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综述:缺血性卒中的溶栓管理·

2014-03-08 01:46楼敏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11期
关键词:神经病急性期溶栓

专题主持人:楼敏 教授loumingxc@vip.sina.com

编者按

卒中一直是急诊最为常见的急症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对卒中急性期管理存在理念滞后、医疗资源整合不力等问题。近年由于国内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指南对院内处理流程提出了时间要求,临床医师常处于既要提高诊疗速度又要降低风险的两难境地。目前我国卒中研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溶栓管理模式将极具意义。国外由于较早开展rt-PA静脉溶栓治疗,其流程设计和安全性保障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沉淀。卒中溶栓流程的设计,无论从化繁为简的创新流程到步步为营的戴明环(Plan-Do-Check-Action,PDCA),始终是基于地域和人文特点衍生而来。而安全性保障方面,除了严格遵照rt-PA静脉溶栓的适应证之外,影像学评估也至关重要。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灌注影像作为新型高级影像学模式,能够从不同的病理生理角度为溶栓治疗提供必要的安全性信息,比如发病时长、梗死范围、血脑屏障破坏程度等。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根据这类灌注影像实现对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准确预测。虽然高级影像学扫描时间一直阻碍其在卒中急性期的应用,但影像技术的革新势必进一步缩短扫描时间,在未来将在保障安全性的同时满足流程对诊疗速度的要求。

本期汇集了对卒中急性期管理的临床研究,重点探讨卒中静脉溶栓的诊疗模式与研究进展,以期引起更多的临床医师对现有管理模式的反思,提高卒中急性期诊疗规范化程度,并为建立我国卒中急性期溶栓管理模式提供新思路。

楼敏

专题主持人简介:

楼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1993年就读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2001年获神经病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德国基尔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M.D.);2007年获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理学博士学位(Ph.D.);2007年6月~2009年3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Dr.Caplan。一直从事脑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尤其是影像指导的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以及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等。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正式发表30余篇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00分;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卫生厅省部共建项目等多项课题。

猜你喜欢
神经病急性期溶栓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老年人防跌倒要当心周围神经病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神经病学》课程教、学、评一体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脑卒中急性期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分析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越测越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