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互识
——谈伦勃朗与李可染绘画中光的应用

2014-03-08 08:18肖婕妤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用光伦勃朗李可染

肖婕妤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44)

光的互识
——谈伦勃朗与李可染绘画中光的应用

肖婕妤

(北京交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100044)

“光”是中西方绘画中的重要元素。自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家就开始了对光影、色彩、体积的孜孜追求。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创作者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来形容光并以此作为绘画的指导思想,光更多的是被用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气韵而非形态。本文通过分析荷兰艺术家伦勃朗和中国山水画家李可染在画面中对光影的表现,试图找出二者在光运用上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并从中窥探出中西方传统绘画在用光方面的差异。

光影;伦勃朗;李可染

一、引言

光,是产生视觉现象的基础,作为一种特别的视觉语言,在绘画艺术中起到独特的审美作用,呈现出特有的魅力。古往今来,艺术家对造型与色彩的重视究其根源便是对光线的运用和对画面视觉冲击力的表现。纵览西方绘画,艺术流派千姿百态,叠彩纷呈,但在丰富的变化中,“光”这一基本的绘画语言却始终贯穿其中,并持续不断地展现出她独特的魅力。不同的艺术家们都通过光这一绘画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揭示作品的内涵。

东方和西方人都在同一个太阳的沐浴下繁衍生息,但却创造出不同的文化和文明。西方绘画侧重表现物象在光映照下的立体效果,光线被用来创造立体感,并且阴影在明暗关系中起主导作用。正如达·芬奇在他的《论油画》里强调:“我以为在透视学里,阴影是极端重要的,因为若没有阴影,不透明的固体就会模糊不清。”而中国传统绘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作为绘画的指导思想。古人将看得见的表面称为阳,将看不见的东西称为阴,阴阳的产生也正是光照的结果。在中国传统画论中,早有石分三面的定论,三面是指阴阳面与侧面而说,阴阳就是明暗。不过明暗的相差程度不多,而所用的明暗,不是由光源来支配,而是由画家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作画的经验来自由支配的。画家往往将整幅画的意境融入到一种明暗交错、虚实相生的节奏中,以此来表现画面的气韵神采和自身的精神境界。所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阴阳”与西方绘画中的“明暗”,二者在表现自然物象时虽然有相同之处,但在哲学观和审美倾向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西方绘画中,光主要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真实的模拟,而中国画中的用光则更多的是来自绘画者主观的想象。

二、伦勃朗的光影世界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曾赞叹:“荷兰画家伦勃朗是光的诗人。”他把光影作为他一生的追求,他对光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他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光影创造出的奇迹,光影始终是他心灵的映照,也是他信念和情绪的显现。

伦勃朗最擅长用光线形成的明暗对比来组织画面,他利用光与色块表现出人物的形体和画面的空间感。他总是把光聚拢在画面主体最美、最动人的部分,以此突显出出画面中主体形象的美丽,并将最明亮区域的一切细节删除掉,把重点集中在主要想表现的部位,观众一眼就可以看到画面的视觉中心,并且会情不自禁的被光影烘托出的主体形象的魅力所打动。例如,在《花神》中,伦勃朗把新婚妻子打扮成花神弗洛拉的形象,他笔下的花神充满了“家常”的气息,她没有女神般的高贵和完美,却有着邻家少妇般的妩媚和亲切。光线集中照射在人物的头和衣服上,身上的长袍闪动着细腻而丰富的光泽,体现了画家驾驭光线的高超技巧。人物目光有神,脸带微笑,画家用柔和的光把花神的美表露无余,实在令人赞叹和为之动容。(如图1)

