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互文性分析

2014-03-06 02:11黄小平
关键词:理想梦想国家

黄小平

(1.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2.红河学院 中文系,云南 蒙自 661100)

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他说道:“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习近平郑重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2]

梦想起源于传统,立足于现实,昭示着未来。“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3]

我们尝试概括中国梦为:国强(独立、统一、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繁荣、和谐(国家公有,德治与法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自我身心的和谐,自由,民主,集体主义,社会富裕)+人民幸福(人民富裕、文明、集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快乐、自由、个性)+中国精神(集体主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由民主、创新合作、包容开放、人类情怀和世界担当)。

互文性概念由法国学者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互文性是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以热奈特为代表*热奈提出了跨文本性的五个主要类型:1.互文性。这一类包括了引语、典故及抄袭。2.副文本性。指一部作品的序、跋、插图、及护封上的文字。3.元文本性。指与“评论”的关系,这种评论把一个文本与此文本所谈论的另一个文本联系起来。4.承文本性。指把文本B—热奈所称的“超文本”同一个前文本A—热奈称之为“前文本”联系起来的任何关系,文本B在前文本A的基础上进行了“嫁接”,其“嫁接”的方式与评论的方式迥然不同。5.广义文本性(原文本)。指为了充分理解一个文本及其互文本,读者需要了解组成文学领域的种种类型的等级体系。(参见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外国文学》,1996年第1期。)。广义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以克里斯蒂娃和巴特为代表。克里斯蒂娃认为“每一个文本把它自己建构为一种引语的马赛克;每一个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造”。[4]中国梦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他民族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和修正,世界梦是中国梦的未来和目标。这就是互文性的体现。因此,中国梦的互文性分析可以了解到:在纵向的历史传承中我们必须继承传统文化精神,在横向的吸收和借鉴中我们必须引入“他者”的文化精神。

一、梦的一般解释

甲骨文中,“梦”字就已经出现并且字型相对成熟,最开始的梦字基本上是一个会意字,“左旁是一张有支架的床,右上方是一只长着长长睫毛的被特别突出出来的大眼睛,右下方曲折向下的一笔,表示人的身体,剩下的部分,表示手指连带手臂。整个字形的原始含义是,人睡在床上以手指目,表示睡眠中目有所见。”[5]

“梦”之于理想,即是“梦想”。科学基础上梦想是一种追求,它根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梦想激励着人们向前进,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梦想的追求过程是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根据不同的主体,梦想可以分为三大类:个人梦想、社会梦想和国家梦想。个人梦想是个人对未来的设想和心愿,它包括职业梦想、道德梦想和家庭梦想;社会梦想是对较好的社会轨制的向往;国家梦想是对整个国家前景发展的蓝图构想。个人梦想、社会梦想和国家梦想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国家梦想是处于最高层次的梦想,它是梦想的核心,并制约着社会梦想和个人梦想,社会梦想是国家梦想的现实体现、是个人梦想汇总体现,而个人梦想是整个梦想体系的基础。[6]

中国梦是对当下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个人梦想、社会梦想和国家梦想的统一。

二、中国梦与传统理想社会的互文

中国梦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是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可以说,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7]因此,中国梦是对传统、历史的继承和发展。中国梦就是对传统的儒家、道家、佛家的理想社会的承续,是近代、现代理想社会的继承。

