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测量颌面部部分解剖距离

2014-03-11 05:43胡彬吴仲烨李玲霞刘磊薛鹏秦妮娜任斐陈彬张兆伟
中国医学创新 2014年8期
关键词:咽腔男女插管

胡彬吴仲烨李玲霞刘磊薛鹏秦妮娜任斐陈彬张兆伟

临床测量颌面部部分解剖距离

胡彬①吴仲烨①李玲霞①刘磊①薛鹏①秦妮娜①任斐①陈彬①张兆伟①

目的:探讨颌面部部分解剖距离与鼻、口、咽腔解剖结构方面的关联,以便为经鼻气管内插管做前期准备。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气管内麻醉患者100例,对所有患者快速诱导,普通弯喉镜经口明视下测量口咽部解剖距离,麻醉平稳后测量颌面部部分解剖距离。结果:鼻耳距(BEJ)男女直距分别是10.9、10.2 cm,弧距分别是12.1、11.3 cm;鼻壁距(BBJ)男女分别8.5、8.4 cm;腭壁距(EBJ)男女分别3.0、2.8 cm;杓高度(SGD)头端约0.3~0.4 cm、尾端1.4~1.6 cm;鼻后距(BHJ)男女分别5.4、5.3 cm;孔喉距(KHJ)男女分别是12.4、11.9 cm;杓壁距(SBJ)男女分别是1.5、1.4 cm。孔喉距与鼻耳距的弧距长度相当(P>0.05);男女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翼根部至耳垂根部的弧线距离大约等于鼻后孔下缘至喉口的距离;按照这一长度和导管前端略翘起塑形导管,形成两个弯曲有利于从下鼻道经鼻后孔拐弯到口咽腔;导管进入咽腔导管头已接近喉口;导管前端略翘起有利于越过杓状软骨间切迹至食道后壁这一“台阶”进入声门。

临床测量; 颌面部; 解剖距离; 经鼻气管内插管

资料报道,50%以上的严重麻醉相关并发症是由气道管理不当引起的[1],困难气道是主要原因,虽然其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2]。气管内插管是最好的气道管理方式,它不但可以正压通气,而且可以防止误吸[3]。困难插管是麻醉中最具有挑战性的操作之一。所以,麻醉医生每天都面临着一项“艰巨”的任务,判断患者是否出现困难插管以及如何处理,这是气道管理操作之前临床气道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2,4]。经鼻气管内插管(鼻插管)是处理困难气道的一个好的选择,测量颌面部一些解剖距离有利于鼻插管。通过多年临床工作发现,实际测量与资料报道的数据有出入,现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本院ASAⅠ~Ⅱ级、拟行气管内麻醉患者100例,男女各50例,均是较为标准的国人,并剔除特别高大、矮小、肥胖、肢端肥大症、困难插管、肺部疾患的患者。将患者按性别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为陕北出生,一般资料情况见表1。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入室开放静脉通路,地佐辛5 mg、咪唑安定1~2 mg静脉注射,给以镇静。去氮5 min后,咪唑安定20~40 μg/kg,舒芬太尼0.6 μg/kg,维库溴铵80 μg/kg,异丙酚 2 mg/kg 静脉注射快速诱导,普通弯喉镜经口明视插管。

1.2.2 测量方法 利用气管导管(导管)、管芯及尺子测量。

1.2.2.1 鼻翼至耳垂距离(鼻耳距、BEJ) 弧线距离(弧距)和直线距离(直距)。测量双侧鼻耳距,取平均值。管芯头从鼻翼根部外侧缘至同侧耳垂根部塑形管芯如面部正常形态,并在耳垂根部处管芯上做标记,不能改变面部正常形态。此时管芯为弧线形,从管芯头至做标记点直线测量,为直距;将管芯塑形直,再从管芯头至做标记点测量,其为弧距。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

1.2.2.2 鼻后孔至喉口的距离(孔喉距、KHJ) 利用上述同一根管芯,将管芯从顶端开始做成一把精确的尺子进行测量;恢复管芯如塑形面部正常形态状态,管芯前端形成一个弯曲;管芯在耳垂根部标记点处折弯成90度如“J”型,管芯形成第二个弯曲;有两处弯曲的管芯有利于从下鼻道经鼻后孔拐弯到口咽腔[5],塑形管芯不改变形态。使管芯折弯成90度处处在鼻后孔下缘处,下鼻道内的管芯紧贴鼻腔底部,测量管芯耳垂根部标记点折弯处至喉口小角结节之间的距离,即为孔喉距。

