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社会工作研究
——基于2007~2013年《社会工作》杂志的内容分析

2014-03-10 02:46朱桦
社会工作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青少年

朱桦

新时代的社会工作研究
——基于2007~2013年《社会工作》杂志的内容分析

朱桦

2007~2013年,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迅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社会工作也逐渐走进公众视野,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这6年的380篇有关社会工作文章的内容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新时代下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研究地域和研究视角,并提出几点建议。

社会工作 研究 内容分析

朱桦,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系研究生(江苏苏州 215123)。

一、问题的缘起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运用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包括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资源协调、社会功能修复和促进个人与环境适应等在内的专业服务,是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理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我国,此时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福利的观念,对中国社会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28年国民党政府上台后,成立了社会部,负责社会福利事务,在成立初期及30年代,该部制定和颁布了社会行政制度和社会福利法规等文件。同一时期,中国一批欧美留学生和爱国人士回国后将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带回了中国,在不少大学里开展社会工作教育。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社会工作专业被取消,由此社会工作专业在中国中断30年。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87年国家民政部为了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认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在北京大学设立社会工作专业,1991年7月5日,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宣告成立,自此社会工作在中国迅速发展。2007年民政部发布了《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者。2011年,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民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为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政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

可以看出,2007~2013年社会工作得到举国上下的高度重视,社会工作飞速发展,进入了行业发展的“新时代”。同时,社会工作也面临着挑战和新的问题,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研究充分反映了这种状况。

为了充分了解国内学者对社会工作研究的情况,笔者对社会工作研究文献进行了调研。选取中国知识网(CNKI)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策略为:SU=社会工作*研究and AB=(社会工作+研究),经过认真研读,笔者发现社会工作研究多和某种主题、某些地域和某种视角相关。所以,笔者将新时代的社会工作研究分为三个部分解读,分别是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地域在哪?研究视角是什么?

二、研究方法、抽样及指标的选取

(一)研究方法

采用内容分析方法,这是一种搜集与分析文章内容的技术,内容可以包括书籍、网页、诗歌、报纸、歌曲、绘画、讲演等。贝雷尔森将其定义为:“内容分析是对一种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岑清,2010)。内容分析法的特点有:第一,有助于处理数量相当庞大的文本;第二,有助于研究“千里之外”的主题;第三,能够揭露随意观察文本时很难发觉的信息。

(二)抽样

1.媒体选择

本次研究选取《社会工作》杂志作为资料收集的来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最早的专业期刊,《社会工作》是江西省民政厅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中国大陆最早一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第二,社会声誉高,1988年创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题写刊名,著名专家学者陆学艺、郑杭生、卢谋华、王思斌、王青争、孙士杰等担任学术顾问。创办以来,得到国内社会学界许多知名专家学者的关怀和支持,得到了全国各级民政部门领导和广大民政、社会工作者的大力支持。被评为江西省首届优秀社科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第三,栏目丰富,《社会工作》下半月(学术)杂志开设的栏目主要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能够为我们此次研究提供大量信息,因此,《社会工作》下半月(学术)杂志符合研究的目的和标准。

2.抽样方法

2007年1月至2013年11月,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社会工作》下半月(学术)目录,2007年至2012年,每年出版12期,2013年出版4期,共有论文1756篇。其中2011年317篇,2012年321篇,2013年83篇。在每期杂志中,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5篇,这380篇文章成为研究样本。

(三)指标的选取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研究,选用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这些指标分别是,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地域、研究视角。

三、社会工作研究的内容分析

(一)研究内容

笔者通过对这380篇社会工作文章的梳理,得出表1,分析出2007年至2013年社会工作的研究主题,也许这些研究内容的划分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研究领域的划分,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新时代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

1.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是近六年来我国社会工作研究关注最多的领域,在380篇文章中有4499篇,占总数的12.9%

