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视域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14-03-06 11:59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汪 峰

(皖南医学院 护理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1 医学志愿服务研究现状

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后来逐渐在世界各国普及。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声誉,已经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步入了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美国的志愿服务起步于19世纪初,在1813年美国妇女慈善团体组织志愿者服务贫困病人。发展至今,已经深入到医院、诊所、护理站、家庭医疗中心、康复中心、疗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1]其特点:一是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人数众多。二是志愿者素质较高。三是志愿服务领域广泛,作用突出。其中志愿服务产业发展较为完善,影响较为深远的应属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VSO),其成立51年来在全球有7个联盟机构招募国际志愿者,在44个国家设有项目。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community service volunteers,CSV)是1962年由VSO的创立者建立,目前是英国国内最大的从事志愿服务及其培训的慈善机构。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能力训练、社会倡导、政策倡导,到建立伙伴、深入研究、开展活动,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在法国和德国,志愿服务均纳入了国家的法律规定范围,如法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男性,符合条件的公民必须服志愿役,对违反者处以两年有期徒刑,志愿役分兵役和民役两种,在法国90%的青年服兵役,10%的服民役。在德国,法律规定:任何公民在年满22岁取得社会保障号之前必须有一年的社会工作经历,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在中国,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生事物。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志愿服务建设,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正式揭开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序幕,到2008年,可以说在中国大地吹响了志愿者集结号,从初春的冰灾救援,5·12汶川地震赈灾,到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大规模城市和社区志愿服务,从政府动员到民间自发组织,数以百万计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投入到抢险救灾、城市服务、社区发展、农村扶贫、医疗健康服务和环保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精神从某种程度上开始重塑中国社会各个领域。虽然中国志愿者服务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但是,志愿服务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特别在医学生医疗志愿服务上,志愿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日益凸显,医学生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缺乏长效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 医疗志愿服务的含义

志愿者是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自愿参加相关团体或组织,在自身条件允许和不谋求物质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充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主动奉献或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服务性、专业性和技能性活动的人[2]。志愿者一般具有志愿性、非报酬性和公益性三大特征。医疗志愿服务一般是指拥有医疗知识和背景的志愿者在自愿的前提下,不计报酬,贡献时间、精力,进行医疗补救和疾病预防,进而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活动。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医疗志愿服务是精神文化组织机制、行为规范和社会支持等多因素结合的产物。医疗志愿服务一般包括认识型、锻炼型和服务型三种类型。

3 开展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3.1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服务监督管理和各项技术、规范有待完善,服务模式尚需转变。通过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可以缓解基层卫生服务部门人员短缺的矛盾,对促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具有推动作用,有利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机制。

3.2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有利于配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学院校拥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能够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对服务,构建新医改视域下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的新范式和长效机制。

3.3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3]。通过社区医疗志愿服务,医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生命的理解,为医学生体验医德、医风内涵提供了方向和载体,深化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对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具有重要意义。

3.4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和实践学科,对医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为医学生提供多元的实习机会。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可以有效弥补医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这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 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4.1 志愿服务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高校,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与不同月份主题活动挂钩。从某种程度来说,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行政化管理,都是为了完成团委或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的任务,且在具体志愿服务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应付了事,使得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具有隐含的强制性,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缺乏,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呈现“阶段性”特征,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

4.2 覆盖面不够广,专业性不够强

医学生志愿服务仅限于局部地区,不能做到长期跟踪服务,缺乏持续性;很多学生尽管参加了专业性的志愿服务,但大多限于卫生宣传、分发健康指导资料、测量血压等,这些工作基本是短时的、阶段性的,效果并不明显。

4.3 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

在医学院校,由于高年级学生面临实习、考研和就业等,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大一到大三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还不够扎实和熟练,同时,由于他们对活动缺乏深刻的认知,使得受服务者的期望值和参与度降低,活动很难取得预期专业化的目的,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最终导致志愿服务往往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或便民服务,无法达到医学生志愿服务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水准。

4.4 项目资金的缺乏,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医学生将学校与社会连接的桥梁,专业化长期性志愿服务活动是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基础,但如果志愿活动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效性与质量。目前,在医学院校,有限的资金难以维持大规模的长期的公益活动,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加上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直接影响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5 新医改视域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是当前克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是预防、控制疾病,保障及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重要方式,构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加强志愿者基础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医学生志愿者个人档案,并及时更新。为志愿者制作《志愿者服务手册》,用以记录每位志愿者每次的帮助对象、服务时间、服务质量、意见反馈等,在服务对象接受服务后签字确认服务质量,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健全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培养高素质志愿者。一是加强医疗技能和方法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培训使志愿者基本掌握了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了治疗模式,提高了对社区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能力。二是根据志愿服务队每周末服务的反馈情况,有目的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使医疗志愿活动能够高效进行[4]。

加强学校与相关卫生部门的联系机制,建立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同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疾病控制中心等卫生部门的长期合作。结合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做好基层医疗服务工作(如: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功能康复、健康档案建立、急救技能培训等)。同时,定期向社区居民普及医学知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健全激励制度,充分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医学院校应积极制定激励制度,从荣誉激励到物质激励,激发志愿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促使他们持久地、广泛地参与。同时,集思广益,创新服务形式,着力打造品牌项目。结合医学院校人才优势,从社会需求出发,积极建立了可持续运作的品牌项目,不断增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品牌性。

完善志愿服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根据医学高校专业特点和服务特点,结合自评、志愿管理机构评议、服务对象评议,制定出具有医学特点的评估标准。同时,定期邀请专家根据评估和反馈意见定期进社区,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

[1]陈燕萍.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思考[J].福建论坛,2008(3):45-46.

[2]董 强,翟 雁.在中国民间志愿服务实践与国际和地区经验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49.

[3]谭建光,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5.

[4]谢 波.医学生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志愿服务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44-45.

猜你喜欢
医学生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