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概述

2014-03-11 19:04张秋平郝斌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4年3期
关键词:方用消化性气机

张秋平,郝斌

(1.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中医科,河北 保定 071000)

消化性溃疡是临床中常见和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具有病程长和易反复的临床特点,近年来传统中医中药在治疗本病方面进展较快,亦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将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介绍如下。

1 名医经验

在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无数名医,对本病的治疗起到了不同的推动作用。已故名医岳美中[1]认为,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多由中气虚所导致,治疗以建中和胃为法,方药可选用六君子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张伯君[2]总结任俊杰名老中医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了治疗本病的十二字法则,“保胃气,调升降,平阴阳,定虚实”。《脾胃论》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故在临床治疗中应时刻注意顾护胃气,平衡脾胃阴阳。名医经验的有效性说明建中和胃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基本治疗法则。

2 辨证论治

2.1 辨证分型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临床医家根据临床经验对本病多采用辨证分型论治,其中以辨证分为五型较为多见,临床上多有效验。赵泽恩[3]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49例,其中治疗组25例,他将本病中医辨证分为四型:肝郁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虚寒型,方用黄芪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肝胃湿热型,方用化肝煎和左金丸加减;血瘀型,方用膈下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并设对照组24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总有效率58.34%。郑凯文[4]治疗消化性溃疡78例,治疗组39例,中医辨证分为五型:气滞血瘀型,方用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胃阴亏虚型,方用麦门冬汤加减;湿热中阻型,方用小陷胸汤合六一散加减;脾胃虚寒型,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方用四逆散加减。对照组39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三联疗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于方明等[5]治疗消化性溃疡86例,治疗组43例,中医辨证分为五型:脾胃虚寒型,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肝郁气滞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胃热炽盛型,方用清胃散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天台乌药散加减;湿热中阻型,方用平胃散合三仁汤加减。对照组43例采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胶囊、多潘立酮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83.72%。肖长莘[6]治疗消化性溃疡126例,治疗组63例,中医辨证分为五型:脾胃虚寒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肝胃不和型,方用左金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胃阴亏虚型,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芍药汤加减;脾胃湿热型,方用连朴饮合四君子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照组63例采用西咪替丁、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总有效率82.5%。史丽清[7]治疗消化性溃疡210例,治疗组120例,中医辨证分为五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左金丸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合理中汤加减;脾胃湿热型,方用连朴饮合四君子汤加减;胃阴亏虚型,方用沙参麦冬汤合芍药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照组90例采用西咪替丁、阿莫西林、枸橼酸铋钾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0%,对照组82.00%。姚金福等[8]治疗消化性溃疡166例,治疗组83例,中医辨证分为四型:气滞血瘀型,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肝气犯胃型,方用四逆散加减;脾胃虚寒型,方用黄芪建中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肝胃湿热型,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对照组83例采用胃乃安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6%,对照组总有效率68.68%。王风雷[9]治疗消化性溃疡128例,治疗组64例,中医辨证分为五型:肝胃不和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脾胃虚寒型,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胃湿热型,方用连朴饮合四君子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胃络瘀阻型,方用失笑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对照组64例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2%,对照组总有效率78.1%。不同的医家采用不同的辨证分型论治,有其症,辨其理,用其药,在治疗上达到了个体化治疗方案,临床上都能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起到不同的治疗效果,总体上中医辨证分型论治要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2.2 从脏腑角度辨证论治

传统中医认为消化性溃疡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肺肾等脏腑相关,尤以与肝脾关系密切,故在临床治疗中应充分考虑到肝脾肺肾等相关脏腑与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关系,从脏腑角度辨证论治亦能取得不错的临床治疗效果。

2.2.1 从脾胃论治

脾胃乃中焦之脏腑,是人体气机升降枢纽之所在。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功能是气机运动的具体体现。气机升降协调平衡,气场环境稳定,脾胃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反之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容易引起众多脾胃疾病的发生,脾胃疾病同时又能成为阻碍气机升降的重要因素,反而进一步使病情恶化。故临床治疗中要根据脾胃升降的特性,调整气机升降失调为主,以补其不足抑其有余,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0]。

2.2.2 从肝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在五行归属上肝属木,胃属土,肝胃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临床上常见木不疏土、木旺克土、土壅木郁、土虚木贼四种相生相克病理变化的发生[11]。