(一)儒家理想社会

儒家理想社会构建的代表是孔子、孟子等。孔子希望建立“天下有道”的社会,以“仁”、“礼”为核心。

儒家理想社会:国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1.大同社会

大同社会表现为国强、社会和谐(天下或国家为公)和人民幸福。“大同”社会就是“大和”与“太平”的社会。孔子认为,是一种“足食、足兵、民信之”(《论语·颜渊》)的社会。大同社会具体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大同社会:(1)国强:社会(国家)统一、安宁、和平、和谐、经济宽裕。(2)社会和谐:“天下为公”。表现为:在政治上,以“大道”为旨的“天下为公”的公有制度,天下乃百姓之天下,人人为社会劳动,不以万物之盛而据为己有。实行选贤举能,用人唯贤,贤士与能人是推选出来的,是为全体公众服务的。在经济上,实行财产公有。人们共同劳动、人人为公、各得其所,共同享用劳动成果,全体社会成员生活都得到保障。人们各尽其力地为社会劳动着。“男有分”,“女有归”,劳动按年龄、性别与社会需要来进行分工的,人人自觉尽力为公,各尽其责。在社会道德和秩序上,追求诚信和睦,人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相互关爱,人人“讲信修睦”,团结友爱,互敬互助,祥和安宁。也就是说,社会公平、公正,上下有序,财产公有,选贤能,富庶安康,重诚信,讲仁爱,求友善,修和睦,共同努力,舍弃自我,人人平等,安宁、和谐、祥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3)人民幸福:人人尽其能、才尽其用;人与人和睦、信任、团结友爱。人们之间彼此信任,和睦融洽,互相帮助,兼顾他人,老弱病残和矜寡孤独都能得到关照,正常男女都能有工作的机会和家庭幸福。精神祥和安宁,身心舒泰安逸。

“大同”社会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崇高境界和理想目标。

儒家既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景,又指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途径——“大顺”: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礼记·礼运》)

这里的“大顺”是实现“大同”的必要条件,这是孔子“家国一体”伦理精神在未来社会设计方面的集中体现。儒家认为,人伦建构的原理是由家族伦理到国家伦理,人性提升的原理是由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而德性修养的原理是由修己到安人,由成己到成物。三者之中,伦理政治精神一以贯之,体现的是一个融个人伦理、家族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宇宙伦理贯通一体的德性伦理精神。[8]

2.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表现为国强、社会和谐(天下或国家为家)和人民幸福。小康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初级阶段,体现为“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王权至上的私有制社会形态,是以礼为社会基础的有序社会形态。具体形态为: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

小康社会:(1)国强:社会(国家)统一、安定、和平、和谐、经济宽裕。(2)社会和谐:天下(国家)为家。以“礼义”为准则,即礼治。各为己利,礼纪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友弟恭,成者王侯,以法治国。或者说,小康社会政治清明。注重礼乐典章、行为规范,颂扬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诉求,达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3)人民幸福:人民宽裕、上下有序、和睦生活。

儒家小康社会思想大成于孟子。孟子在孔子礼义标准基础上,提出实行王道、仁政的小康社会模式: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

小康社会模式:(1)国强:社会(国家)统一、安宁、和平、和谐、经济宽裕。(2)社会和谐:政治上,天下(国家)为家,实行“仁政”、“王道”:“以民为本”(“民为邦本”),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在经济上,“为民制产。”“恒产”是宅地(“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经济树种、家畜及粮田等。文化上,通过庠序之教,孝悌之义,弘扬仁义与王道秩序。“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人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3)人民幸福:人民丰衣足食,仁爱。也就是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田地、住宅、牲畜、树木,安居乐业,过着温饱、老者可以穿丝绵袄和有肉吃的生活。

(二)道家理想社会

道家的理想社会表现为国强、社会和谐(天下或国家为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个人自由、快乐)。道家认为,大道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法则,人类社会也必须按照自然的法则生活和运转,只有这样才是最理想的。这种理想的社会,老子称为“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第七章)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

道家的理想社会:(1)国强:社会(国家)自然、统一、安宁、和平、和谐、经济宽裕。(2)社会和谐:国家为道:道法自然。“圣王公道”即“无为之治”能“天下莫能与之争”。“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也就是说,自然而然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人们和睦无争,纯朴自然,人与万物共生共荣。公平、和平以及自然淳朴的社会。“天”是公正无私的,它所赐予的物品,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样多的财货。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圣王公道,官吏奉公,“人无贵贱,皆天所生”,“尊卑大小如一”。君臣尊道,官不扰民,上下同心,富者济贫,共利共给,“至仁无亲”,相爱无助,无需刑法,无有冤民。[9](3)人民幸福:百姓安居乐业,满足现有的生活,邻国相近而互不来往,大家各得其乐。自然的美丽的村落,自给自足的生活,无外界的干扰,平静和平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抱朴守真”。“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顺物自然”,人民享有自由的生活。人们自由自在,个性自由、解放,享受个性自由的生活。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按照自然的规律而动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从容自在,日子过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快乐知足。