1.2.2.3 鼻孔至鼻后孔水平的鼻咽腔后壁垂直距离(鼻壁距、BBJ) 硬腭后缘至鼻咽腔后壁的距离(腭壁距、EBJ),鼻孔至鼻后孔的距离(鼻后距、BHJ):管芯前端0.5 cm折弯成90度,从下鼻道垂直置入到鼻咽腔后壁,不能改变其解剖结构,在鼻孔鼻唇处的管芯上标记,该标记处至管芯折弯处外缘(顶在鼻咽腔后壁处)即为“鼻壁距”;管芯头指向口腔方向,回退有阻力再不能回退时,管芯折弯处内缘已钩住软腭,再次在管芯鼻唇处标记,该标记点与前标记点之间的距离加上管芯的直径即为“腭壁距”;鼻壁距与腭壁距之差即为“鼻后距”。

1.2.2.4 杓会厌襞喉口外侧高度(杓高度、SGD) 梨状窝会厌谷端(头端)高度(头高)、食道口端(尾端)高度(尾高):管芯前端用厘米尺标记,使其变成一把尺子,将其伸入梨状窝,测量梨状窝头端和尾端二处底部至杓会厌襞缘之间的高度。

1.2.2.5 杓状软骨间切迹喉口内缘至食道后壁之间的距离(杓壁距、SBJ、简称:杓台阶) 管芯前端2 cm折弯成90度并标记刻度使其变成一把短尺子,将其伸入咽喉腔测量杓壁距。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鼻耳距男女直距分别是10.9、10.2 cm,弧距分别是12.1、11.3 cm;鼻壁距男女分别8.5、8.4 cm;腭壁距男女分别3.0、2.8 cm;杓高度头端约0.3~0.4 cm、尾端1.4~1.6 cm;鼻后距男女分别5.4、5.3 cm;孔喉距男女分别是12.4、11.9 cm;杓壁距男女分别是1.5、1.4 cm。

鼻耳距男弧距最长、最短分别是13.1、9.6 cm,直距最长、最短分别是12.1、9.0 cm;女弧距最长、最短分别是13.0、9.4 cm,直距最长、最短分别是11.7、8.8 cm。孔喉距与鼻耳距的弧距长度相当(P>0.05);男、女组各参数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颌面部部分解剖距离测量见表2。

表2 两组颌面部部分解剖距离测量情况(±s) mm

表2 两组颌面部部分解剖距离测量情况(±s) mm

*与孔喉距比较,P>0.05

组别 鼻耳距 孔喉距 鼻壁距 鼻后距 腭壁距 杓壁距 杓高度直距弧距 头高尾高男组(n=50) 109±8 121±7* 124±11 85±11 54±8 30±6 15±2 4±2 16±5女组(n=50) 102±5 113±6* 119±11 84±10 53±6 28±5 14±1 3±2 14±4

3 讨论

将一根精致、细而光滑(以防组织损伤)的管芯,制作成一把特殊的尺子,它可以很方便地从鼻孔插入到口咽腔、从口腔插入到口咽腔,便于测量而不损伤组织。孔喉距、杓高度、杓壁距需要在快速诱导后喉镜下测量,口腔、口咽腔、喉咽腔、喉口有良好的显露(剔除不能良好显露的患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杓状软骨间切迹、小角结节、梨状窝;放置喉镜、喉镜显露喉咽腔及测量时不能改变解剖结构、形态;测量这3个数据需要20~30 s,纯氧充分去氮后,可以使无通气时间延长到4~5 min[6],插管前测量这3个数据有足够的时间,根据资料报道:中断呼吸的时间以1 min为宜[7],因为本组病例均为非困难插管、非肺部疾患患者,所以,风险较小。剩余的4个数据可以在插管完成麻醉平稳后测量。根据近来资料报告的国人成人男女体重、身高的标准[8],本组这两项指标在该范围之内,虽均为陕北出生但有一定的代表性。

鼻插管主要是以盲探形式进行的,插管时鼻、口、咽腔内的解剖结构不清楚,如果在颌面部找到一些与鼻、口、咽腔有关联的解剖结构或解剖距离,则有助于插管,提高成功率,降低风险。鼻耳距是经常采用的一个参数[9],本组实际测量:男女直距分别是10.9、10.2 cm,弧距分别是12.1、11.3 cm。孔喉距是本组实际测量的另外一个参数,男女分别是12.4、11.9 cm。孔喉距与鼻耳距的弧距长度相当(P>0.05),也就是说鼻翼至耳垂的弧线距离大约等于鼻后孔至喉口的距离,上述已塑形如面部正常形态如“J”型的管芯,插入鼻腔至口咽腔,折弯成90度在鼻后孔下缘处时,管芯头已接近喉口;如果将管芯置换为导管,只要略调整导管头,导管头即可对准声门,有利于成功插管。腭壁距反映的是鼻咽腔底部口咽腔顶部前后径。本方法测量该距离要考虑管芯的直径、管芯回退有阻力时既停止后退,以防组织损伤、过度后退改变解剖结构和形态;测量鼻壁距是管芯前端折弯0.5 cm处外缘贴在鼻咽腔后壁,测量腭壁距是回退该管芯前端折弯0.5 cm处内缘贴在软腭鼻咽腔壁。所以,中间相差一个管芯的直径,应该加上管芯直径;腭壁距男女分别3.0、2.8 cm与资料报道长度相近[10],距离较宽,给导管通过留下了较大的回旋余地。梨状窝从头端至尾端是一个由浅逐渐加深的槽状解剖结构,头端约0.3~0.4 cm、尾端约1.4~1.6 cm,盲探插管时导管头往往落入梨状窝。所以,稍内旋、稍后退,导管头滑过或越过杓会厌襞(产生落空感)即可对准声门,有利于插管。

