处的这片土地没感觉,那么自然也不会感受到这一方水土上的人和事。”[2]温顿的作品中也含有大量对自然形态、风景和空间的描写,其多部作品如《浅滩》(Shallows,1984)、《蓝背鱼》(Blueback,1985)、《土乐》(Dirty Music,2001)等更是以自然为主题,生动刻画了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深刻阐述了拯救生态、保护环境的道理。菲利普·汉修曾说道:“温顿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自然,他笔下海洋的力量代表了澳大利亚的文明。”[3]温顿的短篇小说集《岔路口》(The Turning,2005)亦是如此,虽然整个叙事结构变化离奇,分别从多个角度描写小镇生活,但大海却是贯穿故事永远的存在,是整个小说的主题。

温顿是澳大利亚环境保护运动的积极分子,也是澳大利亚海洋保护协会(AMCS)赞助人之一。他积极参加该协会组织的各项环保运动,倡导人们树立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同时,温顿也是澳大利亚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赞助人和积极分子,以自己实际行动投身于反对捕鲸和抵制鱼翅消费的活动中去,其长篇小说《浅滩》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该小说讲述的是抵制捕鲸运动的故事。2003年,温顿获得西澳大利亚作家奖章,他更是将奖金25,000澳元捐赠出来,用于保护宁嘉璐珊瑚礁运动。

温顿的首部作品《露天游水者》(An Open Swimmer,1982)完成于其大学时期,1981年获得澳大利亚弗格尔(Vogel)文学奖,从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小说讲述了两名从小一起长大的年轻人杰瑞(Jerra)和肖恩(Sean)一起出海钓鱼,两人在旅程中发现两人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大,彼此言语越来越尖锐,思想也开始渐行渐远,逐渐地,两人开始话不投机,最终导致友谊破裂。温顿透过小说,刻画了青少年的成长心历,成长往往伴随着孤独,唯一让杰瑞感受到力量和安全的就是自己爱好垂钓,在鱼儿上钩的那一刻,用右手抓住鱼头抵住左腿,将之从鱼钩上取下,自己可以决定鱼儿命运,将之放进桶里还是放回海洋的瞬间,仿佛对生与死有了掌控的权利。《露天游水者》深刻描绘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恐惧与喜悦,是对过去和现在的一首冥想曲。旅行中杰瑞向好友肖恩吐露心声,讲述了母亲还在世时的喜怒哀愁,杰瑞不得不去面对母亲受虐待被摧毁的经历,也因为母亲自杀而深深自责,从此快乐不再,人生梦想破灭。在整个故事中,各种形式的欲望都通过温顿之手,在深邃海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性与爱,生与死,海洋是一切梦想之源。在《陆地边缘》(Land’s Edge)中,温顿记录了他第一次对孤独的感受:“在海岸边,我遇到了半蹲在灌木丛中的孤独者,我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并为此感到害怕。我十八岁以来第一次看到了这些孤寂、怪异的独行者们寻找庇护却又不断陷入困境,他们被卡在那些属于背叛、耻辱和愤怒的时刻无法动弹。他们长期以来躲藏在回忆里,以至于所有人都忘了他们,顾自悲伤,徒留遗憾,不留痕迹。正是他们,给予了我创作第一部作品的灵感,还有我的初恋。”[2]正是来自于海洋的灵感之源,《露天游水者》体现了温顿小说的精神所在。温顿将自己作为青少年,将成长的感受付诸文笔,在大自然中,树木可以说话,鱼儿象征着自己,海洋包容了所有的秘密。而杰瑞正是他在微风吹拂的海岸上遇到的那些孤独的人们的代表。从生态角度来看,温顿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只有融入到自然当中,像鱼儿融入深邃的海洋之中一样,才会真实地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和成长!

