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点聚焦

2014-03-06 09:54汪玚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4年5期
关键词:李克强城镇化改革

文/本刊记者 汪玚

两会热点聚焦

文/本刊记者 汪玚

当改革告别了皆大欢喜,仍然要继续前行。须有敢于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啃下硬骨头的决心与勇气,才有情怀于险峰之顶看“星星”。——中新网两会专题调查板

改革:义无反顾的自我革命

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一直被寄予厚望,2014年被称为改革元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报告中强调,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而在李克强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交出的本届政府首份“成绩单”中,“改革”一词出现的次数高达77次。

改革何故如此高频?

在李克强看来,中国政府当前最大的挑战依然是“经济下行压力”,在此情况下,“宏观调控确实面临多难选择”。然而,正因为有巨大挑战,改革更需要魄力。“当然,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你放权,有些人的权就少了。”李克强表示,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中国总理的态度是“义无反顾”推进改革,继续啃“硬骨头”。

这番表态也与“壮士断腕”、“背水一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举相呼应。

正因为有巨大挑战,改革更需要细化路径。“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新闻发布会回答相关提问时,李克强熟练地列举出政府将在“推进简政放权”、“财税金融改革”、“深化国企改革”等诸多方面持续发力。

既要顶层设计,又需基层突破,勇涉“深水区”,做好“创”字文章,推动转型升级,从政府转变职能为切入口,更多释放市场调节机制的能量。

“中国正在变化,经济增长不再是‘中国故事’的标志性特点,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政府在未来十年将应对社会政治方面的挑战”,加拿大媒体《环球邮报》如是预期。

城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014年,“三个1亿人”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政府将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如果从国家现代化的角度看,城镇化是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不仅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意义深远。从公布的数据可知,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达到7.1亿,城镇化率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取得这些显著成果,无疑是令人欣喜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城镇化率不断刷新的同时,一系列复杂的难题也随之而来,且越来越不容忽视,像传统村舍的不断消失、地区特色文化的失落、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带来的基础资源紧缺和社会保障体系滞后、城镇建设“千篇一律,千城一面”、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破坏等等,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城镇化的实际水平和质量。

要破解这一现象,唯有减弱资源配置的行政色彩,更多使用市场规律来配置。这也是现实的需求,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的一些强市强镇,“身体大、衣服小”的困境已经显现。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除了行政级别外,还要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公共服务、区域战略定位等因素,“有多大脑袋戴多大帽子”,话糙理不糙。

坚决反对“喂人民服雾”

今年以来,中央决策层多次提到“打好防治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持久战”。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在抓紧完善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以下措施:一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二是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三是落实各方责任。中国拟投巨资在怀柔建庞大“烟雾箱”模拟灰霾形成及治理。这些改革措施都能在两会上看出端倪。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今年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具体的减排数字: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都要减少2%。

关于这一民生问题的危害、治理办法,两会上涌现出了大批“雾霾提案”。

如何能保障铁腕推进节能减排,真正做到压下来,决不再反弹。既打破治污各自为政,走好“全国一盘棋”,又运用市场化手段,解决“治污减霾”中出现的再就业等问题,或许是缓解“雾霾中国”“呼吸之痛”,坚决反对“喂人民服雾”的关键所在。

西部争夺“新丝路”

2013年9月,“丝绸之路经济带”由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提出。今年两会上,“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也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理念得到沿线多国的积极响应,中国西部省份纷纷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寻求发展的新动力。

两会上,代表团最乐意谈的就是如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入选的省份都严正以待,将自己定位为新起点、黄金带、战略支点、桥头堡,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落选的地区也不灰心,积极在两会上提议将自己纳入到“新丝路”中去。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手笔、大战略和大布局,似乎已经得到了共识,而如何借助机遇“走出去”,除了根据本地优势打造特色城市外,更要注重文化、能源等因素,建设绿色经济增长极。

争上自贸区“建设号”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报告》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完善外资安全审查制度。

在西部受宠的是“新丝路”,在中部和东部则热切希望自贸区能落户。天津、长沙、合肥、郑州、广州等地纷纷在两会上提出要在当地试点自贸区建设。进展最快的是天津,据市长黄兴国介绍,天津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目前方案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积极支持,还在报审过程中。

首个吃螃蟹的上海,目前已经提出了尽快建立自贸区2014负面清单。然而上海自贸区2013版的负面清单出来后,有关190条清单内容的长度和清单的透明度问题备受热议。上海市长杨雄说,上海现在正着手解决这两个问题,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新清单或将明显改善上述两个问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还表示,要在上海自贸区周岁时推出首批可推广制度。

是否能做到自贸区建设模式复制,还需看事实见分晓。

猜你喜欢
李克强城镇化改革
李克强在甘肃考察
李克强:对排污违法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
李克强在江西考察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李克强答中外记者问
改革创新(二)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瞧,那些改革推手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