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3年度报告》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正式对外发布

2014-03-10 07:40
遥感信息 2014年3期
关键词:环境遥感年度报告粮油

2014年6月5日,第43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科学技术部国家遥感中心,正式对外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3年度报告》。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科技部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在2013年5月28日,科学技术部首次对外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2年度报告》,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粮农组织等相关机构正在积极使用发布的数据产品。与报告同步发布的相关数据集产品总下载量达30万景,相关数据集产品以及形成的结论纳入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支撑了IPCC中国国家报告,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

在2012年报工作的基础上,2013年科技部选定“陆地植被生长状况”、“大型陆表水域面积时空分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状况”四个主题开展监测分析并编制年报。2013年度报告有四个主要特点:①选题的拓展性。除传统的植被、水体等生态环境单项因子之外,更加注重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城市化、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动态,力求从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等多个层面综合反映全球生态环境变化的真实状态。②工作组织的常态化。除继承以往工作的成功经验外,2013年年报更注重工作机制的创新。年报工作继续由国家遥感中心统筹组织,同时与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成立生态环境遥感研究中心,从报告选题、数据处理、报告编写、咨询把关、出版发布、成果集成共享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工作的规范化程度。③工作视野的国际化。2013年年度报告工作在地球观测组织(GEO)部际协调机制的框架下进行拓展,积极与UNDP/FAO等其他国际组织及其国际科学计划进行对接,将年报相关成果纳入到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日常工作中,提高报告的权威性。④遥感数据源的多源化与国产化。2013年年度报告工作除了大量采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遥感数据之外,更加注重利用中国国内已初具规模的国产卫星数据积累,展示中国遥感界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对人类社会的独特贡献。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纲,按照“部门协同、内外结合、成果集成、数据共享、国际合作”的思路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以及相关单位的已有成果,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快速、准确、直观的优势,监测全球、区域和国家等多个尺度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面向政府部门、社会及科技界,分年度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和数据集产品。

该项工作一直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科技部万钢部长、王志刚书记和曹健林副部长高度关注年报编制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并给予指导,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一直是中国参加GEO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框架下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教育部、国防科工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际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从数据支撑、人才队伍、成果共享等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国家遥感中心根据科技部总体部署,紧密跟踪国际地球观测系统的发展态势,在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清华大学、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国内优势科技力量,完成了2013年度报告的编制工作。此外,还有600多人次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参加各类研讨、咨询和指导,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在2012年度报告基础上,2013年报告也在多个方面取得突破,展示了中国遥感界的协同创新精神。其中,“城乡建设用地分布状况”分报告利用世界上第一套全球地表覆盖30m分辨率遥感数据制图成果(GlobalLand 30),包括2000年及2010年两期,提取出全球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空间格局解读与时空变化分析,在国内外均属首次发布;“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分报告以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农情遥感监测系统(CropWatch)为基础,结合遥感数据与传统地面信息,利用以遥感应用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原创方法和指标监测了2013年度全球农业环境、全球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和大豆四种大宗粮油作物种植状况以及全球粮食生产形势,对增强全球粮油信息透明性,保障全球粮油贸易稳定与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2013年度报告的主要成果概括如下:

1.报告揭示了2000年到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面积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规律,为系统研究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提供了背景参考数据。2010年全球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8.75万km2,占全球陆表面积不到1%,其中美中两国共占全球的1/3;2000~2010年全球新增城乡建设用地5.08%,近半数分布在中国和美国;中国受快速城镇化影响,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显著;全球城乡建设用地效率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发达国家人均占地约为欠发达国家的5倍以上;全球新增城乡建设用地的土地来源半数是耕地。

2.201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为26.7亿吨,同比增长1.7%,小麦产量好于上年,玉米、水稻与大豆产量基本持平,有利于改善2014年粮油供应形势。近五年,全球水稻和大豆的产量稳步增长,小麦和玉米的产量虽然前四年有所下降,而2013年产量大幅度增长;根据2014年第一季度监测结果,2014年南半球小麦总产量增长明显。由此预测,2014年大宗粮油作物供应形势可能向好。

3.1982年至2012年全球植被生长总体呈现“湿升干降”的时空演变规律,这与全球气候变暖总体有利于湿润区的植被生长,而不利于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植被生长有关;1982年至2012年全球各大洲和全球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LAI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波动特征与1995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全球气候变暖具有明显的响应;2011年至2013年全球和中国陆地植被生长状况总体好于常年,其中,中国实施的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对部分区域植被生长状况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4.2012年全球面积大于25km2的湖泊和水库等大型陆表水域最大面积为190.9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表总面积的1.39%,其中北美洲面积最大,大洋洲面积最小;全球大型陆表水域集聚特征明显,季节性波动大。中国大型陆表水域面积排名亚洲第一,占亚洲大型陆表水域面积近10%,空间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其中,青藏高原湖泊面积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南部区域增加最明显,可能与气候变暖引起的冰雪融化有关;长江中下游湖泊群面积变化受降水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鄱阳湖和洞庭湖水域面积年际变化大,总体呈现明显萎缩趋势。

本报告尽可能对各国、各地区的主要植被生长状况、大型陆表水域面积、大宗粮油作物、城乡建设用地等变化提供了统计数据,方便快速了解各国的状况,为地区和全球环境变化比较分析、科学研究等提供了基础信息。

据悉,本次发布的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将于6月5日在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和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同步上线。

编制并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国家遥感中心的一项重要常规性工作和国务院办公厅“全国空间信息系统”的重要服务内容,将长期、持续地开展下去,并确定在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将年度报告及相关数据产品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今后,科技部将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渠道开展工作;国际上,将借助政府间地球观测组织合作平台和中国作为GEO联合主席国的有利条件,推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对现有遥感数据产品的国际验证,进一步扩大该工作的国际影响和应用;在国内,将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借助中国GEO部际协调机制和国家遥感中心业务部协调机制,更多地采用中国国产卫星遥感数据,开展对更多的全球生态环境因子的持续监测与数据更新,特别是加大我国气象、海洋、资源、环境、测绘等卫星数据的综合应用,并将此项工作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等相关科技计划紧密结合,协同创新。同时,每年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也是中国作为GEO联合主席国对GEO的重要贡献,科技部将抓住GEO启动下一个十年规划制定工作的契机,将年度报告工作纳入《全球综合地球观测系统执行计划(2016-2025)》,让更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

猜你喜欢
环境遥感年度报告粮油
AMC—AIME中国区年度报告(2021春季)
关于印发《全国住房公积金2020年年度报告》的通知
《海南资源环境遥感产品数据集专刊》卷首语
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征稿简则
欢迎订阅2019年《中国粮油学报》
应用导向的环境遥感成教课程教学模式设计探索
推广优质稻 种出“好粮油”
中国造纸工业2015年度报告
研究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环境遥感》课程教学探索与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