温顿的第二部作品,长篇小说《浅滩》(Shallows),于1984年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小说讲述了以奥尔巴尼(Albany)为原型的小镇安各鲁斯(Angelus)的传统产业——捕鲸业——对小镇人们生活的影响。小说主人公克利夫·库克森(Cleve Cookson)赞成捕鲸,而他的妻子,故事的女主人公昆妮(Queenie)虽出生于捕鲸世家,但她本人却是一个忠实的环保主义者,在澳大利亚某地的一个捕鲸站上积极组织抗议捕鲸的活动,导致混战。一个偶然的机会,克利夫读到了昆妮祖上留下的捕鲸杂志,对19世纪30年代的捕鲸过程的残酷和血腥有了进一步了解,内心开始产生了变化,开始转变思想,重新正视上百年来小镇上的传统捕鲸行业,和妻子昆妮(Queenie)一起投入到抗议捕鲸的运动中去。小说中,温顿用他有力的诗意般语言讲述了人类如何一步步吞噬鲸鱼,呈现出捕鲸活动的残酷与血腥。“这些座头鲸,它们是有着最大心脏和大脑的哺乳动物,是最忠诚、最无私、最值得信赖的朋友,它们和安各鲁斯的‘英雄们’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4]小说发人深省,将“保护鲸鱼”的标签贴在了人们心中,也让读者对赖以生存的海洋,人类与其它动物和谐共存,道德生活,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浅滩》之后,温顿发表的三部作品《云街》(Cloudstreet,1992)、《土乐》(Dirt Music,2002)以及《呼吸》(Breath,2009),成就了温顿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第一位四度获得迈尔斯·弗兰克林奖的作家。其中《土乐》更是发展了澳大利亚女性挑战千篇一律形象的角色。乔吉·贾德兰(Georgie Jutland)这个坏女人角色,几乎集中了温顿早期作品的所有女性角色的特点,然而坏女人乔吉作为一名专业护士和吉姆·巴克兰德(Jim Buckland)两个孩子的继母,角色依然讨好。乔吉出生于西澳佩斯中产阶级家庭,她智慧、复杂、寻求物质成功意外的精神食粮。她的伴侣吉姆·巴克兰德是一名渔夫,亲近自然与海洋,是温顿理想中的英雄人物。巴克兰德家族曾经充满暴力,挥金如土,极大影响了吉姆的童年,他坚持要补偿自己的过去,为此不得不面对家族的宿敌——独来独往的音乐家卢瑟·福克斯(Luther Fox)。而在福克斯离开去往澳大利亚西北部之前,和乔吉有过一段爱情罗曼史,故事中福克斯北上旅程阶段则部分为叙事诗,部分为小说。旅途中他所遇见的各种角色以及他们的音乐,正是福克斯所追寻的人生。小说的结尾,乔吉和吉姆坐着水上飞机寻找卢瑟,他们的飞机坠落海洋,乔吉刚好被一个神秘野人所救,这个野人正是福克斯。故事戏剧般的情节贯穿小说中人物的逐渐觉醒,最终,一切坠落于温顿理想化的精神境界。为此温顿与著名广播剧作家拉奇·欧辛斯(Lucky Oceans)合作,专门为《土乐》灌录了CD——《土乐:专为小说定制的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温顿的另一部小说《蓝背鱼》(Blueback),小说被誉为一本当代寓言,亚伯·杰克森(Abel Jackson)生活在澳大利亚一个居于国家公园和海洋之间的海湾,亚伯的父亲在他十岁时去世,他和母亲一起生活,帮助母亲下水捉鲍鱼。一天,他抓到了一只巨大的蓝色石斑鱼,并将这条鱼命名为蓝背鱼。蓝背鱼聪明又大胆,是鱼类中的传奇。而这时开发者和渔夫们想方设法要掠夺这片海湾,不但破坏了他们生活的环境,还致蓝背鱼于危险之中。最后在母亲的帮助下,他们将渔夫们驱逐走,亚伯明白了“自然界中没有什么比起人类的贪婪更残忍和野蛮”[5]的道理。多年以来,不良开发者们制造的污染正不断威胁着他们生活的海湾,亚伯的母亲建议立法者们将此处列为保护区。而今,亚伯已经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他决心放弃自己的国际事业,将自己奉献给有蓝背鱼在的这片自然,一代又一代延续下去。温顿将自己的环保思想巧妙地融于以海洋为背景的故事之中,语气轻快却令人深思,是值得一读的环保作品。而西曼·当娜(Seaman Donna)也评论该作品为“适合成年人看的一部关于青少年与自然环境紧密关系的离奇作品。”[6]

迄今为止,温顿还在期刊杂志上发表了众多与海洋相关的短篇小说和杂文,如《深处》(The Deep,2000)、《海扇》(Cockleshell,2004)、《着陆在地球某个地方:澳大利亚和北美自然选集》(Landing,A Place on Earth:An Anthology of Nature Writing from Australia and North America,2003)、《蓄水层,最佳灯塔》(Aquifer,The Beacon Best of 2001,2001)、《陆地边缘》(Land's Edge,1993)、《本土色彩:澳大利亚之旅》(Local Colour:Travels in the Other Australia,1994)等。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成话剧、电视剧和广播剧,搬上了舞台和荧幕,如《浅滩》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以话剧形式在澳大利亚上演。

[1] Glen R E Phillips.浅谈西澳文学作品对海洋的关注[J].杜洪波,译.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2] Tim Winton.Land’s Eadge[M].Sydney,New Sowth Wales:Picador Press,1998.

[3] Hensher,Philip.Ruling the waves[J].Spectator,2008(3):36.

[4] Tim Winton.Shallows[M].Minneapolis:Graywolf Press,1984.

[5] Hogan,Kay.Blueback:A Contemporary Fable [J].Library Journal,1998(1):114.

[6] Seaman,Donna.Blueback [J].Booklist,1998(2):986.

猜你喜欢
捕鲸澳大利亚海洋
澳大利亚RaeRae五口之家
澳大利亚将严格限制2,4-滴的使用
日本政府因捕鲸争议“退群”
我爷爷是捕鲸手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在澳大利亚骑行
日本:继续捕鲸继续捕鲸
澳大利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