喉口与食道后壁之间不是紧贴着,而是有一定的距离,即杓壁距。测量时应该注意从食道后壁至杓状软骨间切迹喉口内缘直线距离,男女分别是1.5、1.4 cm。这一距离好似一个“台阶”,一般称其为“杓台阶”,导管要插入声门一定要越过这个杓台阶。盲探插管时导管头翘起高于杓台阶,才有利于进入喉口插入声门,否则,容易插入食道。

资料报道鼻耳距:10~14 cm或12~14 cm,相当于鼻孔至鼻后孔(中长度)的距离[9,11]。本组实际测量的鼻耳距较之短:弧距男女最长者难以达到14 cm、最短者难以达到10~12 cm;而且,鼻后距(男、女分别5.4、5.3 cm)较之更短,即使鼻壁距(男、女分别8.5、8.4 cm)也难以达到资料报道的长度。所以,一则资料报道的鼻耳距长于国人,二则鼻耳距要长于鼻孔至鼻后孔的距离,而且差距较大,鼻耳距不能代替鼻孔至鼻后孔(鼻后距)的距离。所以,鼻翼至耳垂的弧线距离不能代替鼻孔至咽后腔的距离。资料报道的“鼻耳距、鼻耳距相当于鼻孔至鼻后孔的距离、鼻耳距相当于鼻孔至咽后腔的距离”值得认真考究。

综上所述,鼻翼根部至耳垂根部的弧线距离大约等于鼻后孔下缘至喉口的距离;按照这一长度和导管前端略翘起塑形导管,形成两个弯曲有利于从下鼻道经鼻后孔拐弯到口咽腔,进入咽腔的导管头已接近喉口;导管前端略翘起有利于越过“杓台阶”进入声门。

[1]姚尚龙,王国林.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63,154.

[2]田鸣,左明章,李天佐,等主译.气道管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

[3]胡灵群.循证临床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4,33.

[4]曾因明,邓小明主译.米勒麻醉学[M].第6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654.

[5]冯艺主译.避免麻醉常见错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

[6]中央人民政府.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1.

[7]王世泉.临床麻醉学精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11-580.

[8]王启华.实用眼耳鼻咽喉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51.

[9]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73.

[10]孙增勤.实用麻醉手册[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54.

[11]尤新民,皋源.围术期气道管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10:13.

The Anatomical Distance of Maxillofacial in Clinical Measurements

/HU Bin,WU Zhong-ye,LI Ling-xia,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08):122-124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al distance between maxillofacial, nose, mouth and pharynx. Prepare for nasotracheal intubation.Method:100 common Chinese of ASA I-II patients (50 cases of men and women)who underwent endotracheal anesthesia were chosen. After rapid induction, measure the anatomical distance between maxillofacial, nose, mouth and pharynx when anesthesia stable by general curved laryngoscope.Result:The distance of BCJ on men and women were respectively 10.9, 10.2 cm. Arc distance were 12.1, 11.3 cm; the BBJ were 8.5, 8.4 cm; the EBJ were 3.0, 2.8 cm; the SGD in headend about 0.3-0.4 cm and in end were about 1.4-1.6 cm; the BHJ were 5.4, 5.3 cm;the KHJ were 12.4, 11.9 cm; the SBJ were 1.5, 1.4 cm. Pore throat and nose ears away from the length of arc distance quite (P>0.05); Men and women each parameter comparison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The arc distance of BCJ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e KHJ; According this length to bending tube which headend slightly cocked, formed two bend which conducive the tube turn off to pharyngo-oral cavity through choana; the tube head is nearing throat when the tube into cavity of pharynx; the tube which headend slightly cocked conducive to get into glottis over the “step”from incisura interarytenoidea laryngis to esophagus posterior wall.

Clinical measurement; Maxillofacial; Anatomical distance; Nasotracheal intubation

10.3969/j.issn.1674-4985.2014.08.053

2014-01-16) (本文编辑:蔡元元)

①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胡彬

First-author’s address: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Yan’an 716000,China

猜你喜欢
咽腔男女插管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浅谈歌唱中的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
男女有别
浅析声乐演唱技巧中喉咽部的放松方法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发声中要求咽腔打开的重要性
感觉那时男女很平等
《奶牛子宫角和卵巢子宫静脉插管方法的研究》图版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两种气管插管方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抢救中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