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对保育猪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2014-03-08 07:08孟现成
养殖与饲料 2014年9期
关键词:结果表明圈舍养猪

孟现成

广东省博罗县畜牧兽医研究所,广东博罗 516100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对保育猪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孟现成

广东省博罗县畜牧兽医研究所,广东博罗 516100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各地探索的一种新型的养猪模式。目前,国内有关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对育肥猪生长发育的效果已有大量研究,而对保育猪生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就发酵床养猪技术对保育猪生产性能、猪舍环境、抗病力、猪肉品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综述,旨在为发酵床养猪技术在保育猪阶段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微生物;发酵床;模式;保育猪;研究

近年来,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以其“三省(省料、省工、省水)、两提(提高抗病力和肉品质)、一增(增加效益)、低排(污物排放低)”的特点,在各地得到大力示范推广和发展[1]。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是利用高效有益微生物与锯末等垫料混合发酵而成,猪将排泄物直接排放在发酵床上,利用生猪的拱掘习性,加上人工辅助翻耙,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有益发酵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达到无臭、无味、无害化的目的,是一种无污染、无排放、无臭气的环保养猪技术[2]。

1 发酵床养猪模式对保育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郭彤等[3]选用体重7.5 kg左右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保育猪饲养42 d,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发酵床养殖模式,保育猪日增重显著增加19.5%,饲料增重比显著降低18.8%,平均日采食量差异不显著。王诚等[4]选用同批断奶的大约克60头,以常规猪舍(水泥地面)为对照,与水泥地面猪舍相比,发酵床饲养模式日增重显著提高5.26%,料重比显著降低2.57%。郭焱芳[5]选用120头体重约为6.5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断奶仔猪,通过设置不同菌种的两组发酵组(2、3组)和常规水泥猪舍组(1组)对比,与常规水泥猪舍组相比,两个发酵床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显著提高了9.87%和7.03%;料肉比分别显著降低了7.81%和6.32%。章红兵等[6]选用23 d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饲养135 d,结果表明,发酵床组保育期猪的平均日增重比对照组显著增加17.02%,料重比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薛慧琴等[7]选择出生日期相近、平均体重为9.0 kg的二元杂交(大×长)断奶仔猪共230头,随机选取150头在发酵床上饲养,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头仔猪;另外80头仔猪在普通猪舍(水泥地面)内饲养,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仔猪。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床圈舍组的平均末重、平均日增重、料重比与普通圈舍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为了比较夏季发酵床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保育猪饲养效果,韩艳云等[8]选择日龄相近、平均体重9.59 kg的杜长大三元配套系断奶仔猪88头,随机分成2组,试验期为31 d,结果表明,保育阶段,两种模式结束重和日增重差异极显著,改进水泥地面模式日增重较发酵床模式提高14.6%、料重比降低11.7%。夏季保育猪在改进水泥地面模式下的饲养效果优于发酵床模式。

以上结果表明,影响保育猪生产性能的因素有品种、营养、环境、气候等,在遗传背景和饲料一致的条件下,养殖环境是关键因素。发酵床为猪提供了松散温暖的垫料,猪既可以躺卧在松软的垫料上,又可以翻拱垫料,所以在寒冷季节,发酵床养猪相对于水泥地面养猪能显著提高猪的日增重,显著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同时能增加出栏体重,提高经济效益。但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酵床模式的生产性能低于水泥地面模式,而且发酵床的垫料投入较高,日常维护也需要较多的人工和菌种投入,发酵床模式综合效益低于水泥地面模式。

2 发酵床养殖保育猪对猪舍环境的影响

郭彤等[3]在秋冬季节发酵床养猪和传统水泥地面养猪相比,发酵床猪舍内平均温度达20.4℃,水泥地面猪舍内平均温度达14.2℃,二者差异显著。猪舍内湿度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发酵床猪舍内氨气浓度和悬浮颗粒浓度均显著低于传统水泥地面猪舍。王诚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地面猪舍内温度显著低于发酵床舍,相对湿度无显著差异,发酵床猪舍内悬浮颗粒浓度及氨气浓度极显著低于水泥地面猪舍。薛慧琴等[7]研究表明,普通圈舍的氨气含量6.74±1.38 mg/m3,发酵床圈舍的氨气含量为4.00 mg/m3,发酵床圈舍中氨气的含量比普通圈舍低40.65%,差异极显著。

以上结果表明,发酵床通过充分利用优势菌群的原理,定向发酵粪便,加快粪便腐熟,降低猪舍内氨气的浓度,有效地改善猪舍环境,同时避免了因冲洗猪圈而产生污水。

3 发酵床养猪模式对保育猪抗病力的影响

薛慧琴等[7]的研究结果表明,发酵床圈舍组的发病率为18.7%,普通圈舍组为29.6%,普通圈舍组比发酵床圈舍组高10.9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发酵床圈舍组猪因死亡而淘汰的概率为1.3%,普通圈舍组为6.1%,差异极显著。章红兵等[6]研究表明,在保育期,发酵床饲养方式发病率比常规饲养方式降低了32.36%,其中腹泻和呼吸症状发生率分别降低了60.71%和61.54%。郭彤等[3]研究表明,与传统水泥地面饲养相比,发酵床饲养的断奶仔猪腹泻率显著降低73.8%,结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9.5%和36.9%,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显著增加12.8%和11.4%,盲肠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数量分别显著降低了28.4%和14.2%,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分别显著增加13.1%和13.5%。

