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县古村文化遗产资源评价与保护性开发——以桐口村为例

2014-03-07 05:46何明雪王芳香田亚平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江永县女书古村

贺 灿,彭 薇,姜 婷,何明雪,王芳香,田亚平*,2

(1.衡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衡阳 421002;2.衡阳师范学院 古村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衡阳 421002)

古村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是璀璨的五千年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完整记忆。它既浓缩着过去又影响着未来,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1]。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永州市江永县发现了一批有较高文物价值的古村落,其中以上江圩村桐口村最为典型。本项目拟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为基础,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江永县古村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现状分析,并以桐口村为例对古村传统文化进行要素挖掘与价值评估,借鉴国内外的成功范例,提出江永县古村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对策建议,以便为江永县古村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1 江永县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江永县地处湘南边陲,都庞岭与萌渚岭之间,全县面积1540 km2,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人口26.9万。其中以瑶族少数民族为主,人口有16.54万人,占总人口的61.5%。江永地处偏远,山水相隔,与外界相互交往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也相应较少。这里的瑶族同胞长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中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学上极为独特的“文化千岛”现象,其众多文化遗产资源都从不同的角度向世人展示着瑶族的历史、发展状况、文化心理、伦理道德和审美意识。

1.1 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江永县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其中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古遗址、石窟石刻等分布较广。古建筑群主要有上甘棠古建筑群,桐口村古建筑群,兰溪瑶寨古建筑群,高家村古建筑群;古遗址有山谷窑址,龙虎关古战场,千家峒,允山玉井古窑址,谢沐县衙遗址;石窟石刻包括有摩崖石刻,阳华石刻(表1)。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江永瑶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几涵盖瑶族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手口技艺、信仰祭祀、岁时节令、习俗美食等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地域色彩[2]。江永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较多,主要有民间文学类的《盘王牒倦》,《瑶源传说》,《盘神话》,《三朝书》,《瑶家坐歌堂》,《盘王歌》,“女书传说”,“盘王传说”“王妃造字”,“九斤姑娘造字”;表演艺术类的坐歌堂,读纸读扇,长鼓舞,铜鼓舞,瑶家女拳;传统技艺类的盘王节,斗牛节,敬鸟节,过庙节,洗泥节,女性节日,贺三朝,勾郎配,“女红”;传统知识和实践,信仰类的织锦,挑花,印染,刺绣,竹编,尤其以“蜡染,挑花”出名(表1)。其中女书文化是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2008年湖南省向国家推荐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就是女书文化[3]。

表1 江永县文化遗产资源

2 桐口村文化遗产资源评价

桐口村位于江永县上江圩镇,距镇政府约4 km,是一代才女、杰出的江永女书传人义年华的故居。村境依山傍水,座北朝南,青砖黛瓦,错落有致。以卢姓为主,盘、刘、周、贺杂处其中。现约150户,600余人。唐代从山东曲阜迁来,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桐口村以崇拜鸟、凤为荣,村内鸣凤阁、鸣凤祠及古民居的门庐装饰都以凤、鸟浮雕彩绘为主,这是鸟图腾崇拜的完美典型。2011年,桐口村古建筑群被列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作者通过文献收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并借鉴他人研究方法[4],对桐口村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进行以下评价(表2)。

表2 桐口村文化遗产资源评估

2.1 桐口村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

桐口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其中村落建筑具有明朝的典型特征,符合南方城市的特色,同时村落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文化悠久,民族特色明显。

2.1.1 古村建筑延续时间较长,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及科研价值 桐口村是由宋初道州太守卢绍基举家从山东曲阜迁至而逐渐形成的,至今已延续40余代,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造,历史悠久(表3)。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明清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桐口村的民居建筑恰恰与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相似,且符合南方城市的特色。因此对桐口村的建筑研究,是研究古代建筑的风格、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的有效依据,有极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表3 桐口村典型建筑

2.1.2 建筑结构独特且与艺术有机溶合,具有较强的工艺美学价值 建筑设计布局既遵守规则,且从实际需要出发,又不受其限制,布局设计显得灵活,并反映出一定的人性化,并凸显浓厚的地方特色[5]。建筑造型、结构、材料或装饰等具有本地域一般特征,代表本地文化与审美,部分建筑具有一定装饰文化,美学价值较高。桐口村的凤鸟崇拜、傩崇拜、盘瓠崇拜、葫芦崇拜都很典型,在建筑造型和装饰上就有体现。如门楼正厅的三架梁、五架梁跟七架梁的后部连为一个整体,雕刻成一个巨大的蝙蝠形状的驼峰,而蝙蝠的左右还雕有麒麟、凤凰,鸣凤阁檐角上翘成为引颈昂首长鸣状的飞凤,都体现着桐口村建筑的工艺美学价值。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丰富、承载载体多样,传承性强 桐口村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丰富,主要涵盖民间文学、表演艺术、节庆民俗婚俗、传统技艺传统医术等方方面面,又尤以节庆民俗和民间文学居多。同时桐口村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并不是运用某一种固定的形式进行的,相反的其承载体是较多的。如,女书的传承不仅仅是通过书本传承,也通过音乐、舞蹈、织锦等进行传承。

