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课后练习的效用

2014-03-12 07:00何若微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表达方法课后练习圆明园

何若微

实验教材的每一篇精读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课后练习”。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示了教学的思路,提炼了文本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隐性体现了教学目标。如果我们能透彻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课程资源,努力发挥其效用,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以人教版教材五年级部分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努力发挥“课后练习”的效用。

一.依照课后练习把握教学方向

课后练习中一般会设计一个统领全文的思考问答题。编者的目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形象和优美语言。教师可以依照这些练习来把握教学方向。如《桥》课后练习第2题是:“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其实这就是从整体来设计的一个大问题,我们把它作为主问题引领课堂阅读,不仅可以减少繁琐的课堂问答,还会使学生如春雨润物般领悟文章主旨。笔者在教学时由这个问题切入,引导学生读书与讨论,画出文中老汉的动作和语言的词句,让学生抓住画出的重点内容去读、品、议,通过感悟老汉对乡亲、对儿子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一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从而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并且灵活而巧妙地串起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这种立体多维式的构建,于大气中隐含着深邃,在平和中彰显着个性,体现了阅读的整体性,提升了阅读的品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依循课后练习理清文本脉络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透彻。”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表示时间推移、情感变化、地点变换的核心句或核心段落,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为学生深入把握文本内涵创设良好的情境。有些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也涉及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些精心编制的练习,往往就是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重要提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这一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思维,理清课文脉络。

例如:人教版教材第九册《新型玻璃》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教师只要抓住这个练习来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填表,了解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抓住了课文的要点,把握了全文的脉络,理清了作者行文的思想轨迹。

三.依据课后练习领悟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训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笔者研究“课后练习”,发现编者在课后也相应地配备了领悟文章表达方法的练习。

如《圆明园的毁灭》课后练习第3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自己思考,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体会到了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毁灭后画面中那种荒凉,颓废,和原来的宏大魅力形成强烈的对比,情感在此时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情感的积聚在这时将会爆发,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学生明白作者布局谋篇的用意后,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有利于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自己习作时也会有意识地运用。

“课后练习”还有很多的效用,如依据“课后练习”概括主要内容,落实朗读训练,进行说话训练等等。我们要根据各篇精读课文后编排的习题来确定这些训练方式。总之,“课后练习”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我们要认真对待“课后练习”,解读“课后练习”的编排意图,努力发挥“课后练习”的最大效用,依托“课后练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表达方法课后练习圆明园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游圆明园有感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圆明园里过大年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满江红·圆明园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