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有着基础性、可塑性、脆弱性、发展性四个特征(罗肖泉,2007)。正是这四大特征,决定着青少年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未来。同时,由于他们难抵御外界的影响,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上升趋势。青少年群体的脆弱性使他们心理承受力低、容易依赖他人。但是他们的脆弱性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都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对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新时代青少年犯罪是学者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这其中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原因,还有社会环境等因素。青少年被寄予无限的期望,当他们犯错之后,社会工作者应当帮助他们。如姬会然的《心理—社会模式下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思考》、李小燕的《社工在青少年罪犯社区矫正“增权”中的多重角色》、还有刘伟、江波和秦泰的《流浪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回归浅析》。(2)有关流浪儿童的问题得到重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如李荣志和崔效辉的《论社工在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体系中的作用》、田恬的《北京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6个北京流动儿童个案研究》等,均提出了很有意义的保护体系,以实现对流浪儿童的保护。(3)有关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学者们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深入分析,如谢文媛的《浅析留守儿童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张晓霞、谢晓蔚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意愿分析——以于都县Z镇为例》、韩丽的《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D小学为例》。(4)“边缘青少年”这个群体也受到不小的关注,如郭俊霞《解析乡村“边缘青少年”群体——湖北省荆州市H村的实证研究》、方遒和林琳的《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特殊社区工作介入模式》。边缘青少年因为行为的“与众不同”,也开始走入社会工作者视线中。边缘青少年非常敏感,所以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使用“同感”,适当“赋权”。

2.农民工//农村社会工作位居第二,占总数的 9.7%

2007~2013年,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间社会进程加快,社会结构改变,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较为明显的就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还有农村的社会变化。(1)对于农民工问题,学者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自身,如邓莉莉的《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的模式构建》、刘孝才和荣梅的《青年农民工越轨问题的社会学分析》。二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如阎安的《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王昆仑的《农民工城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马林芳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城乡关系由过去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刚性二元结构逐渐转变成为允许城乡间部分流动的刚性、弹性兼而有之的二元社会结构。伴随着这种转变,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这样庞大的群体,在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却在城市融入中受到极大阻碍,面临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的难题。(2)对农村社会工作的研究,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对农村社会工作本身的探讨。这方面的论文有李伟和张红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性和行政性的双重悖论研究》、郭占锋和杨萍的《晏阳初乡村工作理念对当前农村社会工作的启示》、李锦顺和毛蔚的《农村社会工作:知识与能力结构及其课程、实习开发》。第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入到学者的视野,如张明锁和贺庆生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困境与突围路径分析——基于河南四市农村的实证研究》。第三,关注贫困地区的农村建设,如朱慧劼和甘诺的《贫困地区农村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初探——基于罗村的调查》。

3.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共30篇,占总数的 7.9%

社会工作自在中国恢复以来就迅猛发展,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如李昌阳的《加强广西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的对策研究》、权福军的《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向度》。此外,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还表现在社会工作专业在高校的设置上。徐选国、王荣和王志中《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课外能力培养探索》、孙鸿平《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初探——论自我增权取向的社工专业实习模式》、娄世桥和芮洋的《试析制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四个因素——兼论较大规模共享型实习基地的建设》,强调通过学校培养的方式,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最后,社会工作的政策体制也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如田萍和左蕾的《社会工作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的拓展》。

4.身心残障者社会工作共22篇,占总数的 5.8%

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弱势群体,那么身心残障者自然是社会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解决自身问题,提升他们的能力,实现发展,即所谓的“助人自助”。在2007年至2013年《社会工作》杂志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有残疾人和孤残儿童这两个群体,如管亮的《残疾人特殊性及其需求分析》、张雪筠和王怡的《浅析社区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发展》,张明和于囡璐《残疾人事业城乡一体化服务体系研究》、纪文晓《社会工作方法在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工作中的应用——以河南省为例》、马玉卓《农村家庭寄养模式中孤残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效果探析——以济南市Z村家庭寄养基地为例》。社会工作能够以其专业的方法、技巧,帮助残疾人走出困境。

