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本驹:逐梦一生的“编外人员”

2014-03-06 07:17金大兴
团结 2014年5期
关键词:编外人员多党合作民革

◎文/金大兴

庞本驹:逐梦一生的“编外人员”

◎文/金大兴

那是笔者刚到民革遵义市委会机关上班之时。一天早上,笔者正在整理桌上的资料,便听见一阵由远及近的轻快哼唱声,随即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我回头,见一个面庞清瘦、嘴角微微上扬的老人进来。同事立刻开心打招呼:“庞老师,来了。”他见我陌生,便主动问道:“新来的吧?现在办公室都是年轻人了,好,真好。”说着,将一摞A4纸放在我面前:“这是这期《遵义民革》的一校稿,你看看,肯定能帮助你尽早熟悉工作。”正当我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时,同事帮着接过稿件,然后笑嘻嘻打趣地向我介绍:“不要紧张。这是我们民革党员庞本驹,属于市委会机关的‘编外人员’哦,要想了解民革,找他就对了。他人很好,以后接触机会多了,就了解了。”老人也爽朗一笑:“有不明白的只管问我!能帮你尽快熟悉民革!”这就是笔者与庞本驹的初识经历。

此后与庞老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一天,一月,一年,年复一年,与他接触时间长了,了解了他的过往,你会被他的坚韧、执着、热情所感染,会有心灵的呼应,灵魂的触动。

逐梦教师

庞本驹,1944年生,1967年从贵阳师院俄语系毕业,先到军垦农场劳动锻炼,后分到印江县板溪区戴帽小学教初中外语。胸怀潇洒执教梦想的他,调动起百分百热情投身教学中:早早撰写教案,又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当时学校还没有条件购买外语教材,他就自己边教边编写。仅一个学期,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庞本驹的实力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此后学校领导又委托他编写学校的乡土教材、担任其他课程的代课教师、管医务室、训练校篮球队,县里请他组织演出样板戏、帮助县委宣传部开展县里先进事迹展览。庞本驹精力充沛,件件事都做得有模有样。同事们戏称他为“挂名老师”。

之后他回到了家乡桐梓,在桐梓二中继续教师工作。能力出众的他被校工会推选为工会主席,并被桐梓县公安局请去担任学习班的教课老师,从此,“挂名老师”的称号再也没有离开他。庞本驹说,年少的我梦想做一名教师,三尺讲台为我提供了演绎梦想的舞台,我投身于其中,陶醉于其中。不过,现实是一个更大的舞台,走上了社会,我逐渐发现,还有更多的梦想要去追逐。

逐梦作家

当作家是当时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的梦想,然而,文学大军中却少有成就者,这使庞本驹有些茫然,也不敢轻易尝试。一个暑假,他在街上偶遇桐梓县文化馆的饶馆长。饶馆长问:“你每天都在街上转悠,想做点事情不?我听说了你在印江做的一些事,要不你就随我们一起下乡采风吧。”“采风?”“就是去体验生活搞创作。”饶馆长的好意也不好回绝,就这样,他参加了采风活动,交了处女作《羊磴河上》。饶馆长看了他的稿子,惊诧地说:“写得不错,学过写作?”“没有,不过自己在大学的专业是俄罗斯语言文学,老师用俄语讲述文学作品,文学在潜意识里并不陌生。”散文《羊磴河上》成为那次采风活动最成功的稿件,收录在1987年的遵义地区散文集中。

处女作的偶然成功变成了追逐作家梦的强大动力。从此,庞本驹掉进稿子堆里,奋笔疾书。利用业余时间,他笔耕不辍、勤于写作、几无搁笔。稿件一完成,他就拿着稿子找当地有名的作家提意见,找亲戚朋友提建议。他人的否定,让庞本驹思索良久、反复琢磨、重新来过;他人的肯定,让他开怀大笑、信心倍增、斗志昂扬。就这样,庞本驹这个名字开始在《遵义文艺》、《山花》、《贵州文艺》、《广州文艺》等刊物上频频出现。短短几年,他成为桐梓最多产的业余作者,也因此成为桐梓地区少有几位能够加入省作家协会的作家之一。他追逐梦想的劲头势不可挡,《送礼》、《雪山情》、《编外队长》、《女乡长》、《少帅在贵州》、《古道奇兵》、《周西城》等作品相继诞生,成为省内较有名气的多产作家。

庞本驹说,作家梦得以实现,含有偶然因素。但让作家梦闪闪发亮,则是靠一支笔、一张纸,不断努力、用心经营的结果。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我感到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入,总觉得还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识有所归属、有所依靠,这是我应该去追逐的。