2.2.3 从肺论治

肺为华盖,肺主气,其气宜宣宜降,若外邪侵袭,肺气为邪所壅闭,气机受阻,宣降不利。胃腑以通降为顺,气机以降为和。肺胃二者气机在生理上相互作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胃腑气机的通降调达有赖于肺气肃降功能发挥正常,肺失肃降,胃亦不和;反之胃腑积滞不通,反而上逆,同样能影响肺之肃降,使病情加重[12]。

2.2.4 从肾论治

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元阴元阳之府,是生命活动之源,被称之为先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被称之为后天之本。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作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先天能温养激发后天,使之功能正常发挥;后天又要补充培育先天,使之不断发展壮大。肾主一身之阳,统驭周身,如肾阳亏虚,火不生土,脾阳不生,逐渐至脾阳衰弱。在气机升降循环中,肾气主升,胃气主降,一升一降协调平衡,促进胃气、胃阳推动和温煦作用的发挥,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才能正常运转。故肾气的上升和胃气的下降循环协调平衡是其关键所在[12]。

从脏腑角度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是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是充分考虑了相关脏腑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值得肯定的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理论,临床上按此理论治疗本病突显出了优势。

2.3 侧重于某方面辨证论治

2.3.1 从痈论治

在中医古籍中对于痈疡的记载早有阐述,《外科启玄》云:“六淫之气,人感受之则营气不从,变生痈肿疔疥”。《素问》言:“营卫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灵枢》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部分医家根据消化性溃疡的胃镜表现,将本病和中医痈疡联系起来,治疗上从痈论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蔡行平等[13]认为处于活动期的消化性溃疡在胃镜下直观表现为溃疡周围隆起、充血,甚至糜烂、出血,与具有气血瘀滞、红肿热痛为特点的中医痈证非常相似,所以他在临床中将消化性溃疡看作中医的胃痈来治疗,将消化性溃疡分为热毒壅聚、脾胃虚弱、肝火犯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和脾胃虚寒六种证型进行辨证论治。李曦明等[14]认为可以将中医外科学的消、托、补治疗法则融入到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原则中来,本病在临床中以寒热虚实夹杂多见,总以肝胃郁热或者胃热证为多。蔡洪荣等[15]依据中医八纲辨证体系将消化性溃疡分为虚寒型和郁热型两种证型进行治疗,虚寒证以托补法治疗为主,郁热证以消法治疗为主。

2.3.2 分期论治

消化性溃疡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现代医学根据其胃镜下表现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三期。临床部分医家参考其分期理论创立了中医分期论治。杨雁[16]认为外治之理亦即内治之理,在辨证论治为前提的基础上进行分期论治,将消化性溃疡分为活动期、愈合期和瘢痕期三期,临床治疗上他提出清热解毒利湿法、益气活血通络法、疏肝健脾益胃法三种治疗大法。黄刚[17]提出本病可分为气滞期、血瘀期和中虚期三期辨证治疗,中虚期又分为脾胃虚寒和脾胃虚热两种证型。分别采用理气、活血、补虚为主要治疗法则。祝伟明等[18]亦提出本病可分为气滞期、湿阻期、血瘀期三期辨证治疗。气滞期的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为大法,方药选用解郁安胃汤;湿阻期之脾胃虚寒、寒湿中阻者,治以温中散寒、除湿止痛为法,方药选用黄芪建中汤;肝胃郁热、湿热中阻者,以清热燥湿、和胃止痛为治疗大法,方药选用二陈汤合温胆汤;血瘀期,以活血通络、理气和胃为治疗大法,方药选用失笑散合丹参饮。

3 专方专药治疗

随着对消化性溃疡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经验的不断总结,临床上部分医家采用固定的专方加减治疗本病亦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验证了固定专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宋学刚等[19]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总有效率达95.8%。曹建华[20]自拟胃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85例,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为67.5%。崔晓军等[21]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71%。郭遂成[22]愈疡清幽汤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