道家的理想社会具体演变为“桃源社会”。

世外桃源社会:国强+社会和谐(国家为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人民幸福(个人自由)。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桃花源记》及附诗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源社会:(1)国强:社会(国家)自然、统一、安宁、和平、和谐、经济宽裕。(2)社会和谐:国家为道: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不存在国家制度、无贫富贵贱之分、人人劳动、丰衣足食、生活安逸。(3)人民幸福:自然田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各得其宜,自耕自足,自由自在,乐陶天然,无忧无虑,邻里友爱,关系和谐,热情好客,老少随意嬉戏,怡然自得,享有不尽的快乐。

(三)佛家理想社会

佛家理想社会表现为天国净土(净土或清净国土)、社会和谐(人和人的和谐)和人民幸福(身心自由)。净土存在于天国,佛教为现实中的人们提供了另一种的理想生存的选择。当人们面对现世的苦难看不到希望之时,便寄希望于天国净土,以得到彻底的解脱。如:

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诸村落相近,鸡鸣相接,人心平均,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响,无若干之差别也。……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增一阿含经·第四十四卷》.十不善品)

佛家理想社会:(1)国强:净土、佛之道。(2)社会和谐:天国净土有自然华美、环境幽雅、清净安乐的世界。心灵净土。“佛教之道,绵绵不绝,究其根底,在明心见性,自净其意。心为诸法之本源,若人人修心正心,扩展胸怀,放大心量,熄灭贪、嗔、痴,由个体而家庭而小区而国家而天下,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即是要求人们在心灵上自我净化,在道德上断恶从善,努力实践心灵环保和道德自新。[10]“无我、无常、平等”。(3)人民幸福:无我、净心、慈悲、积善、去恶、平等。自然华美,环境幽雅,清净安乐,时空无限,生活自在,事理圆融,自他兼济,社会和乐,天下一家。

(四)太平天国理想社会

太平天国(农业社会理想)表现为国强、社会和谐(国家为公:土地、财产公有)和人民幸福。近代洪秀全通过对儒家大同思想的改造和发挥,创作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等书,并预言“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理想世界很快就会来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洪秀全又专门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大同改革方案: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社会:(1)国强:社会(国家)统一、安定、和平、和谐、经济宽裕。(2)社会和谐:国家为公:土地、财产国有。实行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制度。“通天下皆一式”的平均主义供给制度。重视福利,“矜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公有公享、整齐划一。“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重视福利,“矜寡孤独废疾免役,皆颁国库以养”。(3)人民幸福:人民有衣穿,有钱使,“普天之下皆兄弟”,“矜寡孤独废疾皆以养”。[11]

(五)中国改良资产阶级理想社会

中国改良资产阶级的理想社会表现为国强、社会和谐(实行国家公有)和人民幸福(自由、快乐)。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他的《大同书》描绘了一个未来的“大同”社会:

无贵贱之分,无贫富之等,无人种之殊,无男女之异。无所谓君,无所谓国,人人皆教养于公产。外户不闭,不知兵革等。(康有为:《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

中国改良资产阶级社会:(1)国强:社会(国家)统一、安定、和平、和谐、经济富裕。(2)社会和谐:政治上,实行国家公有:“既无帝王、君长,又无官爵、科第,人皆平等”没有国家、家庭、法庭、监狱;也没有剥削、贫困和战争;有一个管理全球社会经济、文化和公共福利的公政府。经济上,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百工产业,皆归公有,“今欲至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社会生活上,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有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人们生活关满幸福。其最终口的是要构建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的极乐大同世界。[11](3)人民幸福: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一览生哀,总诸苦之根源,皆因九界而已”,“吾救苦之道,即在破除而已。”所谓“去九界”,即去国界、去种界、去形界、去家界、去产界、去私界、去类界和去苦界,而又以“明男女平等各自独立之权”的“去形界”作为去其他诸界的关键。“人性解放”。[11]