2.1.4 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民族地域特色明显 桐口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之久,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积淀形成的,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多源自日常生产生活,因此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5]。如女书文化,桐口村作为女书的最后一代传承人之地,千百年来,母传女,老传少,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与江永奇特的方言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价值,不仅呈现出鲜活生动的民俗生活文化,而且它还是一种活的力量,是当地妇女社会生活中以活的形式出现的实体,有着一种特殊地域特定性别群体的精神之美[6]。

2.1.5 桐口的文化遗产彰显深厚文化底蕴、多元文化脉络 桐口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承载的连续性较强,承载的载体也相当丰富,充分体现了桐口文化底蕴的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有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女书文化以及进士文化共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脉络。千余年间,村里出过许多文武人才,仅明清两朝就高中进士7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也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进士村”。总之,村落丰富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女书文化和进士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与整合,形成了桐口交相辉印,独有的地域文化脉络。

2.2 桐口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桐口村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但同时也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两难困境。目前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2.1 同类资源种类较多,无法彰显个性 桐口村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之后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确立依据就是桐口村的古建筑群。同时据调查显示,村内物质文化资源中建筑占据了85%的比重,而且传统民居所占比例比较重,祠堂,庙宇,亭台楼阁的比重少,村内其他的物质文化遗产比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文学和传统民俗的比重比较大,而传统音乐、舞蹈、体育所占的比重非常少,无法彰显桐口村厚重的文化底蕴。

2.2.2 古村传统民居破坏严重,急需保护和修缮

桐口村现存的历史建筑是明、清、民国初期三个时代的遗存。历史上,古村的许多建筑遭受破坏,特别是解放以来,历史古建筑和遗迹受到多次严重的破坏。许多古建筑包括门楼、祠堂里面珍贵的文物被毁。据调查显示,有62%的村民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交叉,缺乏专门管理,同时由于村内一些民居常年无人居住,无人管理、维修,经过常年的风吹雨淋早已破损、坍塌。加之古村目前的建筑风格新老混杂,无统一规划管理、尺度难以控制,从而严重影响古村的观赏价值及历史科学价值。

2.2.3 古建筑空心化严重,缺乏人文气息 目前大多数居民已经搬出了传统民居,部分古建筑内只住了老年人,而大部分古民居确是空置的。空置的建筑虽然减少了人为使用时的破损,但同时村民几乎也不会再愿意花钱进行维修、保护。一些管理者认为让村民搬出古民居就是对古建筑的保护,其实不然。相反,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村内一些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正逐渐消失,这也就加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难度。同时,“空心化”使得古村丧失了原住民营造的那份传统意蕴,也失去了特有的风俗民情,进而失去了应有的感染力。

2.2.4 基础设施不完善,现代化设施与古村配合欠佳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由于桐口村大部分居民已搬出旧民居,很少有人愿意出资进一步完善古村的基础设施,因此村内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如,村内缺乏大型的垃圾处理站,致使古村垃圾遍布,极大影响了古村的视觉观赏价值;古村内保存了原有居民留下来的一些电线等设施缺乏合理规划与布局,缺乏统一管理、修缮,横七竖八的电路大大降低了古村的美学价值。由于缺乏合理有效地管理,桐口村内部环境较为恶劣。具有一定年代的古井因很少人继续使用而废弃甚至长满了水藻;昔日的古河渠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现已成为干涸之地,甚至有些村民还将垃圾倾倒与其间。再者,村民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以及牲畜的自由放养,导致了村内的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

2.2.5 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较薄弱、自主管理较差据调查当地居民大多缺乏保护意识,他们对文物的理解仍处在较浅显的层次,同时他们片面地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仅仅是政府机关的职责,与他们没有什么联系。这一想法导致了大量具有研究价值、观赏价值的物品破损或者被盗,调查中54%的居民认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较差。如,鸣凤祠内的钟鼎、房梁之上的雕刻、门方之上的雕刻;门楼正厅内房梁之上的十二生肖头像雕刻等多数以被盗。即使订立了公约,依然有人不愿遵循。部分农村群众在文化遗产保护区内乱堆杂物,乱放柴草,乱圈牲畜,甚至乱画、乱挖、乱建,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隐患。

2.2.6 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资金和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 桐口村虽已是省级文物单位,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资金等原因的存在,以及由于村民的文化程度偏低、资源传承和保护意识的薄弱,使得本村目前仍存在尚未开发阶段。同时人们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仅仅停留在政府高层和专业学术层面,保护的力度、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地方基层管理部门及普通居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尚存在着进一步的思想认识问题。由于资金严重短缺,古村建设者与管理者难以开展保护与维修工作,只能眼看着长期失修的民居变成残垣断壁进而丧失殆尽。虽然政府对古村的管理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如门楼、鸣凤祠、鸣凤阁虽由桐口村文物保护管理小组进行管理,但是因村民的保护意识较为薄弱各管理部门的重复管理,各级的管理人员之间的互动较少,使得管理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从而极大地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3 江永县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策略