5.NGO//志愿者管理和灾害社会工作都为20篇,分别占总数的 5.3%%

(1)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组织也越来越多,如何管理这些社会工作组织,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有些学者提出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如赵一红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分析》,她认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将民办社会工作组织发展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既为社会工作组织提供了经济支持,也为社会工作组织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赵一红,2012)。陆士桢认为,我国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还处在起步阶段,大力培育和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必须对其清晰定位,研究其发展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制度化、本土化、专业化、职业化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与政府、与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机构、与自身建设之间的关系(陆士桢,2013)。新时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工作组织的萌芽、发展,同样这类组织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发展,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了工作的平台。

(2)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的损失严重,政府也出台了防灾减灾的法律和相关规定。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灾害社会工作应运而生。有关灾害社会工作的文章主要集中于对预防灾害的发生和灾后辅导的研究。如白泽政和《应对地震灾害的社会工作的方法与开发——借鉴阪神淡路大地震、中越大地震、东日本大地震的经验教训》、刘斌志的《震后失依青少年哀伤经验的社会工作研究——基于汶川地震灾区的深入访谈》。

6.社会工作的研究内容还涉及到多种行业、群体

主要有学校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少数民族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和矫正社会工作,有关这些内容文章的篇数由高到低,分别为18篇、18篇、17篇、17篇、17篇、15篇、12篇、11篇、11篇。这也反映了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内容全,范围广,涉及方方面面。

7.有关禁毒社会工作和军队社会工作的文章分别为 5篇、 3篇,分别占总数的 1.3%、 0.8%

禁毒社会工作和军队社会工作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禁毒社会工作中,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在禁毒中的社工角色和戒瘾康复研究。如唐晓容和黄晓霞的《论我国戒毒模式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张翼和王静怡《戒毒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承担及面临的困境》,邵金华和许淑华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戒瘾康复研究》。军队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中发展较晚,但却对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学者主要关注军休服务管理和退休军人。如汪晓燕、张芳山和龙婷《新时期军休服务管理规范化研究》、魏同斌的《退役军人安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研究地域

社会工作本土化,最早在1971年联合国第五次国际社会工作培训调查时提出。王思斌教授在2000年提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是指产生于外部的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这是一套经济的、政治的社会文化的制度体系,同其相互影响进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王思斌,2000)。社会工作虽然由国外传入我国,但必须根植于中国本土,这就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大量实地研究,研究的地域也非常多元化(陈启春,2006),涉及城市、农村、城镇、港澳台等地域。

表2 研究地域

表2中的“整体地域”是指文章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具体到城市、农村或城镇,而是泛指全国、全省等范围,比如2007年1月《社会工作》中的《矫治社会工作介入我国社区矫正的初探》,还有2011 年1月《社会工作》中的《农民丧葬意识与农村文明——以陕西陕北地区为例》。而“其他”是指没有具体体现地域的文章(陈启春,2006),比如2008年11月《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介入灾后特殊人群的专业角色》,以及2013年2月《社会工作》中《社会工作行政涵义辨析》。

由表2可以看出,在2007年~2013年的380篇有关社会工作研究的文章中,有266篇没有涉及具体的地域,占总数的70%。其次是城市,占14.7%,在研究地域是城市的文章中,涉及的城市主要有广州、上海、南京、北京、天津、重庆、苏州等地。我们发现这些城市的共同特征是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社会工作组织发展较好甚至较为完善,这也促进了当地社会工作的发展。有关农村地域的文章有30篇,占7.9%,整体地域占5.8,港澳台和国外则占比例最少,大约0.5%。综上所述,没有涉及具体地域的社会工作研究占主要部分;对城市的研究高于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农村也是社会工作研究的必要领域。

(三)研究视角

社会工作的研究视角,是指社会工作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分析案主或社会现象。包括个案工作视角、小组工作视角、社区工作视角、社会工作行政视角、社会工作督导视角、社会工作咨询视角和社会工作研究视角。