4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上有其独特而显著的疗效,临床上报道已越来越多,针灸治疗也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家的重视。金丹[23]针灸治疗6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选用公孙、内关、天枢、中脘、关元、足三里穴位,实证采用泻法,虚证采用补法,结果显示治愈4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高达93.94%。吴绪荣等[24]针灸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50例患者,取穴为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脾俞、胃俞六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结果总有效率为92.0%,与对照组比较P<0.05。任国平[25]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36例患者,取穴为天枢(双)、下脘、关元、足三里(双)、神阙,实证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手法,虚证采用补法。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达94.4%。以上显示针灸治疗可以作为消化性溃疡综合治疗的有益补充。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消化性溃疡病情复杂、病程长、易反复,故大多数医家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方法,中医和西医互参,效果更为理想。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部分医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吴美安[26]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36例,并设对照组34例,对照组单用法莫替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胃安汤加减辨证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22%,对照组总有效率79.41%,1年后随访 2 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谷志优[27]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 2 组各60例,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疏肝健脾汤治疗,结果显示 2 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总有效率方面、幽门螺杆菌阴转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刘志为[28]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134例,随机分为 2 组各67例,对照组口服埃索美拉唑镁、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拟健胃愈疡汤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愈率82.09%,总有效率92.54%,对照组治愈率65.67%,总有效率89.55%,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兵等[29]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得出的结论为健胃愈疡颗粒加雷尼替丁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具有明显优势。张媛媛等[30]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30例患者,并设对照组30例,结果显示对照组治愈率为46.67%,治疗组治愈率为73.33%,2 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宋世雄[31]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8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口服雷尼替丁、甲硝唑、阿莫西林、吗丁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愈溃汤,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1%。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在治疗效果上显示出了独特的临床效验。在中医整体观念理论指导下,中医和西医互参,采用辨证化的个体治疗方案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提供了更加光明的前景。

6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医药治疗本病突出了自身的特色,发挥了巨大的优势。中医药治疗本病方案较多,均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疗效,在临床中应从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思路出发,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发挥协同作用,不断地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这将成为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1]张克庄. 岳美中讲消化性溃疡病[J]. 首都医药,2001,8(11): 60.

[2]张伯君. 从痰瘀辨治老年消化性溃疡的经验探讨[J]. 北京中医杂志,2002,21(3): 143.

[3]赵泽恩.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2012,5(10): 56.

[4]郑凯文. 辨证施治消化性溃疡 39 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 23-24.

[5]于方明,孙超. 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43 例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2012,28(10): 19-20.

[6]肖长莘.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J]. 内蒙古中医药,2013(13): 37-38.

[7]史丽清. 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7): 60-61.

[8]姚金福,龚庆,邱莉晶.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 83 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 7-8.

[9]王风雷. 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8): 179.

[10]纪延龙,景新菊. 从气机升降失调论治脾胃病[J].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5): 310-311.

[11]刘雪梅. 消化性溃疡从肝论治[J].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3): 193.

[12]何晓晖.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7-94.

[13]蔡行平,李建强. 探讨消化性溃疡从痈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J]. 天津中医药,2009,26(5): 400-401.

[14]李曦明,陈文娜. 中医药“以痈论治”消化性溃疡浅析[J]. 光明中医,2006,21(11): 11-13.

[15]蔡洪荣,姜树民. 姜树民教授从痈论治消化性溃疡经验[J]. 中医药学刊,2006,64(4): 605-606.

[16]杨雁. 从中医治疗痈的理念探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J]. 河北中医,2013,35(3): 439-440.

[17]黄刚. 消化性溃疡分期论治的体会[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2): 61-62.

[18]祝伟明,王德军. 三期辨治消化性溃疡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7): 323.

[19]宋学刚,刘秀岚. 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消化性溃疡 120 例[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10): 153.

[20]曹建华. 自拟胃疡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45 例报告[J]. 中外医疗,2009(21): 104-105.

[21]崔晓军,程忠于. 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消化性溃疡 34 例[J]. 陕西中医,2012,33(6): 688-689.

[22]郭遂成. 愈疡清幽汤治疗消化性溃疡 40 例疗效观察[J]. 新中医,2006,38(8): 30-31.

[23]金丹. 针灸治疗 66 例消化性溃疡临床报告与分析[J]. 中医临床研究,2012 (2): 51-52.

[24]吴绪荣,曾振秀,李家康. 针灸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 50 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0,9(3): 175-176.

[25]任国平.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 36 例[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7,24(4): 44.

[26]吴美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36 例疗效观察[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3(9): 544-545.

[27]谷志优.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60 例临床观察[J]. 中医药导报,2011,17(1): 54-56.

[28]刘志为.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 67 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2012,44(12): 39-40.

[29]周兵,李家邦,蔡光先,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 中南大学学报,2005,30(6): 714-718.

[30]张媛媛,曾令西. 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性消化性溃疡 30 例[J]. 四川中医,2007,25(12): 64-65.

[31]宋世雄.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 865.

猜你喜欢
方用消化性气机
支气管哮喘基本用方
你了解消化性溃疡吗?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腹泻
性格情绪对于气机的影响——C、D型性格
便携电子打气机
加减平胃散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及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浅析LNG加气机工作原理及现场检定方法
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