(六)三民主义理想社会

三民主义理想社会表现为国强、社会和谐(国家公有:三民主义)和人民幸福(自由、快乐)。孙中山的现代化的大同社会,即三民主义社会,是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以孔子的大同理想为基础,以三民主义为指导,以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为内涵,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同社会模式,也就是将其三民主义学说与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融入孔子的大同理想之中,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最高理想。

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民国政府建国大纲》)

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人人有天赋之人权,不能以君主而奴隶臣民也。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孙中山全集》)

中华民国:(1)国强:社会(国家)独立、统一、和平、和谐、经济强、人民富裕、社会富裕。(2)社会和谐: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实行国家公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在政治上,强调“政权公之天下”,全民政治,无阶级,人人平等。“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在经济层面上,主张通过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实现物产归公,国富民利。“集种种生产之物产归为公有”,“人民共享生产上之自由”,使“富者不能以专制剥削民财,贫者乃能以竞争分沾利益”,“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在道德思想上,倡导替众人服务,以及博爱的品格。“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服务道德心发达”,“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也就是说,“三民主义”是“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特别注重“民生主义”,把它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谐社会,贵在“和”字。和谐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以人为本、权益均等;表现为合作、互助、博爱、和谐。[12](3)人民幸福:“自幼而老,一生无忧无虑”——“人在幼年的时候,有机会可以读书;在壮年的时候,有田可耕,有工可做,不愁没有事业;到年纪老了的时候,国家便有养老费”,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12]

中国梦是对上述传统理想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传统理想社会是中国梦的基础。根据历史发展的经验,中国梦只有对传统的继承才能有可靠的根基,并且只能在传统上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以天下为公的传统理想社会思想体现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怀与眼界,为和谐社会构想提供了历史理论基石。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天下”必然是打破地理国界、打破种族隔阂的大天下。从荀子的“和一”、董仲舒的“大一统”,到李靓的“天下大和”、朱熹“天下平”的天下,都是一个冲破国界的世界理想;《春秋公羊传》的“太平世”就是在理想政治普及于“国”的“升平世”基础上“天下远近大小若一”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的社会:“大同之世,全地大同,无国土之分,各种族之异,无兵争之事。”[13]

传统理想社会的天下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发展,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和谐社会构建必然是一个与世界融为一体的、与世界全方位和深层次联系的和谐社会。中国梦是个人梦、民族梦、国家梦、社会梦和世界梦的统一。担当和导引。

三、中国梦与美国梦的互文

当今世界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着不同民族和国家,其中美国梦是其核心。我们概括美国梦为:国强(世界第一、主导)+社会和谐(法治、自由、民主、平等、个人主义)+人民幸福(个人的充分自由、快乐)+美国精神(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合作、多样化、开放、乐观、成就、创新、个性和机遇)。

詹姆斯·亚当斯的《美国史诗》对美国梦的定义是:“美国梦就是梦想中的这样一片土地,在那上面每个人都可以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圆满,并享有着适合其能力和成就的机会……那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汽车和高薪的梦想,而是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梦想;在这一社会里,每个男人和女人都应当能最充分地实现自己的内在潜能,并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不被那些偶然的出身或地位等条件所左右。这是我们迄今为止,为世界的思想和福利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对此,塞缪尔·亨廷顿在其《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写道:“从前,历经千辛万苦来美国的移民,一看到自由女神像就热泪盈眶,他们满怀激情认同这个新的国家,因为它给他们提供了自由、工作和希望。”

美国的历史虽然只有两百多年,却演绎了一个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美国梦扮演了重要角色。

美国梦的基本特色。第一,在内容上,强调付出对成功的重要性和成功的必然性,也就是说,美国能提供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靠个人的努力和才能,这是“美国梦”的两个重要的因素。现实中,正是因为“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美国人不断出现了林肯、里根、奥巴马等敢想敢干“美国梦”的杰出代表,他们是普通美国人成功的榜样。第二,在受众对象上,注重本国和跨国性。“美国梦”不但指引着美国人前进,而且激励全世界人们对成功梦想的追求。这是“美国梦”真正的核心价值所在。第三,在传播方式上,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传播和渗透美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使美国精神、美国文化在本国和世界播撒。简言之,“对美国人来说,美国梦意味着,只要你努力工作,可以成就一切。”