逐梦民革和多党合作事业

庞本驹的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抗日战争。这段历史也成为庞父经常教育庞本驹爱国、爱民的话题。每一次交谈,父亲总会说:“我身为一名军人,参加抗日、打过鬼子,脑袋里至今还留有日本兵的子弹。现在是和平年代了,但黄埔精神我永生难忘,促进祖国统一、合力振兴中华的使命永驻我心。我年岁已大,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你们,希望你们能为国家、为民族有所贡献。”

也许是父亲一次次有意无意的说起,也许是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对历史有了正确的认识,也许是创作上小有成就后开始对心灵归宿的寻求,庞本驹开始关注民革组织。1989年他调到遵义电视台工作,成为一名媒体人。随后不久,经过申请、组织考察,他正式成为一名民革党员。

通过系统深入学习民革党章、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制度和历史,庞本驹深深体悟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这种制度应该大力宣扬,让更多的人了解。就像选择报道角度一样,他选择设立宣传栏、办刊物,让大家了解民革的历史、民革的工作、民革党员的事迹,宣传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在他的带动下,同一支部的多位民革党员也加入宣传队伍。在当时民革遵义市委石邦定主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自筹经费,《遵义民革》第一期于2002年4月面世。刊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民革特色”的定位,兼顾可读性和知识性,着重反映遵义地区民革工作的开展,宣传报道遵义地区民革党员的先进事迹。刊物的创办在遵义乃至民革贵州省委引起很大反响。时任民革贵州省委主委的马文俊曾多次在公开场合高度评价《遵义民革》办得好。

《遵义民革》自创办起,就成为宣传遵义民革组织、支部和党员的主阵地。为提高《遵义民革》作者的写作水平,庞本驹多次义务组织召开支部宣传委员、写作积极分子培训会,参加培训人数前后总计达100多人,而遵义市全部民革党员也就500多人。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时期民主党派风貌,庞本驹感到光靠刊物还不行,还需要把“宣传效果”落实到实践。他们深入村镇、社区,帮助村民、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每当国家出台有关农村农业等重要政策法规,他就组织民革党员制作宣传单和横幅,联系村委会,到村镇去宣讲;在庞本驹的积极筹备下,遵义民革书画院2012年正式成立。书画院先后组织书画家和摄影爱好者提供书画摄影作品展出,并坚持带领大家开展送书画下乡和进社区活动,凝聚正能量、唱响主旋律。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庞本驹又组织支部同志立即编写《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导读30问》,并下乡宣讲。为使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每次都要筹集药品和物资,组织医生、农技专家一起下乡,一边为大家看病送药、解答农技疑问,一边宣讲国家政策法规、介绍多党合作的知识。广大村民得到了切身实惠,对国家的政策、对我国多党合作的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民革也有了正确的认识。

此外,在参加民革组织的20多年里,庞本驹先后完成了《遵义民革提案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论文集》、《遵义民革五十年》、《遵义民革志》、《遵义民革去世党员传略》等文稿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出版工作,还撰写理论文章和反映民革工作的稿件在《团结》杂志和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对值得上电视的活动庞本驹会邀请电视台的记者参与,可谓抓住每个时机宣传民革、宣传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庞本驹感慨这些成果,他说,在民革,我找到了归属感;在中国多党合作事业里,我找到了遨游的广阔天地。我放飞自己的梦想,逐梦民革、逐梦中国的多党合作事业,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民革、了解多党合作。

如今,庞本驹已是70高龄的老人,早已退休的他依然在为民革的工作忙碌着,经常来机关的办公室看看、问问,跟年轻的工作人员谈谈、聊聊,帮助机关开展活动,认真的履行着他“编外人员”的职责。他对民革的爱如同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一点一点的浸润着遵义民革工作的方方面面。他说,只要有一份力量,我就要这样做下去,尽可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革,如果他们能发自心底地说出“民革党员是一群优秀的人、民革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这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的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金大兴,民革遵义市委会干部/责编金绮寅)

猜你喜欢
编外人员多党合作民革
浅谈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制度创新与管理瓶颈
关于高校体育场馆编外人员管理制度的建议
探讨市级公立医院编外人员管理问题及对策
基层公立医院现行工资制度下编外人员薪酬管理探讨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优秀民革党员之家的决定
民革中央关于表彰第一批民革示范支部的决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浅谈如何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遇事协商”对中国政治协商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