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文化馆发展之路:以江苏省兴化市文化馆为例

2014-03-12 02:09董景云江苏省兴化市文广新局创作室江苏兴化225700
大众文艺 2014年5期
关键词:板桥号子文化馆

董景云 (江苏省兴化市文广新局创作室 江苏兴化 225700)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实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途径。江苏省兴化市文化馆积极探索“传承地域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生产精品文化”的路子,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作为展示先进文化的重要手段,走出了一条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搭建百姓舞台,传承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某地域从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遗产,既包括精神财富,也涵盖物质财富。文化馆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传承地域文化,提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兴化是江苏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源远流长。先后走出了明朝状元李春芳、“嘉靖七子”之一的宗臣;扬州八怪代表画家郑板桥和李鱓;著名文艺理论家、《艺概》作者刘熙载;《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等。兴化还出现了以毕飞宇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小说之乡。兴化也是环境优美的国家生态示范区,世界四大花海之一“千岛菜花风景”闻名遐迩。

兴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里下河湿地。境内河荡纵横,湖汊港湾星罗棋布,先民们曾以渔猎为生。后逐步走上农耕之路。人们在千年传承的农耕生涯里呼号呻吟,表达喜怒哀乐,形成一方特有的文化。兴化有耕作劳动的号子,有古老原始的舞蹈,有原生态的鼓儿书,有哀怨悱恻的淮剧。久远神秘、多姿多彩的地方历史文化与人文生态文化让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吸引着众多外界关注的目光,同时也为文化馆展示地方特色提供了无穷素材。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兴娱乐平台的出现,居民在对传统文化的选择上日渐淡薄。传统文化在新兴媒体面前,渐渐失去昔日辉煌。兴化文化馆积极创新思路,把秉承古老的地方文化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敞开大门,主动迎客。积极搭建平台,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方便快捷的活动场所,把百姓的视线吸引过来。

小阵地,大舞台。文化馆在办公场所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开辟了小剧场、小展厅、小广场等“三小”活动场地。小剧场每天早早备好音响,摆好桌椅,烧好茶水,全方位为戏迷朋友提供演出舞台,京剧、扬剧、淮剧等轮番上场,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小展厅免费为全市书画、摄影爱好者提供艺术交流、创作和展览的场所。小广场二十四小时对外开放,方便附近居民举行健身广场舞的交流、教学活动,每天早晚都有数批次的居民来此健身。在这里,民歌、戏曲得以传唱,书画得到弘扬,民舞有了广场。

小报纸,大作为。文化馆编印的《水乡文艺》是兴化文化的一份传家宝。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出刊了。一直肩负着传承水乡文化,普及群众文化的使命。报纸刊登的内容涵盖音乐、美术、戏曲、曲艺的相关知识和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传承文化薪火、培植和发现文艺创作新人、服务群众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不同的时间段,《水乡文艺》还以专辑的形式,大容量发表兴化民歌、文艺作品等。

二、创新活动形式,打造特色文化

兴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本土文化。兴化的劳动号子丰富多彩,著名歌唱家罗天婵曾经下放林湖,惊叹于当地天籁般的栽秧号子,拜当地民歌手为师,学习原生态的号子。离开兴化时,她把林湖秧歌的文字资料和音频资料带到北京,极力推广。茅山一带的车水号子同样让人百听不厌。1956年,茅山歌手朱香琳随江苏省歌舞团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音乐周汇演,到中南海演唱了“茅山号子”,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著名音乐家戈弘评价兴化劳动号子“以舒缓平实的音调旋律、明快有力的音乐节奏、快慢自由的演唱速度、分合有致的歌唱形式,形成了高低协调、咏叹自如的独特民歌特色”。兴化文化馆每月举办一场“楚水大舞台”,让普通劳动者走上舞台,唱出劳动者的心声。每年举办一届民歌表演大赛,发现新人,唱出新歌,让古老的民歌璀璨生辉。他们还积极组织参与各行各业的演出活动,把民歌融入到经济建设、生产劳动的各个领域。连续三年应邀参加阜宁“牛歌”大赛,取得佳绩,使兴化民歌插上翅膀,向外飞翔。搜集兴化民歌,编印、编纂《兴化民歌》选集、《水乡的记忆——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辑等,并举行广场表演活动。每年正月初十,举办全市舞龙大赛,20支龙队互相竞技,一试高下;每年4月,组织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头展示和民俗文化展示活动,让观众亲眼目睹那些行将消逝的古老文化;每年端午节,举办龙舟大赛,乌巾荡锣鼓震天,百舸争流。

三、汲取文化精髓,生产精品文化

兴化文化馆注重以本土文化为依托,积极扶植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让本土文化插上翅膀。

兴化是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的家乡,板桥的人文思想早已家喻户晓。兴化文化馆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板桥文化,以板桥故事创作《板桥放粮》《板桥断鸡》《板桥事亲》《板桥卖画》等系列折子戏,由淮剧团排演,获得巨大成功,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八次,剧本被评为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二等奖。相声《我和板桥是老乡》参加第五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获二等奖。少儿情景表演《板桥先生找啊找》、女声独唱《板桥竹》摘得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

兴化是鱼米之乡,水是兴化的根和灵魂。这里的垛田以其神奇的地理地貌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歌唱垛田人文风情和垛田精神的歌曲《垛田水乡》以其流畅的旋律、唯美的歌词表现了对秀丽垛田风光的深情赞美,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祝福。兴化周庄新创民歌《拉纤号子》展示的是周庄卤汀河畔纤夫奋力拉纤的群像,表现的是对劳动、对爱情、对生活的赞美以及乐观向上的主题,两首歌曲均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金奖。2011年,兴化垛田生长的芋头走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同年,央视《民歌中国 魅力兴化》把几十首经典的兴化民歌搬上银屏。

兴化文化馆开拓思维,锐意进取,通过几年的有效探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

[1]赵剑波。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探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18).

[2]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

[3]江苏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

猜你喜欢
板桥号子文化馆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王建中的未刊手稿《日本渔民号子》研究
陆海之纵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板桥情(外一首)
章堰文化馆
开山号子喊山歌
大爱有光
“松竹”图里话板桥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