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语言的特点及英译中的常见障碍

2014-03-04 18:44
西部中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英译术语中医药

陈 战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不断发展而成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经典著作多以古文形式存在,语言上表现出浓厚的古典文学色彩,这给中医英译带来了诸多障碍。全面掌握中医药语言特点,客观分析其对英译造成的障碍,有助于顺利开展中医英语翻译工作,促进文化交流。

1 中医药语言的特点

1.1 抽象性与复杂性 中医药语言非常抽象而且十分模糊,往往让人感觉晦涩难懂。中医里有许多独特的术语,如“气”“阴阳”“藏象”“五行”等,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在翻译这些特有术语时,既要做到忠实原文,准确表达意义,还要为英语读者着想,选择便于他们理解的词语。中医的概念十分复杂,看似相似的概念非常多。比如“气”这一概念。中医里既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也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另外,中医里“气”还有多重含义。以上提到的都是人身之气,中医还将中药的四种性质称为“四气”,将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称作“六气”,将体内不正常的水液称作“水气”,将致病的六淫称为“邪气”。仅“气”就有如此多的相关概念,且意义上各不相同。中医药语言的抽象性和复杂性给翻译实践带来了巨大挑战。

1.2 人文性与文学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医学视为自然科学。而实际并非如此,“医学在具有显著自然科学性质的同时,还具有显著的人文科学性质”[1],这在中医药学上的表现尤为明显。中医药语言非常重视取类比象的方法,还经常运用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帮助阐释抽象概念,使其变得具体、形象,有助于人们去理解和学习。例如,中医里特有的抽象概念“三焦”,《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运用比喻手法对其功能作出了形象的概括,“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形容上焦主布散水谷精气,如同雾露蒸腾。“中焦如沤”形容中焦主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同沤物浸渍。“下焦如渎”形容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翻译时需要认真把握中医药语言中富含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在目标语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帮助读者进行理解。

1.3 民族性和文化性 语言国情学指出,任何语言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反映该民族特有事物、概念和思想观念的词汇。此类词汇在其他民族语言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表达方式。虽然这类词汇的比例可能不是很大,但却意义非凡,其代表着该民族独特的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文化的关键。中医药的发展植根于中国特有的人文地理条件和中华民族文化母体。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道家、儒家和中国佛教的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语言上往往重意合、重悟性,在思维上强调整体、含蓄与综合。中医药文献中的许多术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生活状况、宗教信仰等,英语中很难具有对应的概念。由于中医药语言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性,翻译时需要审慎处理。

2 中医药语言英译中的常见障碍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其语言也独具特色,但这也给中医英译带来了诸多障碍。

2.1 望文生义 字面意义是指词语表面上的意思,与内在含蓄的意义相对。仅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而不去深入掌握其隐含或附加意义,往往导致言语上的严重错误[2]。由于中医药语言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再加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译者水平参差不齐,往往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误译。例如,《黄帝内经》曾被错译成Yel low Emperor′s Internal Medicine,其中的“黄帝”是华夏始祖之一,应该专有名词理解,显然不能译成Yel low Emperor(黄色的皇帝)。另外,其中的“内经”是与《黄帝外经》中的“外经”相对而言的,译成Internal Medicine并不正确,因为Internal Medicine是指内科学。因此,《黄帝内经》的正确译法应为Huangdi′s Canon/Classic of Medicine。类似的例子枚不胜举。“母病及子”被错误地理解成“一种遗传性疾病由母亲遗传给了孩子”,实际上这个术语是用来说明五脏之间由于母脏病变累及子脏的病机传变。“带下医”曾被误译成“doctor underneath the skir t”,实际上“带下医”就是妇科医生,应该译成gynecologist。

2.2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中医药术语中是非常普遍的,所以翻译时,首先要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含义,然后再去选择英语中合适的对应词语,不能一概而论。例如,“虚”这个概念在中医里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也非常多,包括 weakness,def iciency,hypofunction,asthenia等。根据中医医理,“脾虚”应该译为spleen asthenia,“血虚”应该译成blood def iciency,而“体虚”应该译成 weakness或debi l ity。再如中医里的“痰”存在有形和无形之分,因此不能一概译作phlegm或sputum,否则会导致意义的错误传递[3]。

2.3 缺乏对应语 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其理论系统、观念体系和概念范畴等方面较之西医学存在明显的不可通约性。因此,中医药学中的很多概念和术语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相近或相同的说法,如阴阳、气、命门、三焦等。在翻译时,一般对这类词进行音译处理;还有一些中医概念和术语看似能够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语,但实际上也是有其“形”,却无其“意”[4],例如“表里”“六淫”(即六种致病因素)等概念。虽然在英语里也有exterior/external(表面的,外在的)和interior/internal(内在的,里面的)等词语,也分别有 wind(风)、cold(寒)、summer-heat(暑热)、dampness(湿)、dryness(燥)、fire(火)等词语,但是这些词在英语中表示的词义并不能表达出中医概念的特定含义。

2.4 修辞手法 中医药语言中富含各种修辞格,如果把这些带有修辞格的术语直译成英语中对应的词语,可能会致读者感到匪夷所思,不知所云,无法达到准确传递信息的目的。例如,“四君子汤”是著名古方剂,以人参、白术、茯苓、甘草4味中草药为主,不热不燥,适度施力,顺应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若直译成“Decoction of Four Noble Drugs”,很难让读者看明白。对这类中药方剂可以采取音译加注的译法,此方可以译成Sijunzi Tang(Decoction for Def iciency of Pi and Weiqi)。另外,取类比象是中医的一大特点,许多术语均是以动物名作为喻体。这类术语也经常被错译。例如,牛皮癣(即银屑病)曾被许多人误译成Ox Hide Lichen,而寸白虫(即绦虫病)也一度被错译成Inch White Insect而谬之千里。

综上所述,中医药语言独具特色,其特有的基本概念及民族性给准确英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5],稍有不慎就可能因译者的理解或表达错误而导致信息传达出现障碍。但这并不是说中医药语言无法进行英译。只要中医英译工作者努力提高中医知识方面的素养,正确把握中医药术语的本质内涵,同时注重提高翻译能力,就可以进行高质量的中医英译工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14-17.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62.

[3] 赵丽梅.浅析中医英语翻译障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4):426-428.

[4] 李照国,朱忠宝.中医英语[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30.

[5] 顾建安.浅谈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及难点[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41-42.

猜你喜欢
英译术语中医药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