美国梦的起源特点。第一,追求精神的解放、自由和独立;第二,通过勤奋努力改变个人命运;第三,讲究思想和文化建设,用文化和精神的力量去改变世界,构建一个理想的家园。

美国梦的一些重要的制度建设的特点。第一,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如美国医保制度,从过去100年到奥巴马都在搞全民医保。第二,不断完善的税收体制。美国梦的延伸与慈善相关,美国鼓励所有富人、有条件的人都要回报社会、回报人民。第三,不断健全的美国文官制度。这个制度保障了官员对国家的效忠,为保护别人梦想的实现而努力。

美国梦的信仰特点。信仰、教育和机制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美国。信仰,是美国国家的精神寄托;教育是美国国家的基础。美国的教育以及跟教育有关的创新能力都是世界一流。机制是美国国家的根本。美国的机制没有出现根本性问题。这三个维度是真正核心的竞争力,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信仰。美国的信仰有三个层面[14],一是宗教信仰,它使美国社会保持了长期的稳定性。二是国家信仰,即美国梦,这是贯穿美国从建国到现在的精神力量。国家信仰使得美国人成为美国人,也使美国保持了国家的稳定性和完整性。三是美国的世界信仰。美国人的一个核心价值观——天定命运,即美国人相信他们是上帝选派来拯救世界的,因此特别愿意改造别人。

中国梦必须从美国梦中吸取营养:普世信仰、独立、自由、创新、合作、实现个人理想的制度和环境、社会保障机制等。因此,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和修正。

四、结语

中国梦是在全球背景下的国家梦想,是传统中国、革命中国和当代中国的统一。中国梦的互文性分析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梦的基础是传统,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是美国梦,从美国梦中我们发现了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实现不同文化的互容互鉴。中国梦是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世界中国的统一,是个人、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个人尊严、民族尊严、国家尊严的统一。世界梦是中国梦、美国梦的统一和发展。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立足传统、放眼世界、把握现在、系联未来。中共十八大在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24字的核心价值观。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中国梦必须以此为中心形成影响世界的文化精神,称之为“中国精神”。因此,中国梦为:国强(独立、统一、富强、民族振兴)+社会繁荣、和谐(国家公有,德治与法治,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自我身心的和谐,自由,民主,集体主义,社会富裕)+人民幸福(人民富裕、文明、集体的幸福、个体的幸福、快乐、自由、个性)+中国精神(集体主义、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由民主、创新合作、包容开放、人类情怀和世界担当)。

中国梦的互文性表明:(1)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基础。中国梦的首要是坚持“以人为本”。(2)美国梦是中国梦的借鉴、补充、修正。美国梦的核心是个人的幸福、快乐,创新、合作、成就、机遇和多样性。(3)世界梦是中国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4)中国、亚洲和世界之间,传统、现在和未来之间相辅相成。

总之,中国梦是“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文化中国”和“世界中国”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7.

[3]张颐武.民族之梦与个体之梦[N].人民日报,2012-12-27.

[4]程锡麟.互文性理论概述[J].外国文学,1996(1):72-78.

[5]刘文英.梦的迷信与梦的探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58.

[6]周显信,卞浩瑄.“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J].探索,2013(2):15-19.

[7]杜玉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3-26.

[8]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76.

[9]邢东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理想社会[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4):135-140.

[10]孙浩然.论佛教的大同理想[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8-62.

[11]操申斌.近代中国大同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5(6):9-13.

[12]黄明同.孙中山大同社会建设蓝图及其启示[J].广东社会科学,2006(5):114-120.

[13]徐公喜.中国传统文化理想社会观[C]//“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107-116.

[14]张中庆.国家崛起与中国梦[N].京华时报,2013-05-28.

[1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16]陆华.评析中国古代先哲对未来理想社会的伦理设计[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95.

[17]韩红.试论中国古代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传承与擅变[J].兰台世界,2013(5):75-76.

[18]吕书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0.

[19]王义桅.中国梦:破解后崛起时代的道统性难题[J].学术前沿,2013(3):6-14.

猜你喜欢
理想梦想国家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梦想
把国家“租”出去
梦想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