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

2014-03-08 06:04卢广成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花落瓜果孟浩然

卢广成

《春晓》是诗人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早晨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百鸟齐鸣、百花齐放的春光景象,读来让人欣赏、赞美;可是作者在创作时,对于这样的春色是什么感觉呢?

“春眠不觉晓”,早晨睡得不知不觉了,为什么呢?这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白天太累了,二是晚上睡不好。对于隐居山林从事生产劳动的诗人来说,这两个原因都有。局促屋子里一冬了,春天刚来,人还穿得是臃臃肿肿,筋骨酥软、肢体笨拙,立马要投身劳动,身体一下肯定难以适应。可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时不待人。一年之计在于春,错过了这个季节,农民全年的计划可能都要付诸东流。因此作为劳动者,作为农民,再累、再慵懒,也得赶紧行动起来。白天劳动了一天,本想好好地睡一觉,可是“夜来风雨声”,半夜被风雨搅醒了。早晨又是“处处闻啼鸟”,想睡也睡不成。黎明的瞌睡多香啊,因而此时的作者被小鸟叽叽喳喳地吵醒,那个苦恼是用言辞无法形容的。能听到鸟叫,是现在很多人追求的,现代人能看到鲜花还很容易,房子里、花店里、公园里还能有布置;可是“处处闻啼鸟”的美景真的是难得多见了。然而对于遗落在山林深处的作者来说,对于缺少城市污染的古代社会来说,绿树成荫、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不并是什么美景,就像李白在《襄阳歌》中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因为这随处可见、到处皆是;因此“处处闻啼鸟”,此时让作者感觉到的不是赏心悦目,而是憎恶烦心,是跟“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一样的烦心和恼人啊。

“夜来风雨声”,犯春困的人们,半夜能被风雨声惊醒,说明这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而是猛烈无情的疾风冷雨;雨后也没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清新与绚丽,而是“花落知多少”的悲苦与凄惨!

“花落知多少”,鲜花被狂风吹落了,它们还没来得及留下果实呢!如果没有果实,这一年可就没有什么新鲜的水果可吃了。什么季节吃什么,到了水果的季节没有水果,那可是一种不幸啊,更别说“瓜果半年粮”了。瓜果可以充饥,瓜果也可以解馋,它不但是人们的一种物质粮食,更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粮食。到了果子成熟的时候,那漫山遍野,树上树下到处都是采果子的欢呼声、嬉戏声,这才是真正的美景,真正的幸福啊。

为什么“春眠不觉晓”呢?就是因为人太累了;为什么说“处处闻啼鸟”呢?那是因为鸟儿太多了;为什么知道“夜来风雨声”呢?只怪风疾雨冷啊;为什么最先要关心“花落知多少”呢?因为瓜果半年粮啊。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充满幻美的;但实际上春天给人的切肤感受是痛苦的,因为这些幻美和希望都需要在辛苦的劳作中才能诞生。因此对于农民来说,对于此时隐居的诗人来说,春天是恼人的,更何况“春寒料峭,冻杀年少。”啊。

孟浩然的隐居是不得已而已,他并不是像陶渊明那样真正地喜欢田园生活。其《岁暮归南山》可以证明:“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结果孟浩然就被放还了,从此他也就这样隐居山林而痛苦地生活着。一个文弱的书生,无奈地隐居山林,无奈地从事生产劳动,那种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痛苦真是“问君能有几多愁”,只看“花落知多少?”了。

痛苦往往是艺术的产床,而创造就是最好的发泄方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春晓》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我们之所以觉得美,这就如同是笼子外赏老虎,没有安全之忧,没有衣食之虑。而作者在写这首诗时,他是有着切肤之痛啊。“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同样,肉体不幸思想幸,熬到痛苦情更真。因此我们在欣赏美丽,享受幸福的同时,要体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辛苦,也要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恩,更要洞悉“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的真谛!

猜你喜欢
花落瓜果孟浩然
舟中晓望
11月,花落寒轻
藤儿长,瓜果旺
你家的瓜果蔬菜都成精啦
瓜果蔬菜:成精了!
小猴吃瓜果
盈盈花落,洁白的念
春晓
花落不知惜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