以上研究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在改善猪舍内空气质量和地面环境的同时,使保育猪在采食发酵床中的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后,改善了猪的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尤其是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和繁殖消耗肠道内氧气,减少有害好氧菌的生存机会,促进了有益厌氧菌(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的活动,因而使有益菌群数量增多,而对致病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增强了保育猪的抗病力。

4 发酵床养猪模式对育肥猪肉品质的影响

王诚等[4]研究结果显示,与水泥地面猪舍相比,发酵床饲养模式的猪肉大理石纹评分提高7.35%,猪肉失水率降低17.30%,对肌内脂肪的影响显著,对照组失水率较大,说明肌肉水分多,系水力低,肉品质较差;肌内脂肪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郭焱芳[5]的研究结果表明,与第1组相比,第2、3组猪肉中粗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3.57%和3.44%。发酵床养猪模式不会导致PSE肉产生,第2、3组对比第 1组肉色评分分别显著提高了 11.63%和12.63%,滴水损失分别显著下降了 11.42%和12.07%;熟肉率分别显著提高5.71%和4.42%;肉pH值、系水力、嫩度、大理石纹、肌内脂肪等各组结果差异不显著。肉中必需氨基酸总量、风味氨基酸总量以及氨基酸总量结果差异不显著;第2、3组必需氨基酸中的苏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分别比第1组显著提高了23.58%和20.75%、18.18%和23.63%、14.15%和15.07%,风味氨基酸中异亮氨酸和甘氨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8.18%和23.63%、44.9%和37.76%。发酵床养猪模式对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性影响,油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5.52%和8.31%,亚麻酸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6.81%和7.17%。对肉中微生物含量无显著性影响。潘孝青等[9]选取150头保育猪,随机平均分成5组,分别为常规饲养(自由采食组、限饲组)、发酵床饲养(木屑组、酒糟组、菌糠组),采用统一饲料饲喂。结果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下的猪肉pH值、持水力、剪切力、肌内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常规养殖模式,但均未出现显著差异。

以上研究表明,发酵床养殖模式可以提高肌肉中部分风味氨基酸及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进而改善猪肉的品质。

5 结 论

发酵床养殖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保育猪的生产性能,改善猪舍环境,增强抗病力和猪肉品质,但是要大面积推广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比如猪舍改造和发酵床维护成本高、疫病预防、菌种的活性差异受地域环境气候和温度的限制等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1] 段淇斌,姬永莲,冯强,等.生物发酵床养猪对猪肉品质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2,47(1):45-48.

[2] 骆小俊.生物发酵床的无害化养猪技术[J].科学养殖,2009(6):19.

[3] 郭彤,郭秀山,马建民,等.发酵床饲养模式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腹泻、肠道菌群及畜舍环境的影响 [J].中国畜牧杂志,2012,48(20):56-60.

[4]王诚,张印,王怀忠,等.发酵床饲养模式对猪舍环境、生长性能、猪肉品质和血液免疫的影响 [J].山东农业科学,2009(11):110-112.

[5]郭焱芳.发酵床养殖模式对猪舍环境及猪肉品质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1.

[6]章红兵,高士寅.发酵床饲养方式对商品猪生产性能和发病率的影响[J].中国猪业,2012(4):49-51.

[7]薛惠琴,梁应国,陆杨,等.不同养殖模式对保育猪生产性能和饲养环境的影响[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2(5):30-31.

[8]韩艳云,叶胜强,陈洁,等.夏季发酵床模式与改进水泥地面模式生猪饲养效果比较[J].家畜生态学报,2011,32(4):89-92.

[9]潘孝青,杨杰,徐小波,等.不同饲养方式及垫料环境下的发酵床猪生产性能及肉品质[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2):205-207.

空气中微生物与尘埃对猪的影响

自然界中广泛地存在着各种微生物,其数量随空气温度、湿度及尘埃的多少而有差异。当猪舍温度、湿度适宜时,空气中的尘埃越多,微生物就越多,也就是说,此条件也适宜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尘埃同时也是微生物的载体。

在通风不良或经常不透阳光的圈舍,尘埃能促进各类微生物的繁殖,每立方米空气中细菌数量达到100万个,猪舍常见的微生物菌类中,包括大量的黄曲霉菌、毛霉菌和较多的腐生菌、放线菌等。猪的很多病菌可通过尘埃进行传播。尘埃本身对猪的健康也有直接影响。尘埃降落在猪体表面,形成皮垢,影响皮肤的热量散发,致使皮肤发痒甚至发炎、干燥、破裂。大量的灰尘落在眼结膜上,会引起猪结膜炎。尘埃被猪吸入呼吸道,附在鼻腔黏膜上,对鼻腔黏膜发生机械性刺激,会引起猪鼻炎。更为严重的是,尘埃中常常带有病原微生物,以致传播猪的各种疾病。应及时清除猪舍污物,避免尘土飞扬,保持合理的通风换气或定期进行消毒。

来源:猪场动力网

2014-07-17

博罗县科技计划项目(2012B010001006)孟现成,男,1983年生,硕士,中级畜牧师。

猜你喜欢
结果表明圈舍养猪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管好种公猪可提高受胎率
养猪
圈舍养羊日常管理技术要点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冬季发酵床与加温舍养猪环境观察
部分漏缝地板的母猪圈舍可铺设秸秆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
体育锻炼也重要
女性体重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