加强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并且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古村已成目前古村开发的主题。

3.1 还古村之“古气”,以旧修旧

对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桐口村古建筑群,要定期维护、修缮;村中的门楼、鸣凤祠、鸣凤阁等县级文物单位要结合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保存现状,有重点地进行维修。采取措施(如涂抹防腐剂、防蛀剂、添置消防设施等),减少自然风化,禁止人为破坏;所选材料的质地、色彩及所选工艺和式样都必须尽可能地与原建筑材料保持一致,以达到修旧如故的效果,实现自然、历史、人文的和谐,还古村以“古气”。

3.2 建立古村空心化的治理模式,树立主题化开发理念

桐口村“空心化”的院落,没有生活气息,民俗风情难以真正传承。“空心化”的治理应该考虑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将土地资源和文化资产进行进行积聚、重组、运营,从而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谋求村村的自我复兴和自我发展。充分运用土地流转的契机,为古村空心化的治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树立建筑文化和民俗文化,以及联系进士文化和女书文化,树立多种主题化的开发理念[7]。

3.3 以“三千文化”为载体,提升文化产业和和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实力

结合江永县的文化遗产资源,依托以千古之迷——女书、千年古村——上甘棠、瑶族故都——千家峒为主要内容的“三千文化”品牌优势,整合古村文化遗产资源,构建出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重视全县文化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创新力度,促进古村文化遗产旅游营销,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和市场策略,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尤其是重点推进女书系列文化产品打造,创新女书工艺品的开发,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提升和壮大女书文化产业,提升全县整体文化产业和和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实力。

3.4 保护及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女书习俗),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

桐口村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女书。女书作为世界上目前唯一发现的女性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开发价值。因此要重视保护女书传承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女书传习活动。同时拓宽女书的发扬渠道,恢复和传承江永妇女节日文化,把恢复和传承江永妇女节日文化,作为女书文化保护的根本[8],把恢复和弘扬女书歌舞,作为女书文化保护的重点和关键。做好女书传统歌舞的发掘和整理,编排原汁原味的传统女书歌舞,更好地传承女书文化,将女书文字与刺绣结合,或者利用女书的独特性将其运用于游戏等娱乐活动中,进而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增强女书的大众吸引力,活跃古村文化要素,发挥其潜在文化价值。创造非物质文化新载体,丰富和充实古村非物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带来一定社会、经济效益的地方优势资源,实现古村文化可持续发展。

3.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法的实施

完善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加大县内文化旅游的景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好上甘棠生态博物馆,千家峒博物馆,女书生态博物馆的配套设施,筹建勾蓝瑶民俗博物馆等等。此外,政府应投资或民间集资修建垃圾处理处和治理被污染的场所,增加符合古村风韵的垃圾桶,其次环保部门应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再者建立相关环境保护组织,制定古村环境管理条例,提高管理水平,构建一个原生态,宁静幽雅的古村。另外,深入贯彻落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加强与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于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的个人或团体,给予相应的奖励与表彰。文物非法交易、盗窃和盗掘古遗址古墓葬以及走私文物的违法犯罪活动给予严厉的打击与惩戒。

3.6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与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保护与参与意识

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不仅要落实资金,还要组织社会力量,统筹规划,加强指导[9]。古村应设置专门的文化事业部门,从属于江永县保护与开发管委会,并由管委会提供人力和资金保障。文化事业应与文化机构联系,利用丰富的智力资源整理古村的文化遗产,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脉络,挖掘古村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树立典型的文化形象,结合江永县的文化遗产资源,构建出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同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提高群众的保护与参与意识,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也是活跃古村文化因素不可或缺的。经过政府投资或民间集资,文化部门,宣传系统,教育机构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宣传广告、横幅甚至在旅游小册子上以多种形式加以宣传,提高古村的知名度。

[1]张述林,胡科翔.古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途径[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10(1):122-129.

[2]宫哲兵.妇女文字与瑶族千家峒[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彭泽润,王炎梅,朱凌青青.江永女书文字和世界文化遗产[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4):57-59.

[4]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刘婷,张阳生,高连海,等.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救保护与活力复兴:以山西大阳古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9(37):97-100.

[6]彭建华.江永女书的民俗文化解读[J].青海社会科学,2012(2):199-204.

[7]沈世伟,Morice Jean-Ren.法国古村镇的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品牌网络模式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7):39-44.

[8]赵荣学.保护女书文化的视角和策略:试谈江永妇女节日文化及歌舞习俗的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2):31-32.

[9]谭宏.古镇保护与开发的保障机制[J].城市问题,2010(183):55-60.

猜你喜欢
江永县女书古村
《古村小巷》
女书
远离烟草 倡导健康
小水滴,萌娃来守护
古村新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书习俗
古村之晨
开心赴考
古村——大芦
歌册,独特的“女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