图1

三、李可染山水画的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西方绘画在中国境内日渐传播,中国画坛受到影响并出现了一批勇于革新和探索的画家。其中李可染对于山水画中光的实践和运用可谓是光彩夺目。他一生的艺术创作活动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环。1954年,李可染多次去江南写生,开始新的探索和尝试,后来他又远赴德国进行学习和实践。优美旖旎的欧洲风景和伦勃朗独特的用光方法启发了李可染对逆光的感悟,他在写生中将光影和墨韵成功的结合起来,将“逆光”作为表现作品意境的手段,形成了独特的“李家山水”,其面貌之独特,格调之崇高,气势之阔大,都让现代人可望而不可及。他喜欢将画面的墨色画得很浓郁厚重,以此来达到用暗部衬托亮部,光色在前面,墨色在后面的画面效果。在他的笔下,原本单调的画面层次变得丰富起来并且充满了虚幻美妙之美,意境深远。他在画面上运用虚实、光暗、空满、黑白等多种对比方式,表现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和自己的真实情感。他对“逆光”的探索使传统的山水画展现出全新的精神气象。

《飞山瀑布》是他60年代的代表作品。他用浓郁的笔墨表现气势宏伟的山水景色,浓重的墨色使高耸的山体非常真实生动,使人感觉深沉凝重。飞瀑流泉、小桥村落的勾线留白,使画面更显明亮,极大的增加了画面的纵深感。大面积的山峰往往统一在较暗的调子中,最小的面积统一在白色调子中。画家将逆光的画法运用到作品当中,使作品充满朦胧诗意之美。

四、伦勃朗与李可染用光的联系

伦勃朗和李可染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时代,位于不同的国度,但同样的创新精神和对艺术执着的追求使他们实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相认和互识。他们都把“光”这种绘画语言引入画面,增强画面的审美表现力,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李可染赴德期间曾拼命观看伦勃朗的作品,且看得极其仔细,他倾心于古典大师伦勃朗的用光成就。他常在一片浓黑的山石中留出一条白光,既生动醒目又有鲜明的对比。他曾说:“我喜爱伦勃朗的油画,伦勃朗的油画喜欢在一大片黑调子中突出一道亮光,十分奇特。我的黑山黑水中夹有一道白光,正是从伦勃朗的油画中得到的启示。不过,我用我们传统的笔墨表现出来了。”从李可染的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作品中对“光”的处理理论和方法是深受伦勃朗的影响的。

虽然西方绘画是以光影来真实的描绘对象,但是伦勃朗的用光则是在遵守光影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表达意图作出主观性的处理,以利于自己的情感和精神的表达。在作品中,他精巧地制造出各种不同的用光样式。时而用光照射在主体的突出部位,时而把光投射在形体的外轮廓。这些技法表现了各种不同的对象,抒发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同样,李可染的逆光表现也不是自然的真实再现,而完全是心灵感悟的体现,或者说是表现的需要,他说:“明暗不完全取决于对象,更取决于意境。”这和伦勃朗的油画用光有某种契合之处。他更加强调的是画面中局部的采光,而非光照下的全部景象。在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伦勃朗式的光影处理方法,李可染正是通过这种“借鉴”来激活自身的创作灵感,他很好的将中国画与西方绘画达成的这种共识运用在他的山水画中,创造出一种出奇制胜的审美意境。

五、小结

无论从用光的理念还是画面中对光线的处理手法上,我们都可以感觉到伦勃朗和李可染的共通之处。他们两人虽然处在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国度,但是他们都有着非凡的创造力,同样的对于艺术的执着,同样的大胆创新,使得两位大师跨越了地域和时空,在“光”的处理上达到了某种共识。

[1][意]列奥纳多·达芬奇.戴勉编译.达芬奇论绘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春燕.光在中国画中的应用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2.

[3]潘天寿.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吴强.融变之途:林风眠、李可染和黄宾虹作品中光的应用[J].美术观察,2013.

[6]黄碧海.李可染山水画的光[D].湖北:湖北黄冈市艺术学校,2013.

[7]陈传席.画坛点将录:评现代名家与大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5.

J205

A

1005-5312(2014)17-0185-02

猜你喜欢
用光伦勃朗李可染
史蒂文·霍尔:用光重新定义建筑
流量用光了
对光
《浪子回头》和《犹太新娘》:两幅神作看懂晚年伦勃朗
从伦勃朗到莫奈,跨越500年的艺术对话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我的丈夫李可染先生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万山红遍》欣赏
名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