表3 研究视角

从表3中,可以明显看出:(1)社会工作研究视角是使用最多的视角,占34.7%。社会工作研究是指,通过对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包括对社会福利政策、各种社会服务项目、社会工作实践、社会工作评价等的研究,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及其服务水平。(2)个案工作的比重次之,大约占17.4%,相当于社会工作研究的1/2。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先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的专业服务方法,对象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或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运用各种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帮助个人或家庭解决或预防困难和问题,改善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使之获得幸福。(3)社会工作行政占总数的10%。社会工作行政指通过政府的社会行政机构和各种社会事业机构的行政工作,贯彻执行国家与地方社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发挥行政功能,促进社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4)小组工作以团体为服务对象,主要运用科学知识协调团体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及团体之间的各种关系,促进团体成员与团体生活的健康发展,使团体及其成员能及时克服困难,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涉及小组工作方法的文章有30篇,占总数的7.9%。(5)社会工作督导所占的比重最少,380篇文章中,只有4篇涉及,占1.1%。

四、结论与探讨

基于前文,我们发现2007~2013年社会工作研究,有如下特点:第一,社会工作研究内容全面,不再局限于青少年、老年的研究,扩展了家庭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第二,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社会工作发展越好,越能推动社会工作研究。第三,社会工作研究越来越注重实务研究视角,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社会工作督导等多种方法。

然而,经过这次的内容分析情况现,我们在社会工作研究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有待加强的地方:(1)研究的内容虽然广泛,但是不够深入,学术水平有待提高;(2)研究领域方面忽视了小城镇和港澳台及国外的社会工作研究;(3)对少数民族的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研究还不够;(4)在研究视角上,社会工作咨询和社会工作督导有待提高。

五、结 语

2007~2013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下,社会工作发展速度加快。主要表现在研究内容全面,涉及方方面面;在某一问题上,注重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地域越来越广。但是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科研水平低、忽视某些主题等问题。《社会工作》杂志给广大的社会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对杂志的内容分析,新时代的社会工作研究情况可见一斑。

[1]曹志刚,2013,《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一种实践策略》,《社会工作》第6期。

[2]岑清,2010,《中国高端商业杂志广告诉求特点的内容分析》,《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3]方遒,林琳,2008,《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特殊社区工作介入模式》,《社会工作(下半月)》第9期。

[4]冯华,2013,《汶川地震后的志愿者团队转型方向探讨》,《社会工作》第1期。

[5]韩丽,2007,《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D小学为例》,《社会工作》第6期。

[6]姬会然,2007,《心理—社会模式下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思考》,《社会工作》第4期。

[7]孔海娥,2010,《转型期农村和谐家庭关系的建构》,《社会工作(下半月)》第10期。

[8]李明珠,2010,《学校小组工作活动的设计》,《社会工作(下半月)》第5期。

[9]陆士桢,郑玲,2013,《浅论我国民办社工服务机构的发展》,《社会工作》第3期。

[10]马林芳,2008,《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价值分析》,《社会工作(下半月)》第1期。

[11]孙唐水,2009,《社工专业实习中的超能与超权问题研究》,《社会工作(下半月)》第12期。

[12]田恬,2008,《北京流动儿童对北京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6个北京流动儿童个案研究》,《社会工作(下半月)》第2期。

[13]王昆仑,2011,《农民工城居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社会工作(学术版)》第3期。

[14]王思斌,2000,《试论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收录于《华人社会工作本质的初探》,北京: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15]温谋富,2009,《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社会福利需要——以福州市为个案的研究》,《社会工作(下半月)》第6期。

[16]杨成凤,2011,《震后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友好家园的思考》,《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2期。

[17]赵一红,2012,《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分析》,《社会工作》第4期。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4)02-0144-07

10.3969/j.issn.1672-4